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久没有认真恋爱过了

发布时间:2024-06-19 13:16

《花束般的恋爱》

我们或多或少都体验过爱上一个人的感觉。在那股浓烈的冲动中,有多少是对他人的好奇,有多少是对自我的确认,每个人都不同。

坂元裕二在《花束般的恋爱》中温和地审视过爱的脆弱。因为相同爱好而相恋的人,爱的是对方,还是和自己相似的对方?

历代哲学家们也辩论过爱与自我的问题。爱是自恋,还是对于温柔的感同身受?对于思想家黑格尔来说,爱和承认密切相关。

今天的文章中,学者汪民安通过精神分析学家拉康和法国哲学家列维纳斯的理论,探讨爱和承认的关系。两位思想者也特别把爱和承认联系在一起,但是他们的观点和黑格尔迥然不同。

来源| 看理想节目《论爱欲》

作者| 汪民安

1.

爱是通向自爱的桥梁

对拉康来说,黑格尔这样的爱的平等和承认政治过于理想化了。拉康比黑格尔现实和冷酷得多。在他看来,爱并不是通向平等,甚至不是通向相互承认,他认为爱从根本上来说就是自爱。爱,就是为了让自己得到承认。

他认为,爱别人从根本上而言就是爱自己,并不存在真正的对他人的无私的爱。当一个人说我爱你的时候,他确实也在等待对方的同样回应。但是,同黑格尔不一样的是,这样的回应才是我说出我爱你的最终目标。

我爱你,我以爱你的方式来承认你,最终的目的是为了让你也爱我,让你承认我。也就是说,你去承认别人的目的就是为了让别人承认你自己。

拉康的观点非常直白,也非常残忍。毕竟,直白的通常是残忍的。他说,爱别人,从根本上而言,就是为了爱自己。他先通过成为爱的主体去爱别人,但他最后的目标是想成为爱的客体,想让别人爱自己,从而让自己获得自我满足。

他是通过成为别人的爱的对象来爱自己。他会去爱,他会主动地去爱一个对象,这只是通向自己被爱这一最终目标的中介。

拉康说:“爱,实际上就是希望被爱。”一个人只有被爱的时候和被承认的时候才能获得自己的尊严。就此,在拉康这里,一个人所爱的对象不过是自我满足的道具。

《卡萨布兰卡》

如果说黑格尔的爱是相互的,平等的,并且融化在同一性中而重叠的话,那么,拉康的爱则是不平等的,拉康赋予了自爱以更高的地位。

在黑格尔那里,爱因为自我否定的特性而具有利他主义色彩,但是,在拉康看来,爱就是利己之爱。他爱是通往自爱的桥梁。

2.

爱一个人,是为了成为他/她的主人

拉康说,“在爱情中,某人爱上的是自己的自我,这一自我是在想象的层面得以显现的。”

这也可以解释一个女人为什么会喜欢一个坏男人,也就是通常说的“男人不坏,女人不爱”,甚至是一个明显有缺陷和破绽的人,一个在旁人看来完全不值得爱的人,甚至是一个对自己态度恶劣的人;同样,一个男性也常常会爱上一个柔弱的女性。也就是说,一个人爱上的并非完美无缺的人。

拉康认为,爱就是爱对方的缺点,爱对方所缺乏的,而不是对方所拥有的。正是因为对方有所缺乏,有缺陷,爱可以去填补对方和修正对方;或者说,正是因为对方有坏的和糟糕的一面,我的爱可以去拯救他(她);正是因为对方虚弱,我才可以去强化他(她)和帮助他(她)。

无论是填补他(她)的匮乏,还是去拯救他(她)或者是强化他(她),爱者都能以这种方式进入对方,帮助对方,弥补对方,改正对方。也就是说,就可以作为对方的主体,去控制和操纵对方,从而建立一个新的掌控和臣服关系,最终让自己作为主人去爱而被承认。

