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4岁就登上舞台,17岁参加新秀唱歌比赛获得冠军,19岁发布个人首张专辑《风的季节》一炮而红。
本以为要顺风顺水,一路走下去。却不料,有人挖出她以前的经历,说她跟她的形象以及公司所打造的人设不配。
一时间,墙倒众人推。很多负面新闻出来,很多谣言止也止不住。
面对如此情景,她该怎么办?今天我们一起走进一代歌后梅艳芳的生活,了解她是怎么走出困境,获得成功的。
1
1963年9月,梅艳芳出生在香港。
当时家庭经济状况非常不好,她出生的时候上面已经有两个哥哥,一个姐姐。父亲出海打鱼,再也没有回来。
母亲先是开了家黑诊所,但因为没有执证资格,生意很不好,一般要等别人有效果了才给钱。后来,又经营一家歌舞团。带着自己一家老小转转各地夜总会表演。
梅艳芳当时4岁多一点,就已经开始在台上表演,赚取低廉的演出费。
对于那个年龄她来说,并不觉得苦,因为费用虽然低,但可以改善家中的伙食,还能够付房租。
让梅艳芳真正痛苦的不是小小年纪就要出来赚钱,就要维持家用,而是家里的一个人,她的继父。
继父对她不好,经常打说她,说她没用,是个拖油瓶,还说些伤她自尊的话,让她曾经一度怀疑自己,是不是真的没用,真的活着就是一场浪费等等。
小时候梅艳芳不敢告诉母亲,害怕回家,因为回家面对的不是爱,而是打、说和伤害。
每次继父打说她,她都需要好几天才能重新振作,才能不断地从负能量中清醒过来,告诉自己一定可以做好。
而母亲对于她身上的伤痕,从来也不管不问,只要求她把歌练好,把舞跳好。至于你有什么样的心情,为什么悲伤流泪,为什么不痛快等等,她统统不管。
从4岁到17岁,她一直都默默地承受着。盼着自己长大,盼着自己能够变得更好更强大。
直到17岁以后,姐姐的一次决定,让她这一生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
2
1980年香港举行新秀唱歌比赛,姐姐偷偷地帮自己和梅艳芳报了名。
当时的梅艳芳绝对没有想到,正是这一次比赛,让自己打开了生活的另一扇大门。
姐姐止步于决赛,而梅艳芳杀进决赛,并以一首《风的季节》获得冠军。
当时很多著名的作词作曲的音乐人对她的评价很高,打分也高。黄霑直接给出了100分,而另一个音乐人说艺术没有完美,扣一分,给了99分。
可见,当时对于梅艳芳来说,是多么大的肯定。
自此,她顺利签约华星唱片公司,公司把她打造成纯洁的邻家女孩形象,推出她的第一张专辑《心债》,第二张专辑《赤色梅艳芳》。
但推出以后,虽然高居金曲榜的冠军位置,但还是有不同的声音发出来。
说她自小在夜总会唱歌,不清纯,而风尘。难听的话,谣言蛊惑者也越来越多。
年轻的梅艳芳辣眼压力,每天喝酒消愁,却更愁。
随着事情的发酵,有人说她就是小歌女,不会唱歌,只会酗酒。有人更是造谣生事,把她说得很不堪。
这个时候的梅艳芳无人可倾诉,而母亲对她,也只是加强门禁,要她哥哥姐姐陪同,不准到外面过夜等等。
对于外面的流言蜚语,不理睬,对于是不是伤害到了梅艳芳,也不关心。
而当梅艳芳从高处跌落到低处时,一个人的出现,改变了她,也把她从世人的唾沫中拯救出来。
3
他叫刘培基,一个非常有名的造型设计师。
当很多人都攻击梅艳芳的时候,刘培基站出来,为她辩护,为她讲话,维护着她。
梅艳芳很感动,包括她的家人,还从来都没有人这么维护过她。这让她内心一暖。
后来,梅艳芳同刘培基接触,学习时尚,了解时尚,同时也对自己的装扮有了新的见解。而此刻在刘培基的帮助下,梅艳芳一改过去邻家女孩形象,剪去长发,改成利落的短发。
而每次演出出场或妖艳,或坏女孩,或风骚,或桀骜不驯,或时尚,或保守,或复古,或中性等等。每一次出场,都给人耳目一新。
她不再是那个简简单单,清清纯纯的单一邻家女孩形象。而是多变的,多风格的形象。
而这次形象上的改变,也影响了很多人,很多女孩都学她,学她着装,学她唱歌,学她表情等等。
她成为了很多人模仿和崇拜的对象,而她的第三张专辑《坏女孩》,更是征服了很多听众,从此,她的事业走上了巅峰。
而就在此时,她去参加国外举办的东京音乐节,认识了一个在国外很红的明星。而这次相遇,让她在后来的一次回忆中说,如果时光可以倒流,人生可以选择,她可能还是会选择那一次。
因为一看到对方,她就会心跳加速,会不由自主的脸红。
她感觉,那个时候的感情很纯很真。她很喜欢很享受那种感觉。
