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热词丨“粉丝”和“粉丝文化”

发布时间:2024-12-09 05:05

不不不

不是这个粉丝哟~

01

“粉丝”及“粉丝文化”

过去 ,人们通常把流行歌手的支持者称作“歌迷”,把影视明星的支持者称为“影迷”。而近些年来 ,这些娱乐圈里明星的支持者则都统一被称作了“粉丝”。从词源来说,“fans”(粉丝)一词源于“fatastic”(狂热者),顾名思义,粉丝”一词指的便是消费者当中的“狂热分子”。著名学者费斯克在《理解大众文化》一书中将“粉丝”定义为过度的读者,他认为,粉丝的行为通常是主动的、参与式的、狂热的。

在今天,粉丝现象己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独的现象,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以及信息的不断传播,它已经逐渐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粉丝文化。粉丝文化指的是,个体或者群体由于对自己内心虚拟或现实存在的某个对象进行过度的崇拜和追捧,产生文议犹未尽化消费并由此引发的对自己喜爱的对象进行过度消费或付出无偿的劳动时间的一种综合性的文化传播及社会文化现象的总和。

粉丝文化的出现就是伴随着一个又一个粉丝团的成立而逐渐发展壮大起来的。可以说 ,当前娱乐文化产业的发展和新媒体传播方式的推波助澜都在一定程度上帮助粉丝文化成为了一种在全社会都备受追捧的亚文化形式与传统的追星和崇拜不同,粉丝文化是一种依附于大众文化,不断进行滋生繁衍的文化形式,并迅速地渗透到主流文化当中。

02

粉丝对明星的认同方式

相对于普通大众而言,粉丝着迷于某一客体,重视表达和行动,愿意在经济、时间或情感方面超常投入,主动不断地消费偶像。粉丝着迷的对象可以是人、物品或是一种信仰,可以是娱乐明星,也可以是知名学者甚或网络红人。在现实中,我们所研究的一般是指娱乐明星的粉丝。

弗洛伊德称,认同是个人向另一个人或团体的价值、规范与面貌去模仿、内化并形成自己的行为模式的过程。认同是粉丝文化参与和粉丝消费的基石,只有在认同的基础上,明星才可能唤起大众的共鸣,进而发挥其强大的社会文化和经济功能。国内此前的相关研究对粉丝认同给予了较大的关注,但大都将重点放在粉丝自我认同、群体身份认同的形成和影响方面,而有关粉丝对明星的认同方式涉及甚少。

学者斯泰西曾将好莱坞电影女性观众的认同划分为观看电影时的认同幻想和电影之外的认同实践,他的研究表明,粉丝对明星的认同形式是多样的:认同并不只是一个想象中发生的心理过程,真正的粉丝不会只停留在对偶像的爱慕、崇拜或渴望的心理层面,而是会通过认同实践来深化这种情感。在参考斯泰西对认同方式分类的基础上,本文将粉丝对明星表达认同的方式分为积累粉丝文化资本、寻求接触机会、追求身份融合和赠送特别礼物四类。

1. 积累粉丝文化资本

与大众重视官方文化资本积累一样,粉丝也十分重视粉丝文化资本积累,这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粉丝知识积累和物品收藏。首先,粉丝知识的积累包括全面搜集明星偶像的个人基本信息、关注明星的最新作品及活动通告、了解粉丝群体的习俗和规则等等。粉丝知识积累的最终目的是生产社会差别,形成粉丝群内特殊的话语体系,区隔粉丝群体与非粉丝群体。粉丝知识的积累缩短了明星与粉丝之间的距离,明星成为“亲密的陌生人”,粉丝与明星之间建立了一种特殊的社会互动

罗耶克认为,这种特殊的社会互动是大众寻求认可和归属过程的一个重要方面;粉丝通过新闻报道、访谈、传记、粉丝杂志等媒介信息,将一个遥远的陌生人转变为一个重要的他者。官方文化资本的积累在客观上表现为物品收集,同样,收藏在粉丝文化中也占据了重要位置。但与官方文化物品收藏相比,“其独特之处在于收藏的广泛性,而非文化物品的唯一性或本真性”,粉丝收藏的重心不在于获取少量的优质稀缺品,而是力求尽可能多地积累物品,单件物品通常来说价格都不高。许多粉丝将明星的唱片、碟片、海报、演唱会门票甚至网络上的照片、视频、新闻报道都视若珍宝,极力追求收藏的完整性,不愿遗漏与之相关的任何信息。粉丝希望通过收藏大量与偶像明星相关的物品来显示自己的粉丝身份,并以收藏物品的数量多少和范围大小来衡量作为粉丝的资深程度。