爱,就此也通向了自我确证和自爱。我爱上一个人,最终是为了变成他(她)的主人。

《色,戒》

从这个角度而言,不仅爱是这样的,性也是如此。爱既然是爱对方所没有的,爱对方的缺陷,那么,对于性爱而言,不也是因为对方缺乏自己的器官而去爱他(她)吗?女人爱的是男人的器官,反之亦然。他们爱的都是匮乏。

什么是性爱?性爱看起来是赐予对方以快乐,或者说,是彼此让对方获得巨大的快乐,或者说,双方的快乐彼此激发,难分难解,混乱地杂糅在一起。

但是,拉康认为,性爱的根本目的是为了让自己快乐,让自己获得满足,对方的器官不过是自我器官满足的媒介和工具,我的快乐才是性爱的最高目标。我主要是想自己获得满足,其次我才考虑对方满足与否。

我爱对方的器官,并不是要伺候它,并不是将它作为我的主人,反过来,是因为对方的器官可以满足我,我可以作为它的主人。性爱就是对对方器官的利用,而达成自己的满足。就像一个主人需要奴隶来满足自己一样。从这个角度来说,性爱也是自爱。

就此,对拉康来说,爱是自恋的。爱的真正幸福是来自我被爱,我自爱,我爱我,我被承认。我到处追逐爱是为了我的自尊得到满足,我自己的人性得以实现。爱的目标并非像黑格尔那样达成一个彼此的相互承认。

我们可以在这个意义上理解失恋:失恋就是自我受伤,就是自恋没有满足,就是自己没有得到承认,就是自己的尊严没有得到肯定——这就是人们在失恋的状态下总是感到丢人的原因。

失恋不是因为失去一个对象而痛苦,而是因为自尊没有得到肯定而痛苦。爱如果仅仅是对他人之爱的话,就不存在失恋,因为只要你爱着,无论对方是否回应,我的爱一直在那里,这个爱内在于我,长驻我心,这个爱不可能失去。

对于拉康来说,失恋的痛苦,并不是因为别人离开了你而痛苦,而是因为你失去了自尊。是你的自恋遭遇了挫折而痛苦。失恋不过是利己主义的失败而已。

3.

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如果说拉康是用利己主义之爱来偏离黑格尔的利他主义之爱的话,那么,法国另一位哲学家列维纳斯则将黑格尔的利他主义推到了极端。

在他的著作《总体与无限》这本书中,他讲到了抚爱的问题。列维纳斯认为,真正的爱是通过抚爱来表达的,为什么是抚爱呢?

在黑格尔那里,爱通过自我否定的方式完成了肯定。爱有着一个彼此承认的结局。拉康同样如此,爱要么是自己得到了承认,要么就没有得到承认。这都是通过爱的结局和爱的功效来分析爱本身。

但是列维纳斯的特殊之处在于,他强调抚爱,实际上是在强调爱的过程,这个爱的过程并不通向一个结局,甚至也不是爱欲本身的结局:抚爱和性爱不一样,性爱一定会通向爱的终点、爱的结局、爱的完满;抚爱则是爱的过程,它启动了爱的开始但是又没有让它结束,抚爱轻柔地徘徊在爱的开始和结束之间,它是未知的。

列维纳斯说:“抚爱就在于它不抓住什么,在于它撩拨起那不停地摆脱其形式,而走向将来的事物,仿佛它尚未存在似的。它寻求,它挖掘。……是一种寻找的意向性:它向不可见者前进。在某种意义上,抚爱表达着爱,但却承受着一种无能诉说之苦。抚爱,寻找的是那尚未存在者”。

列维纳斯认为,抚爱能体现爱欲的本质,因为抚爱是一个过程,它总是在摸索、挖掘、探寻、体会,它一直在爱的那没有终点的途中。爱的魅力就在于对爱的反复而耐心的探索和开垦,在寻求爱的意外、纤细、微妙和神秘。

