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宣传

发布时间:2024-12-08 15:37

  前些天,上海万圣节cos(角色扮演)盛况火爆出圈,各路“明星”“网红”齐上阵,这场年轻人的“百变大咖秀”引发全网热议。

  有网友说“这哪是万圣节,这分明是万梗节”,有网友评论“这次我承认上海的松弛感了”,也有网友出来“灭火”,表达了对“崇洋媚外”“文化入侵”的担忧。

  每逢万圣节、圣诞节等西方节日,关于“洋节”的话题就会被频繁提及。那么,如何看待今年的上海万圣节?“洋节”,到底是不是“洋劫”?

  

  何为“节日”?从仪式上来看,多为庆祝或祭祀,其精神内核植根于各国不同国情文化,所以承载了各自不同的民族感情。

  春节、中秋、清明、端午、重阳……中国人如数家珍的传统节日,往往与家庭团聚、祭祖等活动紧密相连,衍生出不同的传统习俗,凸显的是中国社会的价值观和文化传承;而西方的“洋节日”被国内年轻人更多关注到的是其轻松、娱乐的氛围,诸如愚人节的恶作剧、万圣节的化妆和戏谑、圣诞节的赠礼和装饰等。

  回顾今年上海万圣节的cos场面,不是精致的西方吸血鬼恶魔骷髅反派,也不是带着孩子去邻居家要糖捣蛋,而是“本土化”了。

  其中,有孙悟空、唐僧、财神等中国传统元素,有甄嬛、安陵容、祺贵人等影视剧角色,还有明星、名人模仿秀、互联网的经典表情包、本土热梗,等等。在限定的时间、特定的空间内,很多年轻人cos自己喜欢或讨厌、觉得有趣或想要嘲讽的角色,琢磨自己的装扮够不够潮、融梗够不够准,尽情做一个快乐的“显眼包”。网友们更是将其换称为本土版“万梗节”。

  再看看今年各地马拉松比赛中的cosplay,“四大才子”、“东北特色”的花肚兜、“阿凡达”……当代年轻人没放过任何一个可以整活儿的机会,对他们来说,节日是表皮,快乐是筋骨,主打的就是释放压力、追求开心。正如周杰伦《稻香》里所唱:“笑一个吧,功成名就不是目的,让自己快乐快乐这才叫做意义。”

  我们不能简单地给年轻人扣上“崇洋媚外”的帽子。我们不提倡过“洋节”,但也不会对过“洋节”的年轻人求全责备、一味指责,而应深一层看到过节背后年轻人的心理特征和情感诉求,进而加以正向引导。

  

  笔者认为,有几个“不等于”需要加以厘清。

  接受形式,不等于认同价值。有人说,陌生感是惊奇与快乐的重要来源。过去,万圣节、感恩节、圣诞节等被推到国人面前的背后,是各种商业营销的噱头,而很多年轻人选择过“洋节”大多只是为了赶一波潮流,真正知其来历、文化背景的并不多。

  不难发现,诸如万圣节一类的“洋节”传入国内后,大多已被“本土化”改造。比如,讲求好彩头的国人把苹果称为“平安果”,流行在平安夜送苹果,但西方圣诞节并没有这一“习俗”。我们不能把“洋节”的流行,等同于对其背后价值观的认同。

  赓续传统,不等于盲目排外。在中国,传统节日始终是主流,广大年轻人对传统节日所承载的价值和表达的情感熟稔于心,也只有中华民族自己的节日才能真正牵动大家的心弦。这番滋味在粽子、月饼、饺子里,这份传承在清明祭祖、中秋赏月、重阳敬老里,这种精神和情感更是融于世世代代的家风家教、流淌于华夏儿女的浓浓血脉中。去年,有媒体对2002名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51.4%的受访青年觉得大家过传统节日的热情比以前高涨了。

