高校教授涌入娱乐综艺,会“高处不胜寒”吗?

发布时间:2024-12-08 14:36

图片

focus年轻人的综艺,怎么输出知识?

作者 | 六一

编辑 | 园长

复旦大学社会系副教授沈奕斐最近有些忙。

原本只在播客这一小众圈层活跃的她,在当下热播的综艺《披荆斩棘的哥哥》《再见爱人》《90后婚介所》中频繁作为专家嘉宾露相。

沈奕斐并不是第一个吃螃蟹的人,原本只在学术圈或是小众播客、付费音频课活跃的高校教授、专家学者,不少都跨入了娱乐综艺中。

对于娱乐综艺而言,近期的娱乐圈正在经历一场大地震,流量经济和饭圈文化的时代即将翻篇,选秀时代已然成为过去式。

在这种背景下,娱乐综艺显然需要换一套思路,剔除抓马化的戏码,在娱乐之外,增加泛知识内容输出,某种程度上符合政策方向,也更为可控。

所以,娱乐综艺正在迈向知识输出时代吗?

图片高校教授、专业人士涌入娱乐综艺

沈奕斐的研究方向为婚姻、爱情和家庭社会学。

《披荆斩棘的哥哥》中,沈奕斐作为社会学专家,在陈小春一组表演完《3189》,对于这首意图明确地表达手机与人之间关系的作品,她在节目中的评价只有四句话,“陈小春这个主题,其实提到了科技和人之间的关系,主题特别得清晰,我觉得那种多元性特别得好。”

在芒果另一档离婚夫妻观察类综艺《再见爱人》中,沈奕斐在场外观察席,谈到“最佳生育年龄”“社会时钟”等精专领域的词汇,显然更加自如。

图片视频截图

在b站综艺《90后婚介所》中,她与在付费播客《在2021年聊性别》的搭档,孟常,一同作为观察嘉宾,对年轻人的恋爱选择做出分析与评价。

综艺向来是公共舆论场上最重要的话题制造机之一,支撑起大多数人的共同话题。

《奇葩说》《脱口秀大会》将年轻人关心的议题拿到台面上,以辩论、脱口秀的形式,或火力全开、或轻松幽默,融入生活经验的知识被呈现出来。

2018年腾讯推出恋爱观察综艺《心动的信号》,邀请了中国政法大学微反应研究小组组长姜振宇作为心理学专家,在场外观察素人相处细节。

随后,《令人心动的offer》《90后婚介所》等恋爱、职场类综艺持续将镜头对向年轻人,展现年轻人的情感、职场生活,场外专家嘉宾,用提炼式的、融入知识的观点给屏幕后的年轻人以建议。

在这一类综艺中,知识分子、高校教授“跳脱”学术场域,与年轻人的生活碰撞,用自己所精专的知识和生活经验,在媒介场输出观点。

综艺往往聚焦某一个知识领域,邀请相关领域的专家、学者可以拥有专业上的背书,同时,综艺节目需要话题和观点的输出,一些自带优质流量的小众领域的“网红”专家、学者,能够提炼出犀利的、易于传播的话题。

《奇葩说》第七季的嘉宾刘擎,是一个典型的学院派,他在华东师范大学教了将近20年的书,专注于一个对大众来说有些冷门的专业——政治哲学。他曾受邀在得到APP,开设过一门《西方现代思想》的付费音频节目,反响很好。刘擎的听众里就包括了《奇葩说》主持人马东。

在面对辩题“奇葩星球即将推出前任点评APP,你支持吗?”,刘擎使用了“系统对生活世界的殖民”这一学术化但却金句的表达,贡献了当期的热搜。对于辩题“30年后的自己给现在的自己写了一封信,要不要看?”,他的立场是不要看,刘擎使用了政治哲学中“主权”概念,“看了,会让你的人生进入到双主权时代。”

他为节目补上了长期以来缺乏的理论性视角。刘擎也因为这样的风格,成为了这档走过七年、略显疲软的综艺中最受关注的人物。

许纪霖认为,刘擎做的事情是降维启蒙,“学院里的学者用的是一套语言,但在大众那个场域里面你必须用大众能够接受的方式和语言来说话,实现降维启蒙。”

图片传播的知识,变了吗?

“知识就是力量。”

在启蒙思想家们的理论中,知识是系统的、正式的、客观的,知识是构成权力的要件。知识的生产、解释长时间掌握在统治阶级手中,天然地带有一种阶级性。

但随着大众传播技术的发展,一档文化类的综艺,也开始承担着知识传播的功能。

《国家宝藏》幕后编剧团队,通常由专家、学者构成,他们需要引经据典、一丝不苟地探索这些文物背后的历史和文化内涵。《最强大脑》《一站到底》类似的竞技类综艺,参加的选手和邀请的嘉宾都是出自为大众认可的高材生、高校教授,偏向于脑力竞技。

虽然节目大众接受度高,但实际上,仍然是以一种被精英"承包"的形式,从上至下地传播更为被主流认可的知识。

2017年夏天,因为爱奇艺《中国有嘻哈》这档综艺,freestyle、diss、old school、trap等说唱名词,掀起了一波又一波互联网迷因的传播。不少年轻人,因此入坑说唱,原本听起来如同和尚念经的著名说唱单曲——《Rap God》,再听一遍,也能感受到flow变换的巧妙和Eminem特别的腔调,随后,便是一遍又一遍的单曲循环。

