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中国日报》彭译萱:主流媒体的Vlog之路

发布时间:2025-05-09 08:21

彭译萱,《中国日报》新生代双语记者。2019年3月推出的两会系列Vlog《小姐姐两会初体验》深受人们喜爱。参与制作的“一带一路”专题,“新青年 新力量”专题等系列Vlog在各大网络平台累计总播放量破亿。微博话题#小彭Vlog#阅读量已超过2300万。

“Hello! It’s me, Peng.”

简单轻快的打招呼方式,可爱的娃娃短发,发音清晰的口语和时不时发出的爽朗笑声,都是记者彭译萱的招牌特色。自从《中国日报》的两会Vlog受到广泛的传播和关注后,这个用英语向用户介绍所见所闻的小姐姐就开始走进大众的视野。

01

谁是小彭?

在中国日报的消息推送里,彭译萱总是被亲切地称作“小彭”,而那个专属于她的栏目,则叫“小彭的Vlog”。


无论是报道两会这样严肃的大事件,还是探索高山海岛海军兵营的日常、采访时薪20万的快手网红许华升,小彭总是能以一种轻松活泼的风格,将自己的经历和他人的故事相结合呈现出来。

作为一个新媒体记者,彭译萱有自己报道新闻事件的方法。和传统的政治报道不同,她的两会系列Vlog展示了一个小记者的工作日常,包括采访前苦恼“第一次参加两会报道,怎么穿才正式又得体?”她用Vlog形式记录下为了找到采访对象而苦练跑步、研究地图的过程,以及成功采访之后的喜悦和兴奋。观众就这样跟着小彭一起,一步一步从一个记者的视角了解了两会的故事。


通过有趣的形式,让年轻人关注和了解现在的政治生活,这是彭译萱制作Vlog的初衷。虽然相比专题片,Vlog包含的信息量比较少,并没有详细的阐述,但是小彭感觉它就像一张地图,它不会让你看见具体的风景,但能让你知道那里或许会有什么。“如果对Vlog中讲的东西有兴趣,可以继续做深入的了解。我只是给他们提供一个路牌。”小彭这样说道。

随着“小彭Vlog”的持续推出,彭译萱也不断思考着自己在Vlog中的身份——“小彭”这个角色是什么?她是带我们去体验吗?带我们去认识人吗?还是她就是主角?在不同的Vlog中,彭译萱的角色也在不断地变化着。“像大兴机场这种体验性质的Vlog,主角就是小彭这个人,以她的整个体验为主线进行下去,但是在建国70周年专题中,‘小彭’这种人物类型的角色就不太适合了。”

对于彭译萱自己而言,做Vlog的过程也是一个不断摸索、试错的过程。她始终记得两会期间采访的湖南电视台现任台长吕焕斌的话:“怎样能够持续地做出爆款,就是你要不断地否定自己。”她也养成了时刻提醒和反问自己的习惯,每做一个系列的时候,都会不停地想是不是需要否定自己,怎样做才是最好的。

虽然Vlog里的内容让观众看起来轻松又愉快,但小彭也一样会陷入记者中普遍存在的焦虑,那就是下一个选题该怎么做。“刚做完上一个选题,下一个选题又开始焦虑。” 好在中国日报新媒体中心的工作氛围非常好,给记者编辑创作的空间宽松、开放,“做起事情来没有那么多顾虑。”

02

“你自己得先踏出第一步”



彭译萱第一次做Vlog的时候,没有预料到它会这么火。那时她感觉Vlog的时效性不强,在新闻产品当中竞争力没有那么高。而她真正意识到自己的作品“有人看”,是在她第一个Vlog发出大概三十分钟后,当时小彭的研究生导师问她:“你现在这个东西传播量是多少?”

小彭心想,才刚发30分钟,传播量不会有多少。但是当她点开一看,却发现传播量已经有约100万了。导师又让小彭第二天再给她一个数字。“我当时发觉我的导师在关注这件事,然后我就觉得,(这个Vlog)好像还行哦。”

又过了几天之后,开始有媒体来找小彭采访。她渐渐发现自己制作的Vlog在网上有很多人点赞和转发,还有一些业内人士进行了点评,“当时觉得,噢,好像火了。”

在彭译萱做了两会Vlog之后,有越来越多的记者在两会期间做Vlog,#两会Vlog#微博话题的阅读量达到1.5亿。按照她的理解,一个东西火了的表现,是有人做了一个东西之后,越来越多的人参与进来,最后水涨船高。“时尚的潮流不是你一个人能带动的,而是有越来越多的人去打造这个东西,去参与这个东西,才是一个真正的‘爆款’。”

当然,创新报道形式的过程中,难免会遇到困难。因为使用手机拍摄显得不太严肃,彭译萱也曾遭到被采访者的拒绝。在手头的拍摄设备只有手机的情况下,她就在手机底下加了几个三脚架,并给手机加了一个套子,让拍摄的设备看起来更专业一些。受访者最终同意了拍摄,而最后推出的视频也得到了受访者的认可。

