追“竹”时髦,从非遗文化看东方美学

发布时间:2025-05-07 23:03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陶渊明笔下那方诗意栖居的田园生活,穿越千年时光,依然叩击着现代都市人疲惫的心灵。在短视频浪潮裹挟着猎奇与喧嚣汹涌而来的当下,一位素布蓝衣无粉黛的女孩却以其独树一帜的“静文化”美学,在“快餐丛林”中辟出了一方净土。

  李子柒,一个全网总粉丝数过亿、“最多订阅量的YouTube中文频道”纪录保持者,一位通过细腻的镜头语言,向世界展示中华美食的烟火气、中国乡村的宁静美好以及中国非遗的独特魅力,让诗意生活突破古籍泛黄的纸页,在数字时代绽放出治愈人心的生命力。

  2025年春节,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李子柒身着黄青渐变蝶翼长裙、带着青神竹编等13项非遗技艺惊艳亮相,被网友称赞为“一部行走的非遗史书”。今年二月,她又头戴小宽竹编发饰、手提竹编灯笼,空降《时尚芭莎》新春特刊封面,在西方审美主导的时尚帝国里开辟了一条“东方新境”,将手作温度注入机械复制的工业流水线,带动竹编饰品成为时尚爆款。竹韵品道,纤手抚篾。她用自己的行动,让千年竹丝在新青年的腕间颈上重绽光芒。

图源:网络

  一篾一编,是跨越千年的高级定制

  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於潜僧绿筠轩》(北宋·苏轼)

  自古以来,中国的文化生活都和竹子息息相关。外直中空的竹,气质高洁、万古长青;质地坚硬的竹,可雕可琢,编丝成器。篾丝交集,竹编的匠心也在竹篾的经纬交织间流转千年。从新石器时代西安半坡遗址陶器上残留的竹编压印纹,到唐宋时期的 竹编花灯,再到明清时期“细如发丝、密藏头”的贡品宫扇,竹编技法经历千年传承已有150余种。然而,随着现代工业的发展,许多竹编制品的功能被塑料、金属等材料所替代,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竹编工艺渐渐失去市场竞争力而出现传承断档的状况。

  作为春晚史上首位非遗开场人,李子柒成功地将非遗技艺融入到现代舞台表演中,带着中国传统文化的印记,掀起非遗传承的“蝴蝶效应”:春晚播出当晚“非遗体验课”搜索量激增300%,在她肩上绽放的那朵青神竹编牡丹花,也让青神竹编被更多人知晓,带动了全网青神竹编材料包的热销;更是借着时尚杂志的高清镜头,聚焦她鬓角传统与现代互融的竹编发卡,迅速掀起一股“李子柒同款发夹”热潮。

  当我们把目光投向更广阔的世界舞台:竹编手包摇身一变,成为街头时尚达人的宠儿,频繁亮相于各类街拍之中;众多国内外知名艺术设计与奢侈品牌也纷纷将竹编工艺融入产品,赋予其别样的韵味与格调;《“竹编”文化》等优秀作品,也在米兰设计周脱颖而出……当竹编挣脱了“奶奶的菜篮子”这一传统刻板印象的束缚,以青春活力的姿态在时尚界掀起一股东方美学的复兴浪潮。谁还能说,竹编只是“老祖宗的东西”?谁还敢说,传统手艺活融不进现代生活?

▲蜀绣代表作《芙蓉鲤鱼》(孟德芝,国家级非遗蜀绣代表性传承人) 图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破茧成蝶,解锁现代社会的“流量密码”

  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题竹石画》(清·郑燮)

  坚韧高洁的竹,大抵是对手艺人的精魂注脚。立根于破岩中的竹,具有顽强的生命力,恰如手艺人世代相承的技艺根脉,既保有破岩而出的韧劲,又带着新笋冒尖的生机;不惧风吹雨打、任凭霜寒雪冻依然傲然挺立的竹,恰如手艺人不惧岁月流转,用经霜弥翠的初心守护文明根脉,成为中华文明智慧的传承者、优秀传统文化的“守艺人”。

  在“全民创作”风潮席卷的短视频时代,网红迭代如走马观花,网络热梗更似潮汐翻涌。若想在这场信息洪流中,成为传统文化的“守艺人”和“传播者”,那必须以文化内容承载流量价值、用流量思维提升传播效能、并以文化厚度支撑流量深度,才能实现文化传承与商业价值的双向奔赴。而李子柒,已然在其中找到了自己的答案。蜀绣、绒花、雕漆隐花、木活字印刷……一项项非遗技艺在她的视频里如璀璨星辰,如她在春晚舞台上的“蝴蝶仙子”形象一般闪耀着独特的神韵,带着传统文化挣脱“现代信息”茧房的桎梏。

  当“守艺人”以一己之力架起古今对话的桥梁,让传统文化在方寸屏幕间“焕发新生”。却在流量巅峰遭遇商业围城——当资本裹挟创作方向、流量切割文化本真时,李子柒以“停更”的决绝姿态转身沉淀,跋涉千里拜访百位非遗传承人,用镜头捕捉那些即将消逝的技艺和故事。不同于很多早期的“流量顶流”早已被新鲜血液替代,对传统文化的专注、恪守“让非遗说话”的初心,让她在沉寂三年后仍能强势归来。春晚舞台上那身蝶翼“战袍”不仅是她挣破商业博弈的枷锁、个人涅槃重生的具象化。更成为文化传承与创新的绝佳隐喻:文化传承绝非标本式的封存,一定要生长出适配新时代的审美羽翼,方能在现代土壤里羽化新的生机,唤醒东方美学活力,实现破茧成蝶。

