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塌房”年代,我们应该如何客观看待明星?
文/怀左
上一次不知道哪对明星夫妻离婚时,我的一个朋友感慨:啊呀!没想到他们也离婚了,以后我再也不相信爱情了!当时我觉得她是性情中人,还顺便调侃了一句:怎么,他们结婚的时候,你上礼了?
近两年,各种明星“塌房”事件,让我们对明星有了一个全新的认识。或者换种说法,他们用自身经历,给我们完成了一次整体祛魅。
祛魅的结果也很简单:所谓的偶像,所谓的某神,都是商业包装出来的产物,我们如果调动理性,可以看清许多东西。
回到我朋友的那句话,里面其实有一个逻辑误区:她把自己相信爱情的基础,搭建在了某两位明星身上,人家结婚,她就相信爱情;人家离婚,她就不相信爱情。但事实是,明星的婚姻,并不一定是爱情,也可能是生意。你看,大前提有可能就是错误的,得出的结论,正确性很低。
可很多人就带着一些明显错误的观念在追星,今天这篇文章,我想聊一聊,我们应该如何看待明星?
1、真实与期待之间,存在一道裂痕
明星也是人,有优点也有缺点,有七情六欲同时也得吃喝拉撒,他们并不完美,更不是什么神。启蒙运动早就推翻中世纪神学了,我们今天的许多人,还在热衷于造神。
所以现在的各种明星“塌房”事件,其实是一些明星对我们的认识方面的再次启蒙,让我们知道他们并没有那么好,无法承担那么多理想和期待。
现实中,真实和期待之间,往往存在一道裂痕,而且许多时候,裂痕还很大。
那么成长的过程,其实就是我们完善认识,逐步看清事物真相的过程。期待会一步步趋近于真相,我们也会一点点变得理性,少一些盲目,多了一些慎重。看来21世纪的启蒙运动与祛魅活动,还得常做。
2、商业模式的改变
作为90后,我们小时候了解明星,往往是先了解其作品,然后再知道那个人,比如看了《精武英雄》而知道了李连杰,听了《双节棍》而知道了周杰伦。
分析当时的造星模式,无论是实力派还是偶像派明星,都需要先通过作品去展示,然后吸引人们成为他们的受众。接下来,他们还需要通过持续不断地提供作品,维系受众群体,保持自己的影响力。注意,这里面的核心,其实是作品,一切的影响力和商业模式,主要围绕作品展开。
现在的流量明星的打造模式就不一样了,有的人明明没什么作品,还能成为所谓的“顶流”。这些年互联网的迅速发展,打败了其他传播媒介,同时智能手机的普及,让我们大多数人都变成了低头族。
许多人获取信息的渠道,主要就是互联网。所以资本掌握了流量,也就掌握了打造和分发流量的权力。你想看的,人家给你造,你还没意识到的需求,人也能提前给你设计。想要帅哥,给你帅哥;想要素人逆袭,给你打造;想要完美暖男,安排个活动给你整。
就这么个模式,还记得《楚门的世界》吗?也许你的偶像,就是这么给你造的。
3、什么是人设?
其实就是角色扮演,而明星的人设,是当下娱乐工场最常见的玩法。从根本上来讲,明星的人设是一种由经纪公司、媒体、粉丝等多方合作打造而成的产品,背后承载的是消费的期待。
换个角度来讲,崇拜偶像的本质也是一种寄托,或者是一种替代性的自我实现。因为自己做不到,或者没办法受人追捧,就让喜欢的人享受这个待遇。在网上或现实中和人聊起,也算一种社交货币。
最近这些年,我们看到最多的,是明星人设翻车,目前来看,翻车是常态,不翻反而是非常态。这就让很多双眼被遮蔽的人,看清了明星的真实面,不只是有精心包装,还有假、恶、丑。
说实话,这些所谓的人设,早把我看吐了,什么吃货、好男人、学霸、真性情、纯情男孩、青春玉女,就像饭店里每天需要倒的剩饭,一波又一波。而很多粉丝,就像玩角色养成类游戏一样,对那些商品化的人设寄托自己的感情,甚至疯狂追逐。其实他们追的就是一个虚假的符号,一个被刻意设计的虚假产品。
希望多一些崩塌,多一些真实。
4、警惕媒介,理性化看待
大众传播媒介,以新奇性和刺激性为特点。认真看的话就能发现,我们的很多媒体总喜欢造神,把一些明星捧上了天,以获取更多流量。在如今信息化的时代,这样的操作,直接影响了很多人的思维和价值观,无形中操纵了他们。于是我们就看到了,所谓的博士学霸,连知网是什么都不知道,所谓的清纯boy,是一个烂到根的人渣。
在《娱乐至死》中,尼尔·波兹曼很早就提到了。他说,媒介即认识论,即我们对于真理的认识是同表达方式紧密相连的。
