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NHL中国赛的举办,让冰球开始走进了普罗大众的视野中。这项起源于加拿大的冰上运动其实在中国已有80余年的历史,1935年在北平举行的第一届华北冰上运动表演会上就有冰球比赛举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建立后,中国冰球队曾在1981年北京世界冰球C组锦标赛上获得亚军,在1986年日本举办的第一届亚洲冬运会上收获金牌。
然而对于普通民众来说,学习冰球的成本要比其他大众运动要高得多,普通冰球装备一套就需要1.5万元,上一节冰球课的价格在200元左右,专业的冰球场地在中国更是屈指可数;在冰球人才的培养和发展上,中国也没有欧美国家那样完善的校园体育-职业体育上升通道,许多孩子迫于繁重的学习压力不得不在成长的过程中逐渐告别冰球场。这些条件都制约了冰球运动的推广,使得冰球在目前的中国仍然是一项不折不扣的小众运动。
对于这样的一种“小众运动”,是否真的值得我们去大力地推广呢?在此,小编想向大家分享一篇很有意思的文章,为大家提供一个有价值的思考角度:
真的有必要去发展小众的体育项目吗?
(原文载于公众号“孟德尔的豆妞”
微信号:optimalshi,已获得作者授权)
上篇文章写了我去看NHL中国赛的一些小看法,看到了这条很有意思的评论:
不想去看(冰球),其实最开始是不了解这项运动,也是没有喜欢的明星或者球队,后来是看了几场KHL,渐渐知道了中国人观赛的心理,大部分人是猎奇而已。
NHL带着全部的诚意来到中国,但是现场气氛永远也达不到想象高潮,我想不出这突破口在哪里,也许只是需要时间。也许大部分的中国人像我一样,只是一个小市民,对于自己无法参与的运动,也许连观望都不想,毕竟和自己生活没有什么关联,我不玩这项运动,我身边的朋友不玩,茶余饭后连谈论的必要也没有,那么看的价值又在哪里。
中国冰球的路还要很久很久,现在暂时定位一种“高端小众”的项目吧!毕竟作为国际交流,懂点冰球还是很有必要的。
想必这篇评论说出了许多人的心声。我们现在的经济发展水平,真的足够支撑我们去关注和喜爱冰球吗?那么小的市场,值得我们煞费苦心去经营吗?冰球作为一种小众运动项目,近期频频在国内推广,必定有许多质疑的声音。那么,类似冰球这样小众的体育项目想使劲儿发展,真的有必要吗?
借用长尾理论的逻辑解释一下这个问题。
其实市场所提供的任何一样东西基本都有人买。克里斯·安德森在《长尾理论》中写道:“我们的社会日益富足,这使我们有条件从一个精打细算的品牌商品购物者转变为一个小小的鉴赏家,用数千种与众不同的爱好,尽情地展示自己的独特品味。”而众多的“独特品味”合成一条长尾。
许多有关长尾的栗子,比如Google的大多数收益并非来自大广告商,而是来自小广告商(广告的长尾)。亚马逊所卖的那些过去根本卖不动的书,实际比他们现在所卖的那些过去可以卖得动的书多得多(略拗口)。
不过,说回我们的小众的体育项目。就是大家口中的“跟谁玩儿?没人玩儿。谁要看?看不懂”的体育项目。不过我的答案是,对于这些小众的体育项目,我们真的有必要去认真发展。
“涓涓细流汇成大海。”根据长尾理论,尽管一种小众的体育项目看上去身单力薄,但是众多的小众体育项目共同的影响力不可小觑。
《文化与社会》中提到“并不存在大众,只存在把人们看作大众的方法。”我的理解就是大众和小众都是一个相对概念,没有严格地界限划分出什么是大众,什么是小众。但很多时候我们认知上不可避免的局限性会极大影响我们的判断。
就以冰球为例,一开始以为上海基本没什么人愿意看冰球玩冰球。后来通过搜索发现不仅有上海市青少年冰球联赛、冰球训练营活动,甚至还有不少小姑娘都在学冰球……“无物不销,无时不售”。努力去推进冰球的相关内容并不是“无用功”,实际上造福了这群人。
pic via @上海飞扬冰上运动中心
推广小众体育的意义大概不在于努力让所有的人都去关注它,热爱它,而是去满足喜爱小众体育群体的需求,进而渗透到更多的人。丰富的小众体育项目使得体育市场更加多元,从而提供给大众更多的选择。
引用克里斯·安德森的话来说就是“我们正在从一个大规模市场退回到利基市场,只不过定义不同市场的不再是地理位置,而是我们的兴趣爱好。”
若是因为自己和身边周围的人似乎对一项运动没有兴趣,就否认它的发展前景和潜力,这种想法会不会有点偏私?众多的体育项目就像是在一个大班级里学习的同学,老师肯定对那些成绩优异、表现突出的学生给予了更高的关注度,但这并不代表那些看上去普通的同学就不被大家看重和需要。
我们如今越来越提倡“消费,满意即可”,用社会科学的行话来说,就是不必苛求利益“最大化”。我想,对于小众的体育项目来说,也可以套用这种说法。小众的体育项目若是能够满足不同人群对体育的独特偏好,使他们达到“满意”即可,不必苛求所有的体育项目发展都要像足球篮球那样万人迷。
我们的新消费行为被归纳为两个词,Massclusivity和Silvercasting,被分别翻译为“大众专享”和“小众细播”。
那些为少数人专享而定制的高端产品,反而越来越多地被大众选择。例如潜水,赛车,击剑,高尔夫……对小众来说,产品却因其本身或传播途径的特殊,让选择小众的人群有更鲜明的行为共性,也更容易被集中找到和触及。
随着市场中的选择越来越多,消费者们更愿意为了“个性”买单,从而在大众理解的上的“小众”变得不再那么小众。由于选择“小众”的这部分人群一定拥有着更多易于捕捉的“特性”,所以去检索他们的成本也会随之降低。
不过发展小众的体育项目必定存在许多不便和阻力,平常要不就是不被人在意,要不就是突然被泼个冷水。
不过who cares?大概很多人选择小众的体育项目恰恰就在于它的小众吧。也不知道哪天,这小众就变成大众了呢:)
编者按:如今,2022年冬奥会将在北京-张家口举办,国家体育总局冬季运动管理中心、中国冰球协会在冰球运动领域改革创新,采用“国家队俱乐部模式”,以国家队为班底建立冰球俱乐部,男队参加俄罗斯大陆冰球联赛(KHL),女队加盟加拿大女子冰球联赛(CWHL),并确定了国家女子冰球在北京冬奥会夺牌争金的目标,这正是冰球运动在中国推广和发展的契机。
我们不能否认在以后的中国,冰球也能像篮球一样成为大众流行的运动项目,就像当年NBA在推出全球化战略以后迅速风靡世界一样。小众运动,只要一定的社会、经济条件成熟,加上适当和持续的推广,同样有可能创造出不可思议的价值,这当然也包括目前还只在少数人眼中闪闪发亮的冰球运动。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