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江职业技术学校. 浅谈偶像心理现象和偶像的力量

发布时间:2024-12-09 05:11

要知道“为什么”,“怎么样”,就要先搞清楚“是什么”。

360百科:偶像是指为人所模仿的对象。

本意:用木头或泥土等制成的人形。

泛指:模仿的对象。

起源:偶像现象普遍的存在于世界各个民族和国家中。例如,非洲和拉丁美洲的土著居民一般喜欢以自然物为偶像,如石块,河流,太阳等。

东亚的土著居民一般喜欢以人或人造物为偶像,如帝王将相,才子佳人,英雄圣人。中亚和欧洲的土著居民一般喜欢以思想物为偶像,如神仙,天使,魔鬼,真主,灵魂等。

用咱们中文的会意的说法,“偶像偶像,就是如同求偶一样的对象。”

通俗点说:偶像就是你自己没有或者做不到的,其他人做的很好,自己因此被吸引想要向他学习,并且发自内心的喜欢他,仰慕他,期待成为他那样的。

人不仅仅是物质的,更是精神的。

偶像就是一个人一种心理上的需要、一种精神上的指引

需求者对于偶像,会发自内心的仰慕他、尊敬他,打心眼里喜欢他,佩服他,以他为思想和行动的标杆。

别人有优点我要向他学,那别人不就是你的偶像吗?所以有偶像是一种很谦虚很谦卑的行为。是一种伟大的谦虚的力量,对不对?

从这种意义上来说,如果你没有偶像,从来都没有偶像,那代表你自高自大,代表你不会欣赏别人,喜欢别人,把别人当成楷模,也不会为了他让自己更好

如果这个人你也把他当偶像,那个人你也把他当偶像,就代表你能看到别人的优点,而且努力向他学。

时代需要英雄,时代也造就偶像。比如,我们60后、70后的,就是在“学习雷锋好榜样”的歌声中长大的,是在听着张海迪的故事长大的,都被这些偶像的精神鼓舞着,引领着的。

如果每一个人都能把古圣先贤当偶像、把世界伟人当偶像、把革命先烈当偶像、把道德模范当偶像等等一切积极正面的先进人物当偶像,这个世界、这个社会岂不是风清气正、天清地宁?!

然而,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偶像已经成为小孩子的专利了。成年人已经没有偶像了,这是很可怕的事情。没有偶像就代表自高自大,固步自封。

现在的偶像更多地被异化了

如同马斯洛“五层次需求理论”所讲的,当人们解决了温饱问题和安全问题之后,精神需求和自我实现的需求就开始彰显,这就更需要偶像形象来填充、满足这些需求。

可是,随着时代的发展,网络的普及,好像偶像逐渐成了被追捧的艺术家、娱乐圈艺人等在某些方面有一技之长的人的代名词了。

尤其是以青少年为主要受众的从事演艺活动的一些当红艺人,已经异化成了所谓的狭义上的青春偶像了。

可青春偶像的本质事实上是什么呢?是从精神刺激引发出的行为反应,是一种夹杂有商业化的商业行为。有很多的明星、歌星是被经过刻意包装被打造出来的。

人家打造的人是为了赚钱而去操作、炒作的。所以,现在的追求偶像、追星就是一种心理过程,一种消费行为,是被某一些幕后大手操纵着的、让你心甘情愿的、开心的一种消费行为。他在消费偶像的行为里头,注意偶像的活动,参加偶像的一些活动,然后购买偶像的周边商品。

在资本之手、明星之名的操纵下,本应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作贡献的演艺界,被这种饭圈化机制污染、绑架,埋没了好作品。

而号召引导粉丝疯狂充钱打榜,不花钱不能入“粉籍”,严重误导青少年的金钱观;以矫揉造作为美,以尖酸刻薄、放荡不羁为真,严重影响青少年的审美观;以炒作话题上热搜为荣耀,以“努力了”为卖点,严重误导青少年的事业观;艺人劣迹被曝,却引导粉丝无脑“原谅”甚至挑起对立,严重影响青少年是非观;而动辄放任粉丝以控评为名举报、人肉、造谣、骂战,更严重污染了舆论生态。