不仅如此,抚爱意味着小心翼翼,是慎重的行动过程和摸索过程,被抚爱的对象有一种神秘的高贵,有一种不可侵犯的不可亵渎的尊严。

抚爱,就是令人颤栗的感恩,就是对对方的至高尊重。

抚爱的双方都不是去强行占有对方和吞噬对方,不是强行把对方纳入自己这一边。抚爱就是温柔的羞涩的触碰。

《阿黛尔的生活》

什么是触碰?美国作家塞林格在《破碎故事之心》里写:

“爱你是我唯一重要的事,莱斯特小姐。有人认为爱是性,是婚姻,是清晨六点的吻,是一堆孩子,也许真是这样的,莱斯特小姐。但你知道我怎么想吗?我觉得爱是想触碰又收回手。”

那什么是温柔呢?法国作家罗兰·巴特在他的《恋人絮语》里说:

“温柔的举止意味着你要我做什么都行,只要能使你安然入睡,但也别忘了,我对你也有那么点儿微不足道的欲望,不过我还不打算立刻占有什么东西。”

4.

爱是被动性的感同身受,

丧失主体的姿态

列维纳斯抚爱的过程,这种温柔的触碰,与拉康的利用他者完全相反,抚爱是主动地屈从于对方,屈从于他者,对他者的绝对尊重。

爱就是一个绝对的他人之爱,是一个感恩之爱,而不是一个自恋之爱。一个抚爱的过程,就意味着抚爱者双方都是被动的、都是无能为力的。

就像罗兰·巴特说的那样:“面对情偶所表现出的百般温柔,恋人意识到自己对这种种温情并不享有特权”,“我们保持相互之间的善意,好像我们互为慈母”。

也就是说,抚爱者将自己置于被抚爱者之下。爱的双方都是贬低自己,都是让自己显得无能、都是屈让自己,都让自己受苦,都有强烈的被动性,都把自己交给对方,爱的双方都是让对方充分发展和释放自己的可能性,让对方、让各自的他者作为主人,而让自己在受苦中获得快感和安慰。

列维纳斯说,“在这里,自我摆脱自己,并丧失其作为主体的姿态。自我的‘意向’不再朝向光,不再朝向富有意义者。整个的爱情,是对被动性的感同身受,是对受苦的感同身受,是对温柔的那种消隐的感同身受。”

“它死于这种死亡,承受着这种受苦。作为感动,作为没有受苦的受苦, 爱情已经在心满意足于其受苦之际得到安慰。感动是一种心满意足的恻隐,是一种愉快,一种转变为幸福的受苦。”

《伦敦生活2》

这样,爱不是自我肯定和确认,这是拉康自恋之爱不折不扣的反面。同时,这也和黑格尔不同。黑格尔通过爱达成平等,达成相互承认;拉康通过爱获得自我承认;而列维纳斯通过爱去承认他人。

如果说,拉康通过爱让自己变成主人,黑格尔通过爱让彼此都变成主人,那么列维纳斯则通过爱是让他人变成主人:爱的主体应该像一个奴隶那样去爱作为主人的他人。他承认他人,但不要求他人对他的承认。

对于列维纳斯来说,我们永远都不要去同化他者,而应该永远以他者为重。在抚爱的过程中,我们要把自己的裸体交付于对方,我们应该被动地,谦卑地,呈现给对方。我们甚至要带有羞耻感地呈现给对方,我们应该将主动性交给对方——这才是对对方的爱。

5.

他人优先,摧毁了任何占有

一般来说,爱要充满激情、要主动,要激烈而疯狂地表达自己的情感,要通过这种主动的疯狂来自我肯定、表达和呈现。在这个意义上,爱就是一次狂暴的占有。但是在列维纳斯那里,爱恰恰是让自己变得被动、变得无能。

“爱不掌握任何东西,不导致概念,它不导致任何什么,既没有主体与客体的结构,也没有我与你的结构。爱欲既不作为一个确定客体的主体实现出来,也不作为一种朝向可能的筹划实现出来。爱欲的运动在于向着超越可能处前行。”

