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追星乱象频现,花钱才能证明“粉丝”身份
01青少年追星现状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调中心发布的一项调查显示,青少年追星现象屡见不鲜,甚至出现了一种“不花钱就失去追星资格”的扭曲现象。一项针对1616名14-35岁青少年的追星专项调查揭示,情况并不乐观。结果显示,高达73.4%的受访者表示,粉丝团存在道德绑架行为,强制要求粉丝进行“氪金”消费;同时,63.0%的受访者对粉丝团之间的互相谩骂和攻击表示反感。此外,有52.8%的受访者每月在追星上的花费超过100元,而仅有24.4%的受访者从未在追星上花费过任何资金。另一方面,仅有20.7%的受访者表示,其父母对此类追星行为有所了解并给予支持。
► 粉丝团的道德问题
粉丝团强制消费,排斥不消费者,对青少年造成压力。在追星调查中,记者发现了一些令人震惊的案例:一些粉丝团竟然以“不花钱就不算真粉丝”为标准,对那些未进行“氪金”消费的粉丝进行排斥,甚至剥夺其粉丝身份。这种行为无疑给青少年粉丝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和不良影响。
02粉丝经济乱象
► 饭圈中的金钱标准
17岁的高中生杨羊,身为韩国某偶像的粉丝,曾参与了一场集资活动,目标金额高达20多万元。她透露,在粉丝团中,花费越多的人,往往能获得更多的特权,比如购买大量专辑以冲签售会。甚至有偶像推出数字专辑时,大粉会要求粉丝必须购买,否则将被剥夺粉丝身份。
► 粉丝团内部管理问题
此外,记者还了解到,一些明星工作室与后援会存在不当行为。在福州的研三学生沈琳,作为某粉圈的“大粉”,她向记者揭露,某些工作室会刻意培养营销号和职业粉丝来影响小粉丝。而上海的大四学生李欣欣,曾担任后援会管理,她发现粉圈中存在一些“虐粉”行为,如:“学生党连两三杯奶茶的钱都拿不出来吗?”“你们不打钱,哥哥的梦想怎么办?”等言论。
► 小粉与大粉现象
沈琳揭露,后援会通过支付宝集资的大笔资金会产生额外收益,但这些收益的流向从未公开。更甚者,一些后援会通过销售周边产品牟利,而这些周边的成本实际上非常低廉。令人遗憾的是,这些资金的详细用途和明细从未完全公开,且粉丝一旦打钱,通常无法退款。
03粉丝互动与公司态度
► 粉丝骂架现象
粉丝争吵常见,严重时公司介入,一般情况下公司视其为话题度。李欣欣指出,粉丝之间的争吵甚至谩骂在公司眼中有时被视为一种热度。她坦言,虽然严重的情况会引发公司介入要求停战,但一般情况下,公司并不会主动介入引导。甚至在某些时候,公司可能希望粉丝之间的争吵能够更加激烈,以增加话题度。例如,当粉丝与对立团体发生矛盾时,他们可能会在微博等平台上公开发表对对方偶像的侮辱性言论,这种现象被称为“屠广场”。同时,为了维护自家偶像的形象和地位,粉丝们会采取行动“洗广场”,试图清除不利言论。
► 公司对粉丝行为的态度
公司可能希望粉丝争吵激烈,制造话题,以此增加热度。一位青年研究者也强调,我们需要深入理解青少年粉丝的情感、文化背景和认知特点,同时科学把握互联网传播的内在规律,以引导他们形成积极、健康的价值观、世界观和人生观。
04行业整治与专家建议
► 粉丝经济的现状与问题
近日,有媒体披露某选秀综艺节目总决赛后,4名训练生的集资总额竟超过1000万元,而排名前11的选手集资总额更是飙升至1亿元以上。随着粉丝经济繁荣,一些不合理的消费现象受资本推动。中央财经大学文化经济研究院院长魏鹏举教授在接受中国青年报采访时指出,粉丝经济的蓬勃发展既受到资本的推动,也与青少年粉丝的心理需求紧密相关,这两股力量相互呼应,共同塑造了当前的粉丝经济生态。
► 资本与粉丝心理
理解青少年情感和文化,限制资本过度作用,引导粉丝形成积极态度。在这一过程中,必须对资本在粉丝经济中的过度投机行为进行必要限制,防止其过度绑架粉丝。媒体则呼吁,对于饭圈中存在的不合理消费等灰色产业链,监管措施绝不能松懈。
网址:青少年追星乱象频现,花钱才能证明“粉丝”身份 http://c.mxgxt.com/news/view/1026238
相关内容
娱乐圈之粉丝失控:追星乱象频频 粉丝尚能“饭”否?问诊娱乐圈|追星乱象频频,粉丝尚能“饭”否?
高中生花费数万元为偶像打榜、成粉丝骂战主力?青少年追星乱象大调查
“饭圈”频频出现粉丝非理性追星乱象
青少年追星乱象:高中生花数万元为偶像打榜
高中生花费数万元为偶像打榜 调查青少年追星乱象
青少年追星乱象:高中生花费数万元为偶像打榜
高中生花费数万为偶像打榜 青少年追星乱象调查
浅谈青少年“追星”现象
代表委员谈青少年追星问题:斩断追星乱象背后利益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