可以说,“饭圈”文化影响下,粉丝非理性,明星无敬畏,必须出手整治了。(摘录自光明网)

而一些被捧追成名的流量明星,好像也搞不清楚自己是谁了,自我膨胀,自我迷失,忘记了自己本来的样子并不完美。就好像在山顶站久了,容易产生错觉。总以为山顶的高度就是他的高度。

然后就可以目空一切,无视个人私徳甚至扰乱社会公德。这些被加工异化的“偶像”不仅仅严重混淆扰乱了偶像本有的积极向上的社会意义,而且也扭曲了青少年、尤其是一些未成年人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从偶像到跌落成社会毒瘤。

这不仅仅是那些流量艺人的品行问题,更是一些社会媒体和幕后推手的职业操守问题,还有一些政府监管部门的工作效能问题。

根据认知主义提出的学习理论,人类行为的一般模式是S-O-R模式,即“刺激——个体生理、心理——反应”

而人们对偶像的相同的正向刺激,再加上不同个体的不同心路历程就会产生一连串的各不相同的反应形式。

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种:

【贪】

当你欣赏他的美、羡慕他的好,希望成为他那个样子的时候,就是一种贪。不仅仅是喜欢、欣赏、仰慕,而是贪求得到!然后你就是想一直去喜欢他。

你就是让自己掉落在这样子的一个环境、心境、情境里头去了。所以这时候他就变成你的偶像了。你会时时念着他,想着他,关注着他。

其实,把某一个人当偶像就像是谈恋爱的时候那种状态。

你想跟谁、愿意跟谁谈恋爱谁就会变成你的偶像。如果他没有变成你的偶像,没有吸引你的地方,你会跟他谈恋爱吗?

即便你没有意识到把他当偶像,也是因为你觉得他很好,你觉得他很美,你想要追求他,得到他。并且为了得到他而努力去成为他期待的样子,让他也把你当做偶像一样的来喜欢,来崇拜,来贪求得到。

以合理的正常的途径得到自己所贪求的,是人之常情,未可厚非,不必小题大做,过度恐慌。

其实,青少年在正常状态下有了来自于公众的偶像的吸引,就可以替代对异性的贪求,避免早恋,也可能是一件好事。

【痴】

痴是很专一的,非常专心的去喜欢他,去模仿他,去努力成为他。痴就是全神贯注,全力以赴, 坚持长时间,全力以赴。只要痴出成绩来,我们就觉得好有成就。

当年,觉醒卓别林模仿者大赛,卓别林本人得了第二名。第一名英文痴迷于卓别林而比卓别林更像卓别林了。

痴本身是没有问题的,所有当专家都必须“入痴”这个境,专家专家不就是专一成家吗嘛。在那个专业里面始终如一的研究、揣摩真正有所成就,然后才能够成为专家。

而爱情中的最高境界就是痴情了。始终如一,不离不弃。就好像梵高对画的痴,袁隆平对水稻的痴。

所以,如果你的孩子在对于偶像的追求到了痴的境界,你需要理性看待、理性对待。没准儿就是若干年以后的他所痴的方面的“明星”。

【迷】

贪只是想得到,多关注,但更多是停留在想想当中。

而迷已经是不分时间场合的想了,已经没有办法约束自己的思维了,已经影响到日常的工作、学习了。

就像谈恋爱谈到昏头昏脑的时候了。从早到晚脑子里想的都是他,不管在干什么事你都在想他,昏头昏脑的。除了他以外啥都不感兴趣,啥都看不见,就像老人们常说的“五迷三道”。

已经完全被对方的好、对方的美所淹没了,几乎就是迷失自己了。这时候就产生的排挤、对抗其他人事物的作用了。

贪的时候,你常规生活可以正常进行。迷的时候,那就破坏常规生活了。

比如追星,追在明星屁股后面跑。不远万里的去参加演唱会,不眠不休的追着要签名、要合影、甚至求抱抱。根本不考虑学习、工作、个人的时间成本、经济成本。

他在追星,但是已经追到不知道自己在干嘛了。

这是目前大多数青少年在心智还不成熟、眼界还不够开阔、能够感兴趣的东西不多的情况下,比较容易出现的现象。

其实我们所担心的孩子们的追星,事实上就是担心他进入了迷这个境。

这个时候,媒体舆论理性宣传、正常监管,老师和家长加以正确的引导,孩子们迷过追过一段时间就会回复常规的学习、生活了。

【瘾】

成瘾性习惯,成瘾性行为,成瘾性嗜好。这个“成瘾性”听起来就是一种病态反应了。

因为喜欢某一个明星,从又开始的偶像,然后到了痴的程度,再然后到了迷的程度,再然后就完全不记成本、甚至不计代价的想要占有、得到 ,那就是一种类似妄想症的神经症患者了。

