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来古装剧每每因服饰、场景不考究而受人诟病,但近日播出的《长安十二时辰》却广受好评。相比以往关注剧情和演员,观众的关注点更多集中在该剧对唐朝街景、服化、礼仪、道具等细节的高还原度上。有人称这部剧可做一部唐代纪录片看,剧中出现的计时法、叉手礼等细节在历史记载中真有依据吗?用影视作品还原古代社会生活是否可行?
环境更真实,是创作态度问题
电视剧《长安十二时辰》根据马伯庸的同名小说改编,故事发生在唐朝天宝三载的上元节前夕,长安城混入突厥狼卫想要在上元节当晚制造混乱,由雷佳音饰演的张小敬和由易烊千玺饰演的李必临危受命,在十二时辰内抓获背后主谋,破除隐患。该剧豆瓣评分达8.7分,成为近期评分最高的网剧,同样有话题热度。“细节太多无法快进”“还原一个真实的长安”等成为观众关注和讨论的重点。
真实还原唐代是否就是作品的着力点?导演曹盾在接受解放日报·上观新闻记者采访时坦言,《长安十二时辰》为了更真实地展现主角的情感和心理发展,让观众相信故事真的存在,所以努力还原出一个真实的盛唐上元节环境。“对于我们来说,这是一个创作态度的问题。我们当时定了一个方案,所有的设定都按照天宝三载这一年往前考据,比如在室内陈设中还有隋朝的古董。在还原历史上我们做到力所能及的最好,虽然也只是盛唐时期的冰山一角。”
《长安十二时辰》中出现的“叉手礼”,称“巳时”为“大荒落”等的确符合历史,也获得了文史学者的认可。唐代文学专家胡中行介绍,在唐代,饼是主要食品,烤的食物比较多;服装的颜色和材料都是非常重要的,决不能穿混。比如当时管做官的叫“释褐”,也就是脱去麻布衣,因为这是老百姓穿的衣服。这些都是需要注意的细节,在剧中也有比较好的体现。不过作品中也有虚构的部分,比如“靖安司”“狼卫”等历史上并不存在。“《长安十二时辰》故事的现代意识非常强,其实天宝三载突厥即将灭亡,并不是唐朝的主要危机,但小说不妨借古说今,展开艺术想象。”胡中行说。
该剧播出后,网友对历史还原度的热议也诞生了不少细节“考据党”,这让创作者备受鼓舞。曹盾认为,对细节的考据是作为一个文艺工作者的社会职责,“除了讲好一个故事,作品还要有文化上的营养。希望将来的年轻人包括我的孩子在看这些作品时,也能感受和学习到我们国家的历史和文化。”
李白未必当时“热搜第一”
除了细节还原,“李白包办长安十二时辰作词”也上了微博热搜。有网友整理发现,该剧所有主题曲、插曲作词都为李白,曹盾表示,这是因为李白是盛唐时期诗人的代表。“用唐诗来抒发唐代人的感情,是最恰当的方式。所以配乐没有改动地引用了李白的诗。”
不过,在学者眼里,全用李白诗作未必是最恰当的选择,这也是“还原古代”中常见的问题:往往把现代人对古代的认识强加在古人身上。“在盛唐时,李白的诗还未定为一尊。王维、张九龄、王之涣、王昌龄、高适等都是那个时代的代表诗人,也是歌女热衷于传唱作品的对象,李白并不比他们出挑。”胡中行提出,李白诗歌地位的脱颖而出有一个缓慢长期的过程,后人的评价高于当时。李白的创作高峰在前期,天宝三载他的许多名作都已经问世,但剧中所引用的《清平乐》《忆秦娥》等作品是否是李白所作还有争议,也并非李白的代表作。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还原古代中的难点,剧组再用心,也总有顾不到的细节。“《长安十二时辰》中的很多道具、服饰、建筑、台词等都符合唐代的特色,但全面复古是不可能的。它吸引观众的点与其说是真实,不如说是新鲜。”胡中行认为,这是由于长期以来我们在写古代、拍古代时形成模式化思维,不管哪朝皇帝,必定叫“陛下”,不管什么场合,都只会作揖,所以“圣人”“叉手礼”的出现就让人耳目一新。
还原古代要形神兼备
正如学者所说,文与史一直是一对欢喜冤家,文不能脱离史,过分考据也会丧失审美价值,其中的矛盾本无法解决。因此,观众也应客观看待影视作品中的复古还原。尽管《长安十二时辰》对唐代的还原度让网友戏称,此剧可以作为业余爱好者学习唐代历史的参考。但曹盾强调,他希望这部剧起到的是抛砖引玉的作用。“如果大家通过我们的戏,不仅是看到了一个好故事,得到了视觉、听觉的享受,还能唤起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对民族文化的自信,我们也就达到了目的。”
胡中行也认为,通过《长安十二时辰》这样认真考据的古装剧了解一些历史文化知识,不失为一个路径,但观众也不能过分依赖观剧学历史,甚至以此为教科书。“影视剧中的历史知识毕竟是碎片化的,真正要了解唐代,还是要去博物馆看文物、阅读相关书籍等,影视作品只是引导。”
另一方面,《长安十二时辰》所引发的观剧热、考据热,也体现出观众对精品历史剧的渴求。“我们对唐代的想象还可以更多。唐朝是当时当之无愧的世界第一强国,王维的《和贾舍人早朝大明宫之作》中有‘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这样的句子,这首诗写于唐肃宗乾元年间,当时唐朝已经经历了安史之乱,元气大伤,尚能有‘万国衣冠拜冕旒’的盛景,而天宝三载正是唐朝的鼎峰时代,那该是何种风貌?”胡中行认为,古装剧在还原历史时应做到形神兼备,既要有考究细节传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也要在精神气质上塑造一种大国精神和强国之气,“如果在这方面发力,对于提升我们的民族自信、文化自信将会是一个很好的帮助。”
栏目主编:施晨露
本文作者:钟菡 刘珈辰
文字编辑:施晨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