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本制造者:从粉圈用语看粉丝心理及粉圈文化
摘要:随着韩流文化和本土选秀文化的兴起,粉丝文化在近十年来发展迅猛,从萌芽状态逐步走向成熟,其运行逻辑和规律也逐步定型,并且在其内部形成了一系列相关的“文化产品”,其中就包括“粉圈用语”这一套独特的话语体系。本文采用了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方法,以粉圈用语为切入口,首先,根据长期在天涯娱乐论坛、晋江文学城网友交流区(俗称“兔区”)、豆瓣“八卦来了”小组参与式观察的经历,整理了目前在粉圈内部较为常用和流行的粉圈用语,对其进行分类和释义。并对八位来自不同粉丝圈、不同年龄、学历、职业的粉丝进行深度访问,将整理出的粉圈用语和深度访谈的内容相结合,来探讨“粉圈用语”这一特殊文化产品背后所反映的粉丝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并进一步扩展到对整个粉圈生态的研究。通过这样一个由表及里的过程,来达到对借助互联网兴起的“粉丝文化”更深的认识。
关键词:粉丝文化;粉圈用语;互联网文化
第一章 导论
一、研究背景及意义
早在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我国的精神文化事业也有了新的发展,粉丝文化初现端倪;2005年,“超级女声”开启了全民选秀的时代,上百万的粉丝集结起来为自己的偶像奔走拉票;同时期,韩流文化涌入中国,以“东方神起”、“Big Bang”为代表的韩国偶像吸引了大批中国粉丝,形成了“仙后”、“V.I.P”等粉丝团;再到2014年,随着人气韩国偶像团体中的中国成员陆续回到国内,加上国内早期选秀明星的重新上位,来势汹汹地形成了“小鲜肉”文化。可以说,在这十多年间,中国的粉丝文化和一整套造星流程形成了紧密的配合,在互联网自由开放的环境辅助之下,逐渐从萌芽状态走向成熟,越来越频繁地走入到大众视野之中。
尽管粉丝文化在中国发展的时间并不长,但目前已经在其内部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文化产品”,其中就包括粉圈用语,它完全借助粉丝群体自己的创造性,在互联网环境下产生于粉圈内部,可以说,它的产生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整个粉圈的运行逻辑和规律。粉丝文化作为一种独特的亚文化,主要产生于年轻人群体之中。开展粉丝文化研究,不仅仅是对这个特殊的文化生态的探索,还是了解青年群体心理特征、精神诉求、消费习惯的重要途径,更重要的是,我们可以通过粉丝文化这个切入面对新世代所处的互联网文化环境有所了解。研究粉圈内部的语言,就是提供了一个研究文化环境的手段。
二、研究综述
1、国外研究现状
粉丝文化研究,属于文化研究的一部分,但起步较晚,且和文化研究本身的研究转向有着密切的关系。早期文化研究主要受到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突出生产和关注阶级问题,所以这一时期的文化研究背后有一个重要预设:控制文化活动的是生产过程而不是消费过程,即使是文化消费行为,也是受生产控制的。 20世纪70年代,文化研究发生了“葛兰西转向”,这一转向抛弃了阶级本质主义,开始关注到阶级以外的文化斗争形式,例如性别关系、种族关系等。例如斯图亚特?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的提出;到德赛都和费斯克时期,他们开始关注到受众消费的层面,用“盗猎”、“偷猎”等词汇来肯定粉丝在消费文本中的创造能力。而粉丝文化研究就是在对消费者和消费技术的关注中逐渐兴起的。
1) 粉丝文化研究的奠基人
米歇尔?德赛都在《日常生活的实践》中认为,对艺术符号的消费或者日常生活中的其他消费,其实是一种“第二生产”,因为在这个过程中,人们会创造出新的语言;同时对福柯的规训理论提出了质疑,因为消费者在接收文化产品的时候,可以创造性(反抗性地)使用(消费)他们,把它们仅仅当作“原材料”,用它们来创造消费者自己的意义 。德赛都对于粉丝消费行为的研究,可以说是从受众的角度来理解理解粉丝文化的开端。
