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TMEA音乐盛典的聚光灯下,一位身穿银色流苏长裙的女歌手正在舞台上演唱她的原创单曲《时光切片》。舞台两侧的实时数据显示,这首歌的播放量已经突破了3亿次。而令人惊讶的是,这位歌手并非来自选秀节目冠军的选手,而是七年前某音乐综艺节目中被遗忘的歌手——李嘉格。她的成长故事,正在重新定义娱乐圈的成功标准,同时也反映出当代文娱产业的巨大变革。
根据《2023年中国音乐产业发展报告》显示,过去五年里,超过4000名艺人通过各种音乐综艺节目获得了曝光。然而,能在行业中坚持五年以上的艺人,鲜少超过3%。在这份数据背后,正在浮现一个有趣的现象:那些未曾获得冠军却依然能够持续发展的选手,正在悄然塑造文娱产业的新型生态。李嘉格就是这一现象的代表。在《好声音》的舞台上,她演绎的《易燃易爆炸》虽然未能拿下冠军,但在短视频平台上的话题播放量却达到了28.6亿次。
这种“非冠军生存模式”的背后,离不开移动互联网时代独特的传播规律。清华大学新媒体研究中心的研究指出,当代观众的记忆呈现“碎片化脉冲”特征——某个特定的高光时刻,比整体成绩更具传播力和影响力。例如李嘉格在比赛中翻唱的《PriceTag》,她的抖音二创视频至今仍保持着日均百万的播放量,这种“长尾流量”正在成为艺人持续发展的重要动力。
回顾2016年的选秀舞台,李嘉格并非唯一一位因未获冠军却走得更远的选手。单依纯虽然止步全国20强,但她在影视OST领域的持续耕耘,让她如今手握15部热播剧集的主题曲。这样的情况印证了伯克利音乐学院教授David Craig所提出的“技能组合理论”:在如今的注意力经济时代,单一技能的深耕往往比综合评分更具市场穿透力。
李嘉格与爱奇艺总裁的婚姻,外界往往将其简单化为一段“灰姑娘与王子”的故事。然而,从产业角度分析,这段婚姻却展现了一种全新的内容生产与平台合作的模式。根据企查查的数据,李嘉格婚后成立的“格调音乐”工作室,在三年内完成了从艺人经纪到IP孵化的成功转型,她主导的《国风新语》音乐企划,不仅大大提升了爱奇艺国风频道的用户增长率,达到42%。
这种个人与平台之间的深度绑定,正在催生娱乐行业的新型生态链。例如网易云音乐CEO朱一闻与歌手陈粒的战略合作,不仅打造了“云村音乐学院”这样专注内容的平台,还探索了“音乐人技术流”的跨界模式。值得注意的是,这些合作不仅仅是资源的共享,更多的是创作层次的升维——李嘉格近年参与的AI作曲项目“MelodyX”,便是在爱奇艺的技术支持下,推动了传统音乐人与智能科技的融合。
在前迪士尼创意总监John Lasseter看来,“平台型婚姻”本质上是内容与渠道之间的一种化学反应。从抖音主播刘宇宁与江苏卫视的合作,到B站UP主老番茄与笑果文化的签约,这些案例都在证明:当代艺人的发展已经进入了“生态位竞争”的阶段,能否构建独特的资源网络,比单项能力的突出更为关键。
李嘉格的微博超话,置顶的并不是新歌宣传,而是一组她在贵州山区支教的照片。这条累计获得890万点赞的帖子,展现了新时代艺人价值观的转变。根据中国传媒大学《Z世代文娱消费报告》,00后对于艺人“社会价值指数”的关注度比90后提升了37%。公益赋能,正逐渐成为艺人IP的重要部分。
这一现象在行业内掀起了广泛反响。李嘉格的老对手周深,已经连续三年将自己演唱会收益的20%捐给乡村音乐教室建设;《创造营》选手毛不易则成立了“不易基金”,专注于抑郁症群体的音乐治疗。这些“非冠军选手”正通过新的方式,重新定义艺人与粉丝的关系:不再仅仅是作品的交易,更是基于共同价值观的联结。
对比传统的顶级流量明星与这些“长跑型选手”的发展轨迹,可以看到一个反直觉的现象:根据艾漫数据的统计,李嘉格这种艺人的商业价值衰减速度比选秀冠军慢了58%。她代言的母婴品牌“Babycare”和智能家居品牌“云鲸”,在她签约期间的销量增长率均超过了300%。这也印证了营销专家Kotler提出的“共情经济”理论——持续且真实的人格魅力,比短期的流量更具商业价值。
站在北京798艺术区的“声音博物馆”前,李嘉格正在为参观者解说她自己策划的“选秀时代声音图谱”展览。展览中展示的声波曲线,记录着从电视选秀到短视频时代的音乐发展轨迹。李嘉格的故事,也深刻揭示了:在这个“去中心化”的娱乐新时代,成功已经不再是冠军奖杯的专属,而是持续创造价值的能力矩阵。
如今,越来越多的像李嘉格这样的艺人,正在电竞解说、直播带货、公益创投等领域开辟新天地。我们或许应该重新审视娱乐圈的“赢家”定义——那些在流量泡沫中坚守创作初心,在平台更迭中建立独特生态,在商业洪流中坚守价值输出的长期主义者,正在创造属于这个时代的娱乐新模式。下次当你在视频网站上看到某位“非冠军选手”的新作时,不妨停留三秒,或许这位就是未来的巨星。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