2018年,优酷自制综艺《这!就是街舞》开播,breaking、popping、locking、wacking等各类街舞种类在选手复杂的动作中,让观众在欣赏之余,似乎也如同直播教程,明白了其中的些许门道。

图片视频截图

嘻哈这一小众亚文化,通过一档又一档综艺逐渐被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所了解和尝试,商业价值、主流认可也随之水涨船高。一时间,各大平台纷纷聚焦小众文化,乐队、篮球甚至机器人,笼统的知识通过综艺被更为广泛地传播。

文化人类学家吉尔兹在“地方知识”的概念下,为不同群体所特有的知识正名,认为它们与主流的或者以普世的面貌出现的知识具有同等地位。

以说唱为例,说唱出自美国街头黑人社群,最开始是被西方主流音乐圈边缘化的,但逐渐地却成为国外最火的音乐类型,2018年美国知名rapper Kendrick Lamar凭借专辑《DAMN.》获得普利策音乐奖,嘻哈已然成为主流,并获得不同知识圈层的认可。

《中国有嘻哈》等综艺将小众圈层的狂欢呈现在大众的视野中。节目赛制、创作的过程、表演等中暗含着对整个说唱音乐制作的各个环节知识的呈现。在多档说唱综艺的“熏陶”下,一位在此之前从未接触过嘻哈音乐的人,貌似也能懂得选取beat、采样、写verse、写hook、编曲等一整套的流程,纯粹作为受众欣赏说唱音乐时,也能就beat、verse、hook、flow、编曲等元素说出个所以然来。

2021年8月14日,腾讯自制综艺《明日之子创作季》第一期播出,中插后期以动画的形式,用轻松易懂的方式科普了许多音乐制作的技巧、音乐人及其背后的文化内涵,例如“简单重复是流行文化的精髓”“中国摇滚乐的黄金年代”“经典和弦套路”。

图片视频截图

导师五条人乐队注重原创音乐精神内核,在解释他们的点评中,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中“生命意义上的倒计时法”这类哲学词汇也出现在节目中。在看节目过程中,仿佛一个大型的绘声绘色的上课现场,有老师、有例子还有旁白的知识拓展,“科普节目呀”“感谢后期,很适合我这样的小白”等弹幕飞过,让人梦回网课。

图片视频截图

但在这类综艺中,赛制的复杂、人设的打造、抓马的剧本效果以及一些固有的套路,使得其内核仍然是娱乐性和竞技性。

不过小众文化社群在这一大众化平台上,有了对外对话的机会,加之互联网传播效应,小众文化内部共享的知识由此得以输出。

社会学家提出“文化杂食”现象:对不同文化形式的消费,跨越高雅文化和流行文化。也就是说,人们的文化品味并非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处于光谱之上。

而在信息大爆炸的当时当刻,对于年轻人而言,对于知识的渴求也前所未有,“知识”杂食的情况也愈发显现,他们既可以接受严肃的知识访谈节目,诸如《十三邀》,聆听专业人士、学者对世界的感悟;他们也愿意在轻松愉快的气氛中,接受说唱,街舞、摇滚等更为多元且小众的知识。

图片项飚与许知远|《十三邀》

但当知识以观点作为媒介向观众输出,专家、学者水土不服的情况持续存在。

一方面,年轻人并不一定认可这种带有价值观的知识输出,身份上的差距,也让这些专业人士的观念,显得有些“高处不胜寒”。

在芒果出品的职场观察综艺《初入职场的我们》中,苏芒作为职场上的成功人士,将“内卷”的原因解释为“有的人欲望太高,惰性太强”,被观众评价为“在未能理解当前年轻人处境下的自说自话。”

另一方面,综艺的本质仍然是娱乐,当高校教授从学术场走向大众媒介场时,这些擅长于使用学术化语句的知识分子,能否顺应节目的调性,恰如其分地输出适合传播的“金句”,同样也是一个值得考虑的问题。

同时,大众舞台意味着更多的关注,甚至是对他们私领域的关注,作为公众人士被过分曝光后,观众能否接受一个并不完美的专家、学者呢?

事实上,沈奕斐、戴锦华、罗翔等学者早已通过入驻B站等形式,渴望“破圈”,与当下的年轻人沟通交流。

但在思想多元化的时代,与时代同步、和年轻人对话也许并没有那么简单。

网址:高校教授涌入娱乐综艺,会“高处不胜寒”吗? http://c.mxgxt.com/news/view/100248

相关内容

高雅艺术进高校 这场音乐会在“成工”上演
中国音乐学院制作歌剧《原野》首演 拓展高校歌剧创演空间
喜报!超级高校音乐IP《翻滚吧!音浪!》收获官方点赞!
沈语冰教授沪上开讲:从马奈看百年欧洲现代艺术接受史
韩红又添新身份!获聘上海视觉艺术学院特聘教授
精彩纷呈的综艺瞬间,尽在的娱乐世界里! 我在看综艺 综艺 综艺节目片段
高校学生主创剧登上人艺舞台
“多彩的风”中国少数民族艺术高校行活动在港拉开帷幕
娱乐圈
上海教师组团送教入滇 推进沪滇文化交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