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国基金“造星”再升级!押注范妍能否扭转业绩下滑颓势?
(原标题:富国基金“造星”再升级!押注范妍能否扭转业绩下滑颓势?)
对富国基金而言,当前投资者的热捧本质上源于对范妍个人IP的信任,而非对公司权益投研体系的整体认同。范妍职业生涯的高光表现,终究难以掩盖公司近年来经营业绩的颓势——这一现象,实则与公司长期依赖“造星策略”、过度聚焦单个明星经理的发展路径直接相关。
随着“五一”假期的结束,基金市场迎来新一轮投资热潮。
2025年5月6日,富国基金管理有限公司(以下简称“富国基金”)发布公告称,公司将携手高级管理人员及拟任基金经理,合计共同出资不低于2500万元,认购即将发行的基金产品富国均衡投资。值得一提的是,该产品是“百亿”基金经理范妍加盟富国基金后推出的首只公募基金。
注:图中人物系富国基金基金经理范妍
简历显示,范妍毕业于复旦大学,拥有财务管理本科与金融工程硕士学位。其证券从业经验超15年,基金管理经验超过9年,是业内知名基金经理。自2008年1月起,范妍先后就职于兴业证券、安信证券,从事策略研究工作;后于2013年11月转战买方机构,加入工银瑞信基金担任策略分析师。
职业生涯起步于卖方分析师的范妍是一位典型的“研而优则投”的基金经理。在卖方机构工作期间,她曾获得新财富最佳分析师策略研究2011年、2012年及2013年第二名,得到了机构投资者和市场的广泛认可。2014年3月,范妍加入圆信永丰基金,逐步完成从研究岗位到投资岗位的职能转变。
在此后的近十年间,范妍扎根圆信永丰基金,从基金经理助理起步,历经基金经理、权益投资总监、首席投资官等岗位历练,最终于2020年7月升任公司副总经理。这段历程不仅完整展现了其在投资领域从基层到高管的职业进阶轨迹,更成为了圆信永丰基金从起步到壮大的重要见证。
从权益核心到分道扬镳
圆信永丰基金成立于2014年,由厦门国际信托(持股51%)与台湾永丰证券投资信托(持股49%)合资设立,在公募基金行业中属于新生力量。Wind数据显示,截至2025年一季度末,圆信永丰基金旗下共管理32只基金产品,合计管理规模达321.44亿元,在业内排名第94。
对于新成立的基金公司而言,打造明星产品无疑是在行业内打响知名度的“捷径”。圆信永丰基金正是凭借着范妍的“造星效应”,发展初期在竞争激烈的公募市场中实现了从寂寂无闻的市场新兵到备受瞩目的行业黑马的华丽转身。
范妍自2015年10月28日开始掌舵基金产品圆信永丰优加生活。截至其离任前的2024年4月3日,该基金产品任职回报达188.84%,年化回报13.39%,业绩表现在同类基金产品中名列前茅。
图:范妍任职期间圆信永丰优加生活的周频净值走势
数据来源:Wind
这一成绩不仅推动了范妍个人管理规模的攀升,还促使其成为公司权益业务的中流砥柱。截至2021年四季度末,圆信永丰基金的非货管理规模达368.5亿元,单是范妍的基金管理规模就超过200亿元,占据公司总规模的“半壁江山”。
图:基金经理范妍管理规模变化
数据来源:Wind
然而,随着圆信永丰基金的高管团队迎来调整,范妍与圆信永丰基金的十年合作逐渐走向尾声。2023年11月,外部职业经理人高键履新圆信永丰基金总经理一职。公开资料表明,高健的从业经历主要集中在固收领域,曾在兴业银行、渤海财险、安邦资管、大家资管等机构任职。
在外界视角中,圆信永丰基金新任管理层对管理规模扩张的迫切需求,促使公司战略重心向固收类产品倾斜。而彼时范妍已掌管公司近半的管理规模,更倾向于深耕权益投资领域,专注投研与产品的稳健运作。这种公司战略方向的调整与个人投资理念、职业规划的显著差异,被市场普遍认为是双方分道扬镳的关键因素。
富国基金“造星依赖症”下的业绩滑坡与股东考验
自范妍卸任后,圆信永丰基金的权益投资光环便黯然失色。以明星产品圆信永丰优加生活为例,其管理规模显著萎缩,从2023年四季度末的46.55亿元锐减至2025年一季度末的14.22亿元,缩水幅度为69.45%。此外,该基金产品的机构投资者持有份额降幅高达98%,业内影响力已大不如前。
图:圆信永丰优加生活管理规模变化
数据来源:Wind
反观范妍加盟综合实力更为雄厚的富国基金后,不仅迅速获得公司投研资源的重点支持,更持续受到市场资金热捧。2024年10月,她开始执掌富国稳健增长基金。尽管截至2025年5月6日,该基金产品任职回报仅为2.49%,但凭借其市场影响力,在2024年四季度和2025年一季度仍分别能斩获44.92亿份、57.31亿份的净申购。
然而,对富国基金而言,当前投资者的热捧本质上源于对范妍个人IP的信任,而非对公司权益投研体系的整体认同。范妍职业生涯的高光表现,终究难以掩盖公司近年来经营业绩的颓势——这一现象,实则与公司长期依赖“造星策略”、过度聚焦单个明星经理的发展路径直接相关。
Wind数据显示,富国基金在2021年迎来营收与净利润的历史峰值,分别录得83.06亿元和25.64亿元,此后业绩持续承压。2022年至2024年间,公司营业收入逐年递减,依次为73.59亿元、67.15亿元和64.05亿元;同期净利润亦呈现持续收缩态势,分别为20.66亿元、18.14亿元和17.51亿元。
近几年来,富国基金旗下主动权益类产品在市场竞争中渐显颓势,管理规模也出现明显下滑。目前,公司百亿级主动权益基金经理仅剩朱少醒、王园园二人苦苦支撑。尤为引人关注的是基金经理李元博的境遇。其管理的基金业绩惨淡,部分产品近三年累计亏损超30%,管理规模从巅峰时期的359亿元急剧萎缩至如今的33亿元。
自公募基金行业费率改革落地以来,以易方达基金、华夏基金为代表的头部机构迅速响应,通过降本增效等方式改善财务状况。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富国基金在这场行业变革中步履维艰,至今未能扭转经营困局,陷入营收净利双双下滑的泥沼。
如今,富国基金的股东方由海通证券变更为公募牌照资源丰富的国泰海通(前身为国泰君安),或将促使新股东对富国基金的发展战略、经营效能展开深度审视。其“造星”模式能否能赢得新股东的认可,仍存悬念。
作者 | 赵红扬
编辑 | 吴雪
网址:富国基金“造星”再升级!押注范妍能否扭转业绩下滑颓势? http://c.mxgxt.com/news/view/1039612
相关内容
“权益女神”范妍复出,能否在富国基金再现辉煌?基金忠言|鹏华基金造星升级,闫思倩押注得手
鹏华基金造星升级,闫思倩押注得手
自带IP未能带红熊猫直播 移情泛娱乐仍难扭转颓势
业绩低迷 资金吃紧 负债率高企!免税业务能否助凯撒旅业扭转困局?
易方达基金、博时基金等明星经理跳槽后业绩下滑
富国基金“掐尖”明星基金经理
赛道基金重上风口 年内业绩居前基金一览
中欧基金规模下滑、明星基金经理“翻车”,华平投资入股能否解忧?
再现经济学家炒股亏损!金鹰基金杨刚“口嗨”之下业绩不忍直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