比如那个为了要见刘德华,二十多年都没有办法让一家人正常生活以致于她父亲以自杀的方式都没有阻住她对刘德华的追逐,就是典型的“瘾”症。可惜的是,她的家人没有去找心理咨询师或者心理医生咨询、治疗,而是任由其“成瘾性行为”的持续,直至悲剧的发生。

偶像是除了你看到自己的好以外,看到别人的好,看得到别人的美!

也就是说:如果你的孩子没有偶像,他看不到别人的好、看不到别人的美,或者就算他看到别人的好、看到别人的美,他也不会产生喜欢羡慕、欣赏仰慕的这些感觉,这其实是一种不好的、不正常的现象。

现实中差不多的抑郁症患者才会有这种对啥东西都没有感觉、没有反应的现象。

为什么要有偶像?因为追求偶像会让你产生偶像的力量。你有很多偶像,你就有很多很多偶像的力量。当你有许多偶像力量的时候,你就拥有富裕的力量。

世界首富比尔盖茨应该是大部分人的偶像。但他有偶像吗?

比尔盖茨说:世界上只有一个人比我富有。

然后他说了一个故事……

“当年我还没有钱,也没有名声。我在纽约机场碰到一个卖报纸的小贩。我想买份报纸,但口袋里零钱不够,所以我决定不买了。就把报纸还给他,我告诉他零钱不够。

小贩说:这份报纸免费送给你。

在他坚持下,我拿了那份报纸。很巧的,两三个月后我又抵达同一座机场。发现自己零钱又不够买份报纸。那个小范又要送我一份报纸。我拒绝了,我告诉他,我的零钱扔不够。

他说:拿去吧!这是我从我的利润里拿出来的,没有赔本。

19年后,我出名了…大家都认识我了。突然间我想起了那个小贩。 我开始去找他。一个半月后,我找到他了。

我问他:你记得我吗?

他说:记得啊!你是比尔盖茨。

我说:你还记得你免费送我的报纸吗?

小贩说:记得呀,我送了你两次。

我说:我要回报你当时给我的帮助。你要什么,只要告诉我,我马上帮你实现。

小贩回答道:先生,你不觉得你这样与我对你的帮助不能相比吗?

我问他:为什么?

他说:当我只是个贫穷的报贩时,我竟帮助了你。现在你已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才试着想要帮助我,你的富帮忙怎么能和我的群穷帮忙相提并论啊?

那时我才忽然领悟到,那个小贩比我富裕。

人们必须明白:真赋予是拥有一颗富裕之心,而不是仅仅拥有许多金钱……

最重要的是要拥有一颗富裕的心来帮助他人。”

如果一个孩子能够把父母当做偶像、把老师当做偶像、把同学当做偶像、把军人当偶像、把伟人当偶像,把值得他学习的、景仰的、敬慕的人事物(偶像也可以是物品或者事件,比如文化图腾)当做偶像来学习和追随,甚至到了专一专注的痴的程度,你还会担心孩子的学习、工作、人际关系和未来吗?

网址:龙江职业技术学校. 浅谈偶像心理现象和偶像的力量 http://c.mxgxt.com/news/view/105964

相关内容

心理问题偶像崇拜
青少年偶像崇拜的心理学与社会学分析
高中生和中师生的偶像崇拜调查分析
青少年明星偶像崇拜现象的社会学分析.pdf
大学生偶像崇拜心理原因剖析.doc
偶像和明星的区别
偶像明星媒介形象的呈现与建构——以蔡徐坤为例
肖战现象:娱乐圈的喧嚣与反思——偶像文化之殇
大学生偶像崇拜的心理原因剖析
浅谈体育明星偶像化的利与弊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