德赛都的思想深刻影响了约翰?费斯克,他充分强调读者和粉丝的重要作用,认为大众文化是一个意义生产过程,而决定这个过程的是观众、消费者。他在《粉都的文化经济》 一文中提出,粉丝们创造了一种拥有自己的生产及理同体系的粉丝文化,这种文化形成了“影子文化经济”(shadow cultural economy) 。通过自我生产,粉丝文化可以对大众文化进行反收编。
德赛都关于粉丝文化中的“盗猎”思想也影响到了亨利?詹金斯。他在《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 一书中借鉴了这一概念, 肯定了读者的创造性,用积极阅读理论替代消极被动理论。
总体来说,从德赛都、费斯克的民粹文化主义开始,关注受众和消费的粉丝文化研究逐渐走进了人们的视野。他们的研究实际上是遵循了文化研究中的重要范式——收编/抵抗范式(IRP:incorporation/resistance paradigm)。但是尼古拉斯?艾伯柯龙比和布莱恩?朗赫斯特在《受众:展演和想象》 一书中重新讨论并修正了这一范式,提出了奇观/表演范式(SPP:spectacle/performance paradigm,这一范式强调的是身份概念,关注受众在复杂语境中变化不定的身份构建。在这一范式的影响下,关于粉丝文化研究的角度变得更加丰富。
2) 对于“粉都”的分析
关于“粉都”这一现象的分析,最有代表性的是来自朱莉?詹森的《作为病态的粉都——定性的后果》 。朱莉?詹森探讨了粉丝为何被污名化和遭到社会歧视的原因;在对粉丝问题的分析上,詹森批判了学界采用的“他者”分析方式,将粉丝定义为反常、越轨的行为背后实际上包含着一系列保守主义的价值取向,如“理性优于感性,受教育者优于未受教育者,克制优于激情,精英优于大众,主流优于边缘,现状优于改变”等 。
3) 从女性主义的角度进行粉丝文化研究
上文说到,奇观/表演范式使得研究者逐渐开始关注到粉丝在不同语境下的身份构建。在粉丝研究的后期,从女性主义的角度出发的研究逐渐增多。康斯坦斯?潘黎的《女性主义、精神分析及大众文化研究》 一文,运用女性主义和精神分析理论探索了斜线文中的女性认同和愉悦。认为斜线文塑造了一种新的更加平等的性别关系。
马修?索恩的《失控的女孩和女人们——日本业余漫画社群的愉悦和政治》 一文认为,整个业余漫画世界说到底和性别和性态有关,Yaoi文化反映了女性对男性身体和性态的窥探,是因为他们长期生活在保守的社会环境中,对传统的性别规范感到不满,有一定的女性主义意识。
除此之外,还有芭芭拉?埃伦赖希、伊丽莎白?赫斯、格洛丽亚?雅各布斯三人合著的《我为披头士狂——女孩们只想寻开心》 。
4) 从精神分析的角度进行粉丝文化研究
斯蒂芬?海纳曼的《我将在你身边——粉丝、幻象和埃尔维斯的形象》 ,回顾了精神分析学说对于幻象的解释,分析了五位粉丝的幻想经历,认为“幻象可能是一个身份缝合的方式,欲望和自我被缝合并使痊愈成为可能 。科奈尔?桑德沃斯的《内在的粉丝——粉都和精神分析》 梳理了粉丝研究中分析粉丝心理的三种精神分析理论。
除了上述几个角度之外,粉丝文化研究还会和赛博空间的兴起联系在一起,例如莱侬?白利的《作为虚拟异托邦的赛博空间》 、安德莉亚?麦克唐纳的《不确定的乌托邦——科幻小说的媒介粉都和计算机中介的交流》 等。
2、国内研究现状
相较于国外粉丝文化的多角度研究,国内在这方面的研究可以说起步较晚,多数研究为翻译和解释西方粉丝文化研究的相关理论。在2005年“超女”选修节目大热之后,逐渐增加了结合具体案例来分析的研究内容。
专著方面,陶东风主编的《粉丝文化读本》属于编译西方粉丝文化研究作品的代表作,这本书分为四个部分,“粉丝与文化消费”、“粉丝的情感与认同”、“粉丝实践中的身份政治、“粉丝社群与赛博空间”,共收录了二十三篇文章,除此之外,亨利?詹金斯的《文本盗猎者:电视粉丝与参与式文化》 、约翰?费斯克的《理解大众文化》 、麦特?希尔的《迷文化》 等书的翻译也为中国的粉丝文化研究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学术论文方面,受到西方粉丝文化研究的影响,国内粉丝文化研究与其展现出类似之处,主要可以分为以下几个方向:
第一,从历时性的角度出发,对粉丝文化的发展脉络进行梳理和特点分析。例如陈庆婷的《媒介环境下中国粉丝文化的变迁及其演变规律研究(1978年-今)》 、赵倩的《近十年中国粉丝文化研究》 、姜明《大众文化视域下的中国粉丝文化研究》 等。