如果自己的爱欲没有目标,没有明晰的自我确定性,没有行动的话,那么,爱欲就会让他者的可能性释放出来。

如果爱的双方都是让对方释放自己的可能性,都是让对方居于主导地位,都“为他人而在”,而不是“为自我而实存的方式实存”,那么,这样的爱就是道德的,就是列维纳斯意义上的“善”。

《伦敦生活2》

爱的被动性比主动性更加令人感动,就像莎士比亚在他的诗中写道:

我要作一座花园,你便是我的小鹿,

在这里觅食吧,在幽谷或是在高山。

先在我的唇上吃草,若是那丘陵已干,

便不妨信步下去,下面有欢乐的流泉。

这样的被动之爱实际上从根本上摧毁了任何的占有,“没有什么比占有更远离爱欲的了”。一旦占有,就没有快感。我的快感仅仅是因为我所爱着的他人的快感而激发的,在爱中,因为他人感到快乐,我才快乐。

从根本上来说,他人之爱是首要和决定性的。我的快乐是次要的,他人的快乐决定了我的快乐,他人的爱让我去爱。

列维纳斯这种绝对的他人优先之爱,不同于弗洛伊德的“性过誉(sexual overvaluation)”。所谓的“性过誉”,就是说被爱上的对象在某种程度上可以不被挑剔,只因为他(她)身上的所有特点都因为被爱而得到了更高的评价。

列维纳斯并不是经由爱来过高地估价他人和对待他人,相反,他是因为过高地对待他人、尊重他人而展开自己的爱。他人优先,他人的备受赞誉是爱的前提,而不是像弗洛伊德认为的那样,是爱的结果。

6.

爱,通向尊重或慰藉

拉康和列维纳斯这两种不同的爱,在德国哲学家叔本华那里,则有另外的表述。他称之为自爱和博爱。

对于叔本华来说,人生从根本上来说是痛苦的。人是痛苦的动物,而不是要求被承认的动物。每个人都被痛苦所缠绕,痛苦只能减轻而不能彻底地消失和根除。

如果善行意味着减轻痛苦,那么,爱就是这样的一种善行,在这个意义上,爱实际上就是同情,就是为了减轻他人的痛苦而产生的同情。

叔本华说,“一切真纯的爱都是同情。”反过来,拉康这样的爱,算是自爱,他说,“任何不是同情的爱就都是自顾之私。”

列维纳斯从轻柔的抚爱中生发出来的对抚爱对象的承认,在叔本华这里则变成了同病相怜的同情。黑格尔传统的主体哲学希望人被尊重,叔本华的悲观哲学则希望人得到慰藉。

爱,要么是通向尊重,要么是通向慰藉的一个善好道路。

*本文为《论爱欲:爱的哲学启示录》节目第18集讲稿,主讲人汪民安,文章标题为编辑所取。点击“阅读原文”收听节目完整版。

☂️

点击「阅读原文」

回到爱的原点,寻得爱的启示

音频编辑:hyl、栗子

微信内容编辑:林蓝

封面图:《伦敦生活》第二季

策划:看理想新媒体部

商业合作[email protected]

投稿或其他事宜[email protected]

责任编辑:

网址:好久没有认真恋爱过了 http://c.mxgxt.com/news/view/10250

相关内容

恋过罗中旭,爱过李亚鹏,与张亚东相恋11年没结果,情路坎坷的她,如今怎样了?
汪峰520高调官宣新恋情 认爱网红森林北
发生过关系的初恋,重逢时有三个表现,多半还爱着彼此
情人做久了,有这5个感觉才是真爱
夜读|最好的爱情,不是心动,而是它
夜读 | 最好的爱情,不是心动,而是它
会谈恋爱究竟是一种什么样的能力?
余秀华:我所有的爱里面,对文字的钟情经久不衰
林芊否认与丁程鑫恋情 称将对侵权行为使用法律手段
好久没看到海涛了,和梦辰在一起越来越配了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