瓷胎竹编 图源:中国工艺美术学会

  守正创新,续写非遗之美新篇章

  新竹高于旧竹枝,全凭老干为扶持。明年再有新生者,十丈龙孙绕凤池。——《新竹》(清·郑板桥)

  新竹在老枝干的庇护下,破土而出,恣意生长;一节一节地向上攀援,最终,一根根挺拔的翠竹环绕成一片郁郁葱葱的竹林,生机勃勃,正所谓“青出于蓝而胜于蓝”。自2005年正式启动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以来,已走过了二十载春秋。近年来,国家立足文化自信的战略高度,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构建形成国家、省、市、县四级保护名录体系,收录代表性项目逾10万项,其中1557项国家级项目,构建起中华文明的“文化基因库”;44个项目被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名册);认定五批3068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带动各省(区、市)公布1.6万多名省级代表性传承人。

  然而当下,在日韩与西方国家以文化入侵为犁铧耕作东方精神土壤时,中国非遗传承正经历着基因层面的保卫战。当韩流爱豆的应援棒在鸟巢点亮千万星海,二次元宅舞攻陷B站热搜榜单,中国3068名国家级非遗传承人中,60岁以上占比超七成的现实正撕裂着文明传承的基因链。苏绣针法面临比绣线更早断裂的危机,昆曲水袖的韵律正在被现代音乐浪潮淹没,而传统师徒制也正遭遇现代教育体系的挑战。这场关乎文明延续的战役,既要与时间赛跑完成代际传承的薪火交接,更需在技术革新中探寻文化基因的突变式创新。——活态传承并非年轻人不愿传承,而是口传心授的农耕文明模式需要嫁接数字时代的传播逻辑。

  活态传承的密钥是藏在传统基因与时代脉搏的共振中。敦煌研究院通过VR技术重现千年壁画的光彩;抖音“非遗合伙人计划”吸引1.8万创作者入驻,短视频播放量超420亿次;云南怒江匹河怒族乡老姆登村,将“哦得得”“达比亚”等怒族非遗表演融入到乡村旅游体验中;安徽黄山歙县,发展非遗研学、鱼灯文创产品、鱼灯制作体验等新业态,将传承鱼灯非遗和助力乡村振兴完美结合。这些实践揭示着非遗复兴的本质——非遗传承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陈列,而是将文化DNA植入现代生活肌理,在劈篾刀与时尚秀场的共鸣中,看到传统工艺薪火相传、代代延续的希望曙光。

  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设文化强国,已是共识。非遗保护正从抢救性记录的“输血工程”转向创造性转化的“造血革命”。国家非遗数据库收录的10万项目只是起点,真正要锻造的是无数个李子柒这样国际传播官的跨文化叙事能力,用短视频、元宇宙等形态讲述中国故事,以非遗为纽带打造“东方美学符号体系”,激发无数年轻人对非遗文化的浓厚兴趣,开始主动探寻苏绣、蜀锦、剪纸等传统技艺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使得这些凝聚着先人智慧的文化遗产得以被更多人知晓和珍视,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在文化交融的时代浪潮中,守护住东方美学的源代码,让青出于蓝的文化新竹,终成抵御文化沙尘暴的生态屏障。

  非遗之美,既是守望,也是创新。从“手艺人”到“守艺人”,转变的不仅是称谓,更是传承意识的觉醒,无论是李子柒用4K超清镜头解构农耕叙事,还是在元宇宙复刻敦煌壁画的三维笔触,实则都是为文明基因编写抗变异代码,纵有文化殖民的飓风,也吹不散华夏文明的精神图谱。

  (文/羽立)

  免责声明

  文章内容如涉及作品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图片、视频、音频、文字等)版权和其他问题,请及时与本平台联系,我们将在第一时间予以删除。文章旨在传播正能量,客观理性分享观点,无不良引导,请勿留下主观臆断的恶意评论,互联网不是法外之地。文章只提供参考并不构成任何投资及应用建议。

网址:追“竹”时髦,从非遗文化看东方美学 http://c.mxgxt.com/news/view/1044285

相关内容

非遗文化的设计理论视角:美学、符号与传达
文化中国行|宁波:满满人间烟火 浓浓非遗年味
听“红楼里的非遗文化”,制作云锦布贴画 南京光华东街小学“非遗+”课程别样精彩
安徽广德:非遗传承 竹乡扇艺
在深圳文博会寻迹非遗文化之美
文化和自然遗产日|《蜀锦人家》《清明上河图密码》主创解码“影视+非遗”美学
非遗保护中的民俗文化
五指山里的非遗课,浸润童心感悟生活传承文化
集邮文化与非遗文化碰撞融合 集邮文化册成为邵阳非遗文化的“明星”
从幼时的画笔到巴黎的设计,东方美学的追逐者——陈采尼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