  我们需要深入挖掘传统节日的内涵,在内容和形式上积极创新,希望越来越多的年轻人爱上传统节日,在过传统节日当中感受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但是也不能因此把“洋节”拦在门外。“洋节”进入中国,可以说是全球化进程中一种必然的文化碰撞,正如在不少西方国家和地区,“中国节”正越发走俏。比如,今年春节期间,数十万民众聚集在伦敦市中心的特拉法加广场,舞龙舞狮,锣鼓喧天;美国纽约州将中国农历大年初一定为全州法定节日,世界各地的“中国味儿”越来越浓。

  说到底,“洋节”的偶尔出现只是年轻人日常生活中的点缀。中华民族世代情感、愿望、信仰、伦理、礼仪等积淀凝结而成的传统节日始终是主旋律,需要也正在被不断发扬光大。

  开放包容,不等于放之任之。中华文明的博大气象,本身就得益于中华文化自古以来开放的姿态、包容的胸怀。面对“洋节”,无需谈之色变,但也不能放之任之。

  在笔者看来,理性的选择是不忘传统,秉持“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洋为中用”的理念,抽离“洋节”文化中诸如宗教信仰等西方元素,警惕美西方国家借“洋节”搞意识形态渗透,留存爱、快乐等积极向上的精神元素。

  

  海不辞水,故能成其大;山不辞土石,故能成其高。伴随着“地球村”里各国各民族文化的交流碰撞,节日文化为我们打开了一扇扇看世界的“窗”,也给我们带来了现实考验。笔者认为,至少有以下三点需要把握好。

  “拿来主义”不可取。我们可以去了解,但并不意味着所有的“洋节”都要过一过。如果与我们的传统、国情并不契合,甚至可能相背离,那我们就要有选择地进行甄别取舍。一些年轻人对“洋节”趋之若鹜,奉行“拿来主义”,完全沉溺于过“洋节”,同样是值得警惕的。

  年轻人可以追求好玩、新潮,但追求的应是符合中国文化内核的“真善美”,比如在感恩节学会关爱、给予和宽容。让青少年领略一个斑斓多姿的“地球村”大有裨益,关键在于如何教育引领,引导他们涵养家国的情怀,体悟文化的多样性与民族性,更好地守牢根脉。

  追求狂欢要有度。此次,部分网友对万圣节cos的一些担忧,也不无道理。比如,拥挤的人潮会不会存在安全隐患?去年韩国万圣节狂欢引发的踩踏事件,触目惊心、殷鉴不远。

  在上海巨鹿路,警方增派了民警、辅警等安保力量,加强对现场人流、车辆的疏导和管控。部分列车也采取跳停通过的方式缓解现场客流,确保乘客安全。有安全才有快乐,当维护秩序的交警笑答“我不是cosplay”时,这份和谐、欢乐显得更为松弛,只因有了安全这个“1”为前提。

  别把低俗当个性。在公共场所,每个人都应遵守基本的行为规范,这是起码的文明底线、行为底线。聚会狂欢也好,角色扮演也罢,不能“只见消费主义,不见公序良俗”,谁都不能违反法律法规,也不能妨碍他人正当利益。

  如果把低俗当玩梗,为博人眼球而挑战道德底线、法律底线,那就会给社会、给他人、给自己带来不可估量的负面影响。个性不是无节制的“放飞自我”,更不是毫无禁忌的“不管不顾”。无论何时何场景,文明都应是一种素质、一种习惯。

网址:浙江宣传 http://c.mxgxt.com/news/view/101150

相关内容

官宣阵容揭晓,李玉刚老师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水墨丹青 11.21 浙江卫视《妙墨中国心》
浙江:两岸家庭共迎端午话传承
传承家风书香致远 浙江浦江郑宅“麟溪集”家规家训诵读开启
浙江杭州:美国青年感受中国文化
浙江金华:“礼堂搭台、婺剧唱戏”,打造婺剧传承新高地
浙江慈溪:暑期青瓷文化课堂
以锦瑟入襟怀,以琴心塑风骨~浙江影视集团出品《度华年》
浙江之江文化中心周年启示:公共文化集群为何那么火?
浙江“五一”假期推出系列“文博大餐”
老戏曲何以圈粉新戏迷――“浙江小百花”现象透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