为什么会这样,有没有发现,我们认识那些明星,其实都是通过当下的媒体去认识的,人家告诉我们某某明星人不错、自律、有才华、是段子手,有文有图有视频,我们一看,好像是那么回事然后就信了。
要知道,我们看到的,都是媒体给我们制造的,或者说想让我们看到的,再进一步,媒体就限定了我们看的方式以及思考方式。就像《鹿鼎记》当中,作为旁观者,我们知道韦小宝是个混子,但假如身在其中,康熙说韦小宝是个大学士,你也就信了。在那个场景中,康熙是权威媒体,我们是信息接收者。
媒体严重影响了我们的认识,我们还得再清醒一点。
5、明星也是一种社会角色
进入社会,每个人都会承担一些相应的社会角色,从这个角度去看,明星作为一种商业环境下的存在,也是一种社会角色。
什么是角色呢?从本质去看,角色是人们对处于特定位置上的人的行为的期待。比如你是教师,人们希望你好好教书育人;你是公交车司机,人们期待你好好开车;你是演员,人们期待你演出更多好作品等等。
分配角色,仅仅只是开始。因为角色还是一种有关权利、义务的规范,你享受了权利之后,自然要履行相应的义务。就拿明星来讲,你靠吸引大范围注意力而获得超出常人的名利,那么,你自然就会承担更多的社会期待,需要履行更多义务。
欲戴其冠,必承其重。严重损毁期待,“塌房”自然也会发生。
6、明星“塌房”的源头
我们再来思考一下,明星“塌房”是怎么开始的?
古希腊哲学家格劳孔,对人性没有信心,于是他提出了这样一个论断:不管一个人平日里如何循规蹈矩、奉公守法,一旦拥有不受外力惩罚和约束的能力,就一定会做他“想做”的事情,而不是他应该做的事情。
放在一些明星身上,他们有名有利,受众人追捧,自以为拥有了不受外力惩罚和约束的能力,于是忽视了自己应尽的义务,肆意妄为。这其实也是康德提出的自律与他律,自律靠的是道德法则,他律靠的是自然法则,无法自律,只能他律。
从这两年娱乐圈的“大面积塌房”事件可以看出,以前自律强不强咱也不知道,但现在,他律确实在增强。
7、因果关系
简单聊聊因果,我们一起来思考一下。
长得帅/美,和具有美好德性之间,有什么必然联系吗?世间有这样的因果律吗?事实是,没有。长得好看的人,可能是个好人,也可能是个坏人,皮囊是皮囊,德性是德性。
好的,继续。在剧中或者电影中,演了一个好人,在生活中就一定具有美好的德性吗?同样的,媒体把某位明星宣传得很好,宣传内容就一定真实吗?
很多我们认为自然而然的东西,源头都经不起推敲,稍微一质疑,就发现啥也不是。
8、现代人的精神信仰危机
现代社会,价值观多元化,挺好,给人扩大视野创造了条件,但也给许多人尤其是青少年对价值的选择,即如何从中选择合理的东西带来了困难。
还拿青少年来讲,由于他们知识不足、经验缺乏、而且非常感性且充满想象,所以往往对事物缺乏理性的判断,过分理想化。最典型的表现就是,一会信这个一会信那个,精神世界今天崩塌明天建立后天再崩塌……
许多人正是因为内心薄弱,精神空虚,所以把很多理想都寄托在了明星身上。而且这还不是个别事件,已经成为了一种社会现象。
精神信仰,早已出现危机。
9、最后的最后
古希腊有一座著名的德尔菲神庙,里面有两条最著名的箴言:“认识你自己”和“凡事勿过度”。
这两条箴言,说得非常好,我希望和大家共勉。同时我也希望可以提高做艺人的门槛,规范娱乐圈。少一些人设,多一些榜样,少一些吹捧,多一些作品,少一些浮躁,多一些成熟,少一些虚假,多一些真实。
拭目以待。
网址:“塌房”年代,我们应该如何客观看待明星? http://c.mxgxt.com/news/view/105212
相关内容
明星代言人「塌房」,企业品牌该怎么办?盘点近年来“塌房”的6位体育明星,看看都有谁?
明星艺人接连“塌房”,我们应思考些什么?
如何正确看待明星的私生活?明星的恋情曝光?
娱乐圈h塌房事件引发热议:明星光环背后的私生活如何成为舆论焦点。
“明星塌房险”,无人敢承保?
“明星塌房”,史诗级危机公关学起来!
娱乐圈风波不断:多位明星身陷“塌房”事件引反思
品牌大咖说|汤晓芳:如何防范与应对代言明星“塌房”事件?
众多明星人设崩塌,品牌形象该如何建立和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