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机场的噪声还未平息,31名因追星行为被罚的粉丝的消息昭示着这一现象的严重性。随之而来的不仅是公众的热议,还有与一场毫无序章的追星行为相较的普通旅客的无奈。想象一下,单单在一处公共场所,普通旅客和疯狂粉丝的动线相碰撞,这岂不是一场“丧尸围城”的生动写照?对此,不少网友感叹,接机现场的混乱前所未见。
这种现象从根本上揭示了饭圈经济中隐藏的三重异化链条。首先,数据异化的趋势愈发明显。如今,“人气=商业价值”的公式让流量成为了唯一的核心指标,机场不再仅仅是交通工具的集结地,而成了偶像“人气”的战场。其次,组织的异化让追星群体变得高度商业化。以“粉头”为核心的组织运作将粉丝集结成“数据工人”,致力于制造偶像的曝光率。最后,身份的异化更是让人忧心,粉丝不再是因热爱而聚集的群体,而是成了一种被物化的存在,心甘情愿地沦为个人与偶像之间的工具。
这其中,明星团队的沉默共谋,让饭圈的乱象越演越烈。在2023年虹桥机场事件中,艺人在拥堵后选择保持沉默,事后更是对此毫无响应。这样的行为无疑为粉丝的违法行为附加了道德赦免。艺人们通过发布行程信息来引导粉丝追逐,变相推动了所谓的接机“数据工程”。很少有艺人能意识到,在这样的游戏规则下,他们自身的名声和未来也在承受着怎样的代价。
对比两个截然不同的例子,赵丽颖因其粉丝与他人网战的事件受到了各方关注。她及时发声,指出偶像应有的社会责任,结果在之后的影视作品中继续发光。另一边,因频繁造成机场拥堵的顶流,却在渐渐消逝的光环中变得无声无息。流量有时如潮水,来得快去得也快,真正的顶流不需要粉丝在机场举着横幅证明自身存在。
借鉴其他国家的成功经验,对于类似追星文化的规范显得尤为必要。韩国的《粉丝文化促进法》是一个很好的范本,它从放任到引导的治理转向,为我们提供了可借鉴的治理路径。与此同时,社交媒体平台也应承担起应有的责任,为这些疯狂行为设置更为明确的界限。
唯一可行的破局之道,或许在于重构整个文化产业的责任共同体。只有在法律与道德的边界上,社会才能更好地理解并关注这一现象的根源。若我们期望看到一个有序的追星文化,或许应在那天,让机场回归其交通的本质。站在社会的角度,面对这样急需洗牌的文娱产业,我们需要反思并提升对这些行为的警惕。通过数据分析,2024年文娱产业合规化的趋势可能为我们带来一场市场洗牌,知识与道德并重的新时代将呼之欲出。
在这一情境下,不妨想一想:当我们站在机场的另一头,是否会问自己,见过最离谱的接机行为究竟是什么?这种行为究竟反映了什么样的文化?或许,在寻求答案的过程中,我们也能够重新认识承担社会责任的意义。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