第二,从消费主义的角度看粉丝文化。例如李立的《消费主义下的粉丝文化》 一文,认为粉丝文化是与当前经济发展形势相适应的消费文化的最好表现手法。还有刘伟、王新新的《粉丝作为超常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社群文化与心理特征研究前沿探析》 、王亚娜的《粉丝行为、心理特征及粉丝文化》 等文也是从这个角度出发。
第三,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分析。例如鲍震培的《媒介粉丝文化与女性主义》 、黄淑珍的《成年女性粉丝中的性别政治——东方神起网络粉丝群个案研究》 等。其中在黄淑珍的研究当中,采用网络民族志的研究方法,选择了成年女性粉丝群体作为研究对象,探究这一群体中的粉丝文化,以及在性别政治中如何影响到现实社会。
第四,将网络赛博空间的发展和粉丝文化研究结合起来。这类文章将粉丝文化研究置于相应的时代背景下,考虑到了技术对其产生的重要影响,例如刘臻 《网娱时代下的粉丝文化解读》 、蔡骐的《网络与粉丝文化的发展》 等。
本文的写作出发点是粉圈用语,倪东辉、程淑琴的《网络粉丝文化研究》 是为数不多的提到了网络粉丝用语的文章,但是并没有对网络粉丝流行语进行整理和分类,只是选择几个代表性的例子。而且整篇文章的基调还是将网络粉丝文化看作是非正统的、存在大量非理性效应的内容。
德赛都和詹金斯用“盗猎者”这一名词来描述粉丝独特的创造力,这对本文也是一个重要的启发,开始关注到粉丝本身的行为特点和对这一文化的应对方式;还有朱莉?詹森对于粉都的“病态”分析,提醒我们研究者不能总是以他者的眼光去看待粉丝群体,因此参与式观察就显得格外重要了。综合国内外的粉丝文化研究,主要都是以某个特定群体作为研究对象,从这个特殊群体的特点出发,来探究粉丝文化中的某些共性。但随着粉丝文化的进一步发展,即使在不同的粉丝文化群体中,也开始产生和流行出一套通用的话语体系,打通了不同粉丝群体之间的壁垒。所以本文就将以粉圈用语作为切入点,具体研究以下几个问题:
1. 有哪些粉丝用语?具体含义是什么?
2. 如何对这些粉丝用语进行分类?
3. 这些粉丝用语的功能和深层特征是什么?
4. 这些粉丝用语和粉丝日常行为和自我认知的关系是怎样的?
5. 这些粉丝用语能否反映出粉丝文化的某些特点?
三、研究方法
本文的研究以参与式观察和深度访谈的定性研究为主。
参与式观察选择了豆瓣“八卦来了”小组和晋江文学城“网友交流区”(兔区)两个论坛作为对象,前者是豆瓣第一小组,有60万成员,主要议题为八卦,热度很高;后者则是匿名论坛,有很多明星爆料话题。虚假黑料较多,也常被称为是垃圾场。这两个论坛属于粉丝文化相关内容比较集中的论坛,汇集了大量不同的粉丝群体的成员,有一定的交融性和代表性,特别是因为兔区习惯给不同的明星取黑称、编黑料,这里产生的粉圈用语较多,所以本文主要选择这两个论坛作为参与式观察的样本。
深度访谈方面,本文选择“粉丝圈”组织内外不同层级的成员进行访谈:不同年龄、学历成员、组织核心成员(领导成员)、组织一般成员、文化现象的生产者(如偶像的工作团队成员)等,设计各有异同的访谈问题,从访谈者身上了解个体行为和组织的整体模式。下表是访谈对象的基本信息。
(责编:温静、赵光霞)
网址:文本制造者:从粉圈用语看粉丝心理及粉圈文化 http://c.mxgxt.com/news/view/105691
相关内容
营造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粉丝、平台、资本与国家:多元互动视角下的饭圈反黑及其治理
粉丝文化何以从自娱自乐变为饭圈乱象?
粉丝文化与饭圈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粉丝文化入门手册.pdf
人民时评:营造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
营造清朗健康的明星粉丝文化(专家解读)
饭圈乱象整治,不良粉丝文化乱象网络舆情传播分析
明星宠粉乱象:跪求合影背后的虚伪与病态粉丝文化
“我粉你……圈粉……涨粉……粉丝帝国〞 ,伴随群众传媒时代的到来 ,粉丝文化已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