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过去的五一假期,越剧顶流女演员陈丽君因一句“贾宝玉是长子长孙”的言论翻车了,《红楼梦》的读者、红学家、饭圈粉丝乃至传播界都参与到争议中来,其个人形象也岌岌可危。前不久,陈丽君接受央视综艺频道《文化十分》栏目专访,她在解读自己出演的新戏《我的大观园》时说:“贾宝玉是大观园的希望,不仅仅是因为他是长子长孙,也是因为他在那个时代里面,是完全不同的一个人。”顷刻间,“长子长孙”这种知识性错误,震惊了整个网络。
《红楼梦》位居中国古典文学四大名著之首,是中学生需要全本阅读的名著,大观园里丫鬟们称贾宝玉为“宝二爷”。陈丽君作为贾宝玉的扮演者,犯下这种错误的确不应该。也出现了维护陈丽君的声音。有人认为,她只是口误而已,没必要上纲上线,抓住错误不放,何况,相关言论的视频已经删除,只需要欣赏演员的作品就好了。至于陈丽君的粉丝,更是铁了心支持爱豆。
在我看了,这段言论恐怕不能简单认定为“口误”。口误是指说话人对其试图表达的一种偏离,并非因发音器官错位或字词意义理解错误而导致的发音错误。通俗地说,就是说话人心中想着A,说出来却成了B,这样的失误是可以谅解的,谁平时说话时没个暂时的思维短路呢?可从流出的相关视频内容看,陈丽君可能真是如此理解的,因为她说得特别具体。真实情况可能有两种,要么像一些网友所说,根本没有读过《红楼梦》原著;还有就是她对原著的理解有问题。所以说,这个事件实际暴露了流量演员艺术素养上的短板,还有就是我们的文化传播把关不严的问题。
两年前,陈丽君凭借《新龙门客栈》中“女小生”的飒爽形象爆红,其跨界综艺、时尚活动的娱乐化路线让越剧获得空前关注,今年更因参加综艺节目《浪姐6》成为娱乐圈顶流。她为传播越剧所做的贡献值得肯定,成为流量明星后过于忙碌忽略文化知识的学习也是事实。作为越剧《我的大观园》中贾宝玉的扮演者,又是一位明星,向大众解读这一人物形象原是必做功课,她说贾宝玉是大观园的希望,与众不同的一个人都没问题,但把“宝二爷”说成“长子长孙”,这种错误洗无可洗。
看看老一辈文艺工作者是怎么做的。86版经典《红楼梦》电视剧的导演王扶林,为了拍出好作品闭关一年,反复研读原著和学术文章,还邀请红学家和剧作家为剧本创作提供专业指导和建议。选角工作完成后,王扶林举办了两期培训班,让全体演员听红学家讲课,再自己分析《红楼梦》中的人物。这才有了我们看到的经典《红楼梦》电视剧。相信,那一届的演员绝对不会犯这种错误。
的确,陈丽君只是一个越剧演员,对其文化知识方面的素养不能苛求,毕竟演员的主要阵地是舞台,但公众希望一名演员对自己扮演的角色,不存在常识性错误认知,并不过分。另外,也要看到,央视的《文化十分》节目,属于国家级传统文化传播阵地,受访者错误如此明显,当时采访的时候既不要求重拍,也不删除错误的视频内容,显然监督审核的相关负责人出现了严重失职。有关工作人员的专业素质,亦值得怀疑。
《红楼梦》原著中,冷子兴演说荣国府已经说得非常清楚,贾宝玉为贾政次子,其兄长贾珠早逝,贾府真正的长子长孙,当属宁国府贾珍或荣国府贾琏。也有博主说,别笑话演员陈丽君,很多语文教师也未必读过《红楼梦》原著。问题是,她已经是深受粉丝喜爱的顶流,自然承担一份传播传统文化的责任,央视请她去做这期专访,也是这个目的。必须承认,陈丽君的走红让越剧再次看到复兴的希望——她让年轻人走进剧场,为古老艺术注入活力。然而,流量加持下的“破圈”,也可能带来负面效应。就像这次事件中,公众质疑陈丽君的文化素养背后,更多的是越剧为迎合市场牺牲文化深度的担忧。
艺术需要与时代对话,传统文化也要与俱进,但改编的前提是深入理解原著。假如演员连基本人物关系都不清楚,你能认可所谓的“创新”吗?再说了,传播者若自己都不尊重经典,如何让观众爱上传统?目前,尚未看到陈丽君及其团队出面回应,也许她需要时间冷静思考,认真复盘。对此,对青年演员本人不妨多些包容,但对其“误解”经典则要以严谨态度对待。对文艺圈而言,需重新审视顶流的代价。流量能吸引眼球,但只有扎实的文化功底才能赢得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