2. 求接触机会

粉丝与明星的接触大致可以分为感官接触和超感官接触两种类型,感官接触主要指在接送机、签售、颁奖典礼、节目录制、演唱会等场合与明星的亲身接触,超感官接触则是粉丝通过幻想、白日梦或梦中相会的方式与明星进行的接触。

美国精神分析学家霍顿和沃尔曾提出“伪社会互动”理论来阐释粉丝与明星之间的特殊关系,他们认为追星是对正常人际关系的不恰当模仿和替代,隐含着粉丝对与名人发生实际接触的追求和渴望。粉丝们大都有看到活体明星的强烈愿望,甚至把与偶像明星的见面称为“面圣”。因此,许多粉丝会想方设法地参加有偶像明星在场的活动,会对明星进行“围追堵截”,他们会因为与明星的近距离感官接触而大哭大笑、尖叫甚至晕厥。部分极端粉丝为了证实偶像明星的真性还会产生触摸的冲动,而那些没有机会“面圣”的粉丝,则会通过幻想、白日梦等超感官接触方式暂时性弥补这一需求。

3. 追求身份融合

身份融合主要指粉丝通过假扮、模仿、复制明星来获得部分明星身份,即斯泰西论述的粉丝对明星的认同性实践。为了显示粉丝身份和对偶像明星的认同,粉丝会模仿明星的发型、穿着打扮,购买明星使用的产品。明星在公众场合或是影视中的扮相会迅速在粉丝圈中走红,相关品牌也会上网络热搜。并且,在生活娱乐上,粉丝会选择唱偶像明星的歌曲,观看偶像明星出演的电影、电视剧、综艺节目等。许多粉丝还会将自己生活中的重要日子与偶像明星的重要日子安排在一起,如将结婚之日、得子之日定为偶像明星的生日或者演唱会的日子。

除了追求生活中真实身份的融合,许多粉丝还会刻意将网络中的虚拟身份也向偶像明星靠近。许多粉丝会在自己的网名中嵌入明星的名字、谐音或其他与之相关的内容,以表达喜爱、认同和祝福。除了个体粉丝的这类行为外,粉丝迷群的名字通常也寄托了粉丝对明星的美好祝福,强调粉丝与之同在。TFBOYS 的粉丝就借用其出道歌曲《Heart 梦·出发》中的歌词称粉丝群为四叶草,寓意真爱、健康和粉丝将永远陪伴在他们身边。这种借虚拟身份来追求身份融合也是粉丝们最常用的手段。

4. 赠送特别礼物

赠送礼物是粉丝对偶像明星表达认同的一种普遍方式,许多粉丝见到明星时都会赠送一份精心准备的礼物,而不能在现场的粉丝也会通过各种途径将礼物转送到明星手中。与那些带有功利意味的礼物馈赠不同,粉丝的礼物类似于马塞尔·莫斯所描述的古式社会中的礼物交换。“馈赠某物给某人,即是呈现某种自我”,接受了他人的礼物则是接受了馈赠者的部分精神本质和灵魂。这种拥有灵力的物的交换“促成了人与人之间横向关系的维持和再生”。礼物是粉丝在偶像面前的一种自我呈现,一种“去商品化”的情感凝结,更是一种关系的促进因素。所以,粉丝送给偶像的礼物多带有特殊含义,礼物不但诚心且追求与众不同。

03

当代粉丝文化的特点

1. 粉丝传播渠道多样化

当今时代是伴随信息技术发展及分享参与的理念孕育而生的,凭借先进的信息化技术,粉丝文化逐渐实现跨越时空界限的传播。粉丝们不再像从前书写信件或打电话沟通,电脑pc端、移动客户端成为了更受欢迎的交流媒介,微博、微信、QQ、论坛等各式各样的社交媒体成了新时代宠儿,粉丝们随时可以利用这些平台进行一次深入快捷的传播,这种传播具有速度快、覆盖面广等特点。传播途径的即时性以及多样化的特点,使得一些社会群体活动往往难以得到很好的把控,由此而引发的群体性事件,往往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舆论负担。