这件事让小彭觉得,有时候自己认为很难的那些事,等到作品出来,有了一定的影响力,别人也会很快地接纳。“你如果想要改变这个世界,你自己得先踏出第一步。比如刚入行的时候,你可能想改变世界,后来却发现改变世界挺难的。但是有一天你会发现,当你自己做出一些改变的时候,世界也真的就是改变了。”


虽然现在自己的Vlog已经有了一定知名度,彭译萱却不时想着Vlog什么时候会消失,思考它生命力的极限。“我觉得大家都在力捧一个东西的时候,它的生命力就快结束了。她觉得,Vlog记录的终究是个人的日常生活,而日常生活是有高度重复性的,这会让观众产生疲劳感。她在工作中最担心的就是领导说:“你的这个我看过了。”

但是新的东西的出现,并不意味着旧的东西会马上消失。不同的报道形式会受到不同人群的喜欢,这跟每个平台观众的调性也有关系。小彭表示,她们接下来的工作方向会针对不同平台,按照平台的观众的接受方式进行改变。

03

“他们才是我的动力”

小彭的每一个Vlog视频都会有相关的推文,有些视频中无法呈现出来的事实,文章可以进行补充。记者之间的相互协作让新媒体作品融合了更多形式,更加完整和立体地呈现故事。

在制作一期有关高山海岛海军的Vlog过程中,小彭和中国日报的文字记者一起去岛上采访。两人的采访套路有所区别:小彭使用的是新媒体套路,会问一些切入点很小、贴近生活的问题;另一位记者则会问一些更深刻、抵达人心深处的复杂问题。结果是,两个人采访到了不一样的故事。当传统文章和Vlog相结合,观众就能了解到那些视频以外的东西。

除了和其他记者的相互协作,小彭在Vlog之路上也得到过很多老记者的帮助。比如在拍军事主题的时候,有国内负责军事方面的记者告诉小彭一些建议。采访姚明的时候,负责体育报道的同事也会告诉小彭一些有用的经验。前辈们将经验传给新人,给了小彭很大的帮助和启发。

在受他人影响的同时,彭译萱也在影响着别人。2019年5月,小彭在“向上的力量——新青年”大型主题演讲盛典上发表了自己的演讲《一个记者的自白书》,在这次演讲中她说:“每影响一个人,都在让这个世界变得更好。”


微博上有很多人给小彭发私信,表示小彭给了他们动力,让他们想当记者、想学好英语,还有一些人感谢小彭让他们看到更宽阔的世界。对此,小彭说:“其实我觉得那些给我发私信的人,他们才是我的动力,是他们在给我动力和认可,让我继续走下去。要放弃一件事情真的很容易,但是因为有一两个人觉得挺好的,我就真的有那个动力继续做下去。”

小彭的Vlog不仅改变着观看的人,也改变着彭译萱自己。在开始制作Vlog之后,有越来越多主持晚会一类需要上台的工作找到她,她也变得越来越从容。她过去从不自拍,现在却能熟练使用美颜软件。小彭说,她现在“真的能更坦然地面对自己,特别是有的时候遇到很丢脸的事情,还会觉得还挺好笑的,做人的包袱越来越轻。”


“现在其实每个人都是传播者,每个人都可以发布各种各样的东西,那你的价值就是你讲的故事的价值。我的理解就是,一个人的价值是对别人的价值,是给别人提供看待世界的方式、提供未来更好生活的tips。”在小彭眼里,做一个有价值的新媒体记者恰恰需要了解更多的信息,在接受新媒体的消息以外,更要用传统的方式阅读,真正深入地了解一些事情。

小彭Vlog的火爆,是主流媒体积极寻求转型的一个缩影,也是像彭译萱这样不断探索的记者记录时代的产物,就像小彭曾经说的那样:“Vlog形式也许在时代的长轴下,只是昙花一现,但只要我们对创新有永无止境的追求和动力,我们就一定会变成更好的新闻人,做大做强更好的新闻传播事业。”

采访:申屠泥

采访整理:樊慧宁 陈嘉文 李萌 王蕾

国静文 刘汝成 高雨曦 冯中华 郑欣蔚

文字:汪慧敏 陈卓睿

图片来源于网络

编辑:杨郁然

网址:对话《中国日报》彭译萱:主流媒体的Vlog之路 http://c.mxgxt.com/news/view/1075837

相关内容

中国式VLOG的破圈之路在哪?
新媒体时代,传统媒体如何打造“网红记者”?|芒种观点
主流媒体“网红”型媒体人的转型之路
彭昱畅一日星光厦门vlog
主流媒体明星的报道议题和话语变迁——《人民日报》明星报道(1946
Vlog 来了 品牌也能成为社交媒体上的“明星”
据英国媒体《卫报》5月27日报道...@译言网的动态
彭丹爱上曾志伟的节目 被曝做过克林顿翻译
新媒体语境下,主流媒体如何收获 “流量”
主流媒体网红主持人的关系逻辑及现实困境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