但,看上去很纯很真的情感,并没有给她带来幸福。而只是让她的心,经历了一次磨炼。
4
他叫近藤真彦,国外偶像派歌手。
人帅歌也帅,梅艳芳与他同台演唱的是《梦伴》。而两个人的结局正如歌词中所唱:
尝尽了失意的我 将一切都退去
再到这风中心中 竟仿似伤痕累累
然后再忆记起 当晚跟你在这里
相依相拥中 交出的心早已失去
失去 已破碎 不可以再追 洒泪
梅艳芳回到香港,同近藤真彦每天都要通一两个小时的电话。本以为,两个人会开花结果,走进婚姻。
但当梅艳芳再次去国外的时候,发现近藤真彦同另外一个女歌星在交往。她气不打一处来,当即提出分手。
但对方追了过来,保证说自己会与对方断绝关系,自己与对方只是短暂的。于是两个人和好如初。
但很多事情就是这样,一个在国外,一个在香港,两个人也都在娱乐圈,本来诱惑就很多。所以,梅艳芳回到香港没有多久,发现对方并没有与那个女歌星断绝来往,于是果断分手。
虽然如此,但梅艳芳并没有真正放下。哪怕是在自己弥留之际,她仍然赶去国外,见了近藤真彦的最后一面。
爱,有时候就是这样,明明知道对方背叛了自己,却是恨不起来。因为导致两个人分手的原因,有很多,而这些,都是自己无法控制的。
但记得曾经的美好,这不能不说是对自己的和解。
这段无疾而终的初恋,终究是她内心深处最美好的回忆。在她看来,最真最纯最无害。
但对于梅艳芳来说,童年原生家庭的生活,让她缺爱,所以也更需要爱,更希望组建一个家,带给她家的温暖。
而另一个人的出现,让她同婚姻只差一步之遥。
5
他叫刘米高,当时同梅艳芳相识的时候还只是大四的学生。
但他并不知道梅艳芳是当时的红极一时的歌后。
梅艳芳为了不破坏这段感情,而是选择循序渐进的方式,先同对方相处,不让对方知道自己的工作和成绩。
然后找自己唱的歌的唱片出来,藏起封面,放给对方听。
刘米高当时听了,感觉非常好听,就要梅艳芳多找些此人的歌来听。
梅艳芳很高兴,当她自己觉得时机时尚时,才告诉刘米高,自己就是这个唱歌人。
当时的刘米高听了,愣住了。
他从来都没有想过,自己的女朋友会是歌星,而且还是这么有名的歌星。这对于他来说,真的很震撼。
自此,梅艳芳开始公开两个人的关系,带着他参加自己各种各样的活动。
这个时候,有媒体就跳出来,指出两个人不合适。一个人在校大学生,连生活费都需要家里给钱,一个是名利双收的歌后。
舆论的压力一浪高过一浪。
当时有很多人预估,他们会分手。
可恰恰相反,刘米高向梅艳芳提出结婚。但梅艳芳拒绝了他。并不是她不愿意,而是她舍不得这个舞台。当然,也有可能是压力所致,或者说在她内心深处,其实对婚姻并没有自己所想象的那么渴望或者说肯定。
可能对于她来说,如果一定要在家庭和舞台中间选择一个,舞台更带给她安全感。而受原生家庭的影响,家庭带给她的,更多的是一种伤害,故而,每次都想要走入婚姻时,每次都差那么一点点。
不是不爱,而是不敢。
梅艳芳自己也说,可能是每一次都太投入,投入到别人害怕。其实自己每次都注意,尽量地让对方有安全感。
而这也是她自己最需要的。
6
2003年9月,梅艳芳病情复发。
当时的她,只告诉了
。而刘德华得知消息后,马上赶到医院陪伴,最后的结尾是梅艳芳死在刘德华的怀里。
其实梅艳芳21岁的时候,就同23岁的刘德华相识。当时一个参加一个唱歌比赛,一个是嘉宾。
而当时刘德华的事业发展一点都不好,被公司雪藏。梅艳芳鼓励他,并陪着他一起,离开原来的那家公司,跳槽到新公司。
虽然两个人在一起都以情侣的身份演过很多剧,哪怕是在公众场合,很多主持人都“逼问”他俩,有没有谈恋爱,是不是好事将近。
两个人都表示没有,只是最好的朋友。
而这最好的朋友,一相处就是20多年,哪怕是在临终,她都把自己托付给他。她对他的信任,已经不是信任能够说得了。
她自己也说,嫁人当嫁刘德华。因为他顾家,传统,有家庭观念。
那么很多人就疑惑,那为什么不嫁给刘德华?
梅艳芳说,不敢想,不敢失去这个朋友。这样子,两个人的友谊才能天长地久。
的确,对于梅艳芳来说,也许,这才是最好的结局。也是上天最好的安排。即便没有和谁组织一个家庭,但她对每个人都真心相待。同样,也赢得了很多人的尊重和爱戴。
后来的她,把大部分遗产留给了刘培基,而母亲每个月7万元,给哥哥的孩子170万用于学习读大学。
面面俱到,情真意切,是她一生最好的诠释。你说呢?
欢迎留言讨论,你喜欢听梅艳芳的哪首歌?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