2. 粉丝追求行为极端化

粉丝文化作为一种大众文化的类型 ,在为文化发展带来积极影响的同时 ,也暴露出了一定的问题。近年来 ,随着追星风潮的愈演愈烈 ,一些粉丝在追星的过程中也出现了一些不理智的行为。从前几年的“杨丽娟”事件 ,到文章开头提到的微博“小学生世纪骂战”事件 ,无一不暴露出了粉丝文化中存在的狂热性和非理智性的行为。当前,粉丝在追捧事物及人的过程中,行为通常较为疯狂,时常伴随着极端的行为。粉丝是互联网的“土著居民”,匿名设置让网民们在网络上可以肆无忌惮地发表言论观点,当某一言论受到大多数人的赞同时,粉丝们便聚集力量共同致力于某项活动。特别是粉丝团成员呈现出日渐低龄化的现象 ,这种疯狂的追星方式更加不利于青少年的健康成长和形成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

3. 粉丝间的互动性及团结

随着社会的发展,粉丝已经不仅仅是一种单独的现象,它己经逐渐成为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粉丝文化,具有互动性强的特点。以前的明星与粉丝的互动主要是通过明星见面会的形式,而且受到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参与的人数非常有限。现在粉丝可以通过关注明星微博、微信公众号就可以与明星“面对面”交流,上论坛和贴吧等可以和与自己志同道合的粉丝一起聊天、追星、购物。粉丝文化是一种人人参与的大众文化,大家带着共同的兴趣爱好走到一起,聊天、交友,并拉近彼此的距离。为了维护自己的偶像加入后援团参与骂战,除了表达情绪之外也显示了粉丝之间的团结。

4. 粉丝团运作的商品化

娱乐产业的迅速发展和明星偶像效应的巨大成功与粉丝的幕后支持是密不可分的。粉丝团的运作和发展越来越与商品化经济挂钩。几乎每一家明星粉丝团的成员每年都要按时向粉丝团缴纳一定数额的会费 ,作为制作明星应援物品的公用经费。比如歌手的粉丝团 ,每当自家的偶像出新专辑的时候 ,粉丝团都要配合好艺人的经济公司做好线下活动宣传的工作。粉丝团的成员会大量购买偶像的专辑和相关物品 ,并且跟随自家的偶像去到各个城市参加签售会和演唱会等宣传活动。每年各大音乐颁奖礼即将举行的时候 ,粉丝团的成员也要自掏腰包为偶像打榜拉票 ,去到现场为偶像加油呐喊。这样在无形之中就伴随着粉丝文化的发展形成了一条新兴的粉丝经济的产业链 ,许多商家也正是看准了粉丝文化中所存在的商机 ,纷纷开始靠打造明星周边产品来赚取利润。

04

当代粉丝文化的发展趋势

技术的发展开启了传播的另一扇大门,带来了粉丝文化的盛景,也改变着粉丝、媒介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粉丝团体的壮大,崇拜对象的广泛,追星行为与手段的复杂,粉丝文化已经渗入到大众的经济文化生活中,并深刻地影响着人们的生活。

1. 粉丝文化日益成为大众文化的组成部分

在这个娱乐经济不断发展、社会大众争当粉丝的时代,粉丝文化也成为现代大众文化的重要部分。它借助新型媒介技术的发展,不断丰富内涵,富有鲜明的特色。粉丝、粉丝文化与媒介之间的关系也变得更加丰富,不再只是简单的单一性传播者与接受者的关系,甚至可以是生产者与接受者的关系:粉丝们借助操作便利、成本廉价、使用便捷的网络应用工具参与到信息传播链条中,主动设置和修改议程;而媒介则需要依靠粉丝为消息源,进行信息的收集和传播。与简单的追星和崇拜不同,粉丝文化日益成为大众文化滋生的重要组成部分,并迅速渗透到主流文化当中,成为大众文化的典型代表。

2. 粉丝文化的群体狂欢趋势日益明显

“狂欢化”这一概念是苏联理论学家巴赫金对民间节日文化特征的概括, 所谓狂欢化,是指一切狂欢节式的庆贺、仪式、形式在文学体裁中的转化与渗透。以客户端为代表的新型移动媒体迅速普及,交流与传播更快、更强、更及时。微博、微信、贴吧、论坛等成为群体聚集的平台,粉丝在这些平台上形成狂欢势态,迸发的创造力在此得以释放。一些较为狂热的粉丝不惜花费自己所有的积蓄助力偶像的各种宣传活动,还有一些所谓的“黑粉”和“真爱粉”会为了自己喜欢的偶像在微博、贴吧等各大社交平台上与别家的粉丝“互掐”。激烈的口水战,合纵连横与暗战纠纷的场面,言辞激烈的骂战不断升级,八卦话语泛滥成灾,谩骂之风和不理智的氛围甚至淹没了网络世界。当今时代的粉丝文化传播通常是以“狂欢”的仪式出现的,这也不难解释近些年明星粉丝在各大社交网络媒介迅速掀起的骂战为何屡见不鲜。

