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选秀专业户调查:流水的节目 铁打的选手

发布时间:2025-05-06 13:02

  星秀

  “流星”还是“恒星”?

  2004年《超级女声》冠军安又琪,在推出两张专辑之后很快“销声匿迹”,现在在网上经营着一家服装店。8强选手张玥,改名张译心,目前在南京做记者

  尽管当时国家广电总局出台措施,要求群众参与的选拔类活动不得采用手机投票、短信投票、网络投票等任何场外投票方式,但是增加环节多设悬念,依然是节目制作方保障收视率和广告额的必要手段。

  从2004年湖南卫视《超级女声》至今,各大卫视推出了一档又一档的选秀节目,“霸占”着电视荧屏,有多少人通过这些“造星”节目最终走上了星光大道?又有多少人成为那些成功者的垫脚石?

  记者对部分选秀节目进行梳理,试图从中寻找到某些规律和共性。

  参与者超百万

  早期的综艺节目,观众只能作为旁观者。选秀节目的出现,让男女老少都有机会成为参与者,于是几乎每档选秀节目的报名点外,都排起了长长的队伍。

  以湖南卫视《超级女声》为例,2004年该节目海选人数6万余人,2005年海选人数超过15万人,2006年海选人数有所回落,但依然达到一天3000人。

  据媒体报道,2007《加油,好男儿》,报名开放仅3天时间,网络及现场报名人数就超过了4500人。

  有业内人士透露,从2004年《超级女声》开始,每年至少有几万名选手奔波在选秀的路上,他们其中一部分会参加多档选秀节目。粗略计算,参加全国各档选秀节目的选手已经超过百万人次,甚至可能更多。

  决赛前多轮比拼

  每一档选秀节目都会持续几个月,海选、复赛、决赛,以及穿插其间的淘汰赛、复活赛等环节,大量的参与者在节目制作方设置的选拔机制当中落选,最终走进总决赛的往往不会超过10人。

  以2006年《超级女声》为例,经过打乱名次的比拼、复活、再比拼,获得赛区第2到第10名的45位选手,需要经过4场比赛,才能进入总决赛。

  但这还不算完,总决赛还要有多场比拼。超级女声和快乐男声常用的方式是总决赛每一场比赛只淘汰1人。

  梳理其他选秀节目的赛制可以发现,环节繁多、赛制复杂是这类节目的共性。

  为何要设置如此复杂的环节呢?先来看一组数据:2005年《超级女声》参与短信投票的超过

  3000万人次,收看总决赛的超过4.2亿人次,冠名赞助广告收入是2800万元左右,短信收入大约500万元。插播广告收入比冠名广告要多,整个2005“超女”的广告收入大约在7000万~8000万元;2006、2007年“超女”冠名赞助不到3000万元,但由于湖南卫视自己做短信经营,短信收入有1000万元左右,整体广告收入突破亿元。“超女”效应使湖南卫视2005年整体广告收入增长了3亿元,达到将近7亿元,2006年广告收入增加到10亿元。

  尽管2007年9月,当时的国家广电总局出台措施,要求群众参与的选拔类活动不得采用手机投票、短信投票、网络投票等任何场外投票方式,但是增加环节多设悬念,依然是节目制作方保障收视率和广告额的必要手段。

  成功者究竟几何?

  很多人通过选秀站上了闪耀的舞台,名利双收。但是相比于选秀参与者那庞大的基数,这些成功者只占很小的比例。

  而所谓成功者,最终能走多远,是成为“流星”还是“恒星”?或许通过以下的例子,能探寻一二。

  2004年《超级女声》冠军安又琪,推出两张专辑之后“销声匿迹”,现在在网上经营着一家服装店。8强选手张玥,改名张译心,目前在南京做记者。进入总决赛的7名选手中,目前仅有张含韵经常出现在公众面前,而身份也基本并非歌手,而是主持人和演员。

  2006年《超级女声》中,除了尚雯婕因为今年播出的《我是歌手》再次成为公众焦点以外,其他进入决赛选手当中,只有谭维维因为一曲《谭某某》曾让人惊艳,余者大都只能在娱乐版面占据很小的位置。

  星惑

  被消耗的青春和梦想

  “各种途径生产出来的艺人有很多,市场根本无法消化,进入后选秀时代的新星们,大多数的生存状况堪忧”

  无论结果如何,选秀的路上总是有人趋之若鹜。

  做声乐老师两年多,孙青政教了不少学生。“我有一个学生,从3岁半开始教,现在快6岁了。”孙青政介绍,别看孩子年龄小,可选秀经历相当丰富。东方卫视的《中国达人秀》、安徽卫视的《势不可挡》,还进入了央视《非常6+1》的候选名单……

  孩子的母亲在电话中告诉记者,带女儿参加这些节目,是为了锻炼孩子,让她更有舞台表现力。“以后能成明星更好,成不了明星,也能让她提前感受竞争的残酷,我觉得对她的成长有利。”

  但更有利的,未必是选秀的参与者。

  广电总局规划院在2006年推出了一份《上海真人秀产业价值链报告》,《加油,好男儿》、《我型我秀》、《创智赢家》、《舞林大会》这四档选秀节目品牌的商业价值评估为36.6亿元。仅《加油,好男儿》一档节目的品牌商业价值就超过了21.59亿元。

  据北京某文化传媒公司总经理石女士介绍:选秀节目的出发点并不是真正为了每个心怀梦想的人来圆梦,更重要的是收视率的节节攀升和投资方的利益保障。“选秀节目向人们展示了一夜成名的模板,特别是那些想成为明星的年轻人,他们认为选秀节目就是一部通往富裕、名气的直达电梯。”

  然而,能够突破重重考验,站到最后的寥寥数名成功者,命运依然未知。

  “有的选手在比赛之后会去参加一系列商演,其实这些都是安排好的,说到底只是主办方和投资方获得商业利润的手段而已。”石女士说,“形式单一、时间密集的商演或许不能给选手带来预想中的名利,却会使年轻选手变得浮躁,失去方向。”

  各种选秀活动“制造”了大量新星,而在行业内还有大量待红歌手。“各种途径生产出来的艺人有很多,市场根本无法消化,进入后选秀时代的新星们,大多数的生存状况堪忧。”采访的最后,石女士说,“对于这些人来说,在等待和选秀中,消耗的只有他们的青春和梦想。”

编辑:赵萌

网址:中国选秀专业户调查:流水的节目 铁打的选手 http://c.mxgxt.com/news/view/1010710

相关内容

流水一般的选秀,哪个省是铁打的“选秀”省?
选秀节目致明星评委吃香 比选手?比评委?
流量入场、推手上位,选秀评委越来越不“专业”
选秀比赛层出不穷 选秀专业户乐此不疲
54家金主过亿赞助费加持的《青春有你》:流水的选秀,铁打的金主
从中国选秀节目缔造粉丝入手研究粉丝现象
rain的选秀节目
“选秀节目特别策划”之“选手篇”:“业务能力”抵得住“大浪淘沙”
音乐选秀节目中明星导师的角色定位.pdf
选秀节目中的外籍选手,有三个都是泰国的,你Pick的是谁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