3. 粉丝文化的媒介传播失范趋势日益加剧

当今时代,媒介技术的发展让大众获取信息变得更加便捷、自由,真正实现了秀才不出门尽知天下事,同时也加剧了媒体间剧烈的竞争。为了获取更高的关注度,一些媒体不得不使出浑身解数,侵犯公众人物隐私权,丧失了媒体组织的社会责任。新闻娱乐化影响了正确的伦理道德观念的形成,让新闻失去了应有的人文关怀,泛娱乐化掩盖了新闻媒体的社会责任。媒体为博人眼球沦为标题党己是常态,不顾事件始末摘取部分事实进行报道屡见不鲜。曾经被报道过的“女大学生整容向偶像刘亦菲看齐”等等因追捧偶像而不顾社会影响的粉丝事件,让社会看待粉丝的角度己经严重偏离了大众文化这个领域。

4. 粉丝文化发展的畸形趋势日益严重

在当代,粉丝们通过微博、微信、推特等社交媒介获取偶像的相关动态甚至直接交流。偶像的言行举止、衣着打扮都能轻而易举地在网络上兴起一股流行风。2016年,当红影视明星鹿晗在微博晒出一张站在上海外滩与邮筒合影的照片,让该邮筒一炮而红,更有大批粉丝前往排队拍照合影,该时期此邮筒收发信件数量明显增加。今年年初,由《偶像练习生》出道的范丞丞在微博发了两张付费可见的自拍,一夜之间由于粉丝们的支持,总收入超过480万。偶像崇拜是人类自古以来就有的文化消费行为,模仿偶像的行为和生活方式也是崇拜的一种正常形式,但是当代偶像崇拜正朝着畸形方向发展。

05

营造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传播环境

粉丝文化作为一种流行的青年亚文化,一方面让大众文化朝着更加多元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也让群体心理走向极端。粉丝不能够容忍他人对自己偶像进行批评与诋毁,偶像负面新闻的出现也让他们感觉焦躁不安。一旦群体中有人发起号召且得到了大部分粉丝的回应,那从众心理就完全阻塞了他们的价值观和判断力,这时候,做出一些丧失理智甚至极端的行为,也就不足为奇了。

粉丝文化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商品形态,是流行文化与娱乐文化盛行的结果,在泛娱乐化的时代,媒介作为社会沟通的纽带,理应加强媒介经营管理,正确客观地看待粉丝群体及其创造的文化景象,引导粉丝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

1.改进粉丝在各大社交媒体的交往方式

近年来 ,不同明星的粉丝在各大社交网站的口水战屡见不鲜。因此 ,为了营造一个良好的新媒介传播环境,各家粉丝团都要严于自律 ,每个人都要提升自己的媒介素养,理智追星。政府也应出台相关政策来引导社交网络中粉丝文化的健康发展。

2. 加强对新媒体的产业化管理

在各种新兴媒体不断发展和壮大的今天 ,许多媒体运营商为了追求经济效益和博取大众的眼球而纵容一些粉丝在媒体网站上发表一些不实言论。针对这种现象 ,相关部门应当加强对新媒体的产业化管理 ,制定有效的行业规范来保证粉丝文化在新媒体传播环境下的健康发展。各种新媒体自身也应严守行业操守 ,使粉丝文化能够在一个更加健康的环境中传播和发展。

参考文献

1.《粉丝认同方式及其产销行为研究》,向静,《新闻研究导刊》

2.《web2.0时代粉丝文化现象研究》,邢若南,《编辑学刊》

《新媒体传播方式下的粉丝文化——以新浪微博和百度贴吧为例》,李可安,《科技传播》

相关链接:

热词2018丨《聚焦》等调查报道将去向何方?

热词2018丨你呼唤的调查记者处境到底有多艰难?(文内附相关论文合辑)

2018热词丨“网络暴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责任编辑:

网址:2018热词丨“粉丝”和“粉丝文化” http://c.mxgxt.com/news/view/105753

相关内容

传媒观察丨“粉丝”文化,透过纷繁看本质
粉丝文化入门手册.pdf
娱乐时代的“粉丝”文化解析
如何看待粉丝文化
人民日报谈粉丝文化:“粉”什么、怎么“粉”是关键
新世代粉丝文化与粉丝经济的社会学思考
营造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
粉丝文化.doc
文本制造者:从粉圈用语看粉丝心理及粉圈文化
中国电影产业关键词之粉丝文化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