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母性觉醒到乡愁味道,再到女性励志的时代共鸣评电影《水饺皇后》丨西岭雪影视评论
李馥均
在山东青岛出生长大的臧健和的人生充满了坎坷。她出生于一个单亲家庭,自幼历经生活磨难,5岁开始下地干活,14岁时父亲离家,家庭重担全压在她稚嫩的肩上。后来,她成为护士,与泰籍华人医生结婚并有了两个女儿。然而,丈夫回泰国后几年音信全无,突然来书信让她去泰国。当她带着两个女儿前往寻夫时,却遭遇丈夫再婚。她毅然选择独自抚养女儿,留在香港谋生。
电影《水饺皇后》以湾仔码头创始人臧健和的真实故事为蓝本,通过女性自立、水饺文化、母爱与亲情团圆等多个维度,展现了女性在逆境中崛起的励志人生,通过真实故事传递奋斗与希望的力量。演员马丽的表演,成了影片的最大亮点,让人观后印象深刻,感慨万千。电影里的主角及配角的表演各具千秋,可圈可点,电影的内涵表达与制作亮点更值得学习推荐。
从“被抛弃者”到“命运逆风翻盘”
母性的觉醒与抗争。
由马丽精彩演绎的臧健和的经历,是女性自立意识的典型缩影。她因丈夫背叛被迫流落香港,面对语言障碍、社会歧视甚至人身威胁,始终拒绝依附他人,以“冻死迎风站,饿死不弯腰”的尊严坚守自我。
电影通过她打工被欺侮、摆摊创业、对抗地痞等情节,强化了“不认命”的女性力量,如挥刀保护女儿时怒吼“敢动我女儿一下,我跟你们拼命”的爆发性场景,将母性本能与自立精神融为一体。
影片不仅讲述水饺皇后的个人成功,更是一曲女性自我觉醒的赞歌。臧健和用“生活以痛吻我,我却报之以歌”的态度,在困境中保持女性尊严与希望的力量。
血脉相连的共情与支持。
从街头摊贩到年入60亿的企业家,臧健和的成功不仅是个人奋斗,更是对传统女性这个角色的突破。她通过改良水饺配方适应香港口味,并坚持“高品质、讲卫生、听意见”的原则,展现了女性在商业领域的坚强、敏锐与自立。
电影虚构的群像角色,如糖水伯、红姐、华哥等,则映射了当时社会对自立女性的共情与支持,体现的是血脉相连,拥有着共同的传统文化(包括饮食文化习惯)和历史背景,水饺文化是把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纽带。
为母则刚的生动自立叙事。
与一般商业传记不同,影片将臧健和的动力归于“伟大的母爱”身份。一是因为她从小在单亲家庭长大(由母亲养大),她特别渴望一个完整的家;二是老公选择家族利益,听从母亲安排,背叛了她而在泰国娶妻生子,她勇敢选择独自抚养女儿,并坦言“我的命啊,在我自己手里”,将母爱升华为自立女性宣言。
这种“为母则刚”的叙事,既真实且具有普世共鸣的真挚情感,又超越了单纯的功利主义的成功学逻辑。
从“乡愁音符”到“商业传奇”
食物承载的文化大融合。
水饺在片中不仅是谋生工具,更是南北文化交融的象征。臧健和将北方咸香的水饺改良为港式清淡风味,通过反复试验饺子皮厚度,不断努力学习,听取顾客建议,最终征服了口味清淡的香港食客。这一过程,暗喻了移民群体如何在异乡扎根——既需要保留传统餐饮文化,又需要创新实干的生存之道。
商业规则与匠心的平衡。
影片通过臧健和“一人一条流水线”的手工制作细节,如从包饺、吆喝、搬运全包,展现从家庭小作坊到冷冻链接的工业化流水线生产的蜕变。水饺从街头土味小吃逐步被市场认可而升级为国际品牌,既是对中华传统餐饮文化的传承,也是对现代商业规则的一种适应。这些细节,恰到好处地呼应了香港经济腾飞的时代背景。
品牌的情感与文化价值追溯。
“湾仔码头”的命名源于臧健和人生转折的起点,水饺不但是她赖以生存的生财工具,也成为维系她与顾客情感连接的纽带,更是餐饮文化传承的决心。在电影中,食客因饺子找到家乡味道的片段,赋予食物超越物质的精神文化意义,成为在港游子对乡愁的一种精神慰藉与激励。
电影的水饺“留币”幸运的故事,给观众留下深刻印象。不但交代了水饺的中国餐饮文化背景,也增强消费者的文化自信与认同感。同时,通过强调饺子作为中国传统美食的历史和文化价值,提升公众对饺子文化归属的认识。
从“母性光环”到“制作亮点”
母女共生的成长叙事。
影片通过两个女儿的角色,强化了亲情对臧健和的支撑。大女儿协助摆摊、小女儿望风的细节,既呈现底层生存的艰辛,也刻画了母女相依为命的温情。尤其在被警察追捕后,母亲哭求“放了我女儿”,女儿倔强地认为母亲没有错,电影将苦难困境转化为感天动地的亲情催化剂。
群像刻画的“出租屋”。
电影艺术化地虚构了出租屋邻里角色,如惠英红饰演的红姐、朱亚文饰演的华哥,构建了一个“拟出租家庭”式的邻居网络。惠英红、朱亚文等配角塑造立体生动,房东红姐从市侩到温暖的转变,警察华哥的江湖气与正义感,共同构建了市井的烟火气。
时代细节如改革开放初期的风土人情,让观众观看时增强了代入感。这些陌生人之间的守望相助,填补了臧健和原生家庭的缺失,凸显了市井社会深厚的人情与烟火味。
代际传承与精神托举。
臧健和的饺子手艺源自母亲,她也将坚韧品质传递给了女儿。影片结尾“致天下所有的妈妈”的题献,将个人故事升华为对母爱的集体致敬。
水饺作为3代女性的情感载体,串联起跨越时空的亲情团圆。把一位女儿、母亲对亲人的爱,转换成逆境重生的动力。可见“爱”在血脉亲情里的重要性,这就是情感中“爱”的接力与传承。
总而言之,电影《水饺皇后》通过臧健和的传奇,将女性自立精神、水饺的文化意义与亲情力量纵横交织,既是一部个人奋斗史,也是一幅平民社会的浮世绘。从女主被迫离开家乡、离开母亲,从母爱到乡愁的刻画,再到女性自立励志打拼的时代共鸣,尽管影片在艺术处理上倾向于“有点保守”或疑似“母爱煽情”,但其对女性自立奋斗、其尊严的刻画及食物承载的中华文化认同归属感,以及市井温情的有力呈现,称其是一部成功的当代女性励志影片,的确名至所归。
作者简介
李馥均,四川省文艺评论家协会会员,绵阳市文艺评论家协会副秘书长。
网址:从母性觉醒到乡愁味道,再到女性励志的时代共鸣评电影《水饺皇后》丨西岭雪影视评论 http://c.mxgxt.com/news/view/1079279
相关内容
电影《水饺皇后》发布特辑,马丽谈母亲身份共鸣《水饺皇后》票房不及预期,多半会赔本,女性题材不再吃香
霍启刚、郭晶晶现身《水饺皇后》香港首映,赞叹“感人励志”
《水饺皇后》口碑爆了!零差评马丽表现亮眼,观众爽到起立鼓掌
电影《水饺皇后》长春路演圆满结束 真挚情感真诚演绎收获观众好评
《水饺皇后》:一个中国女人的苦尽甘来
女性的一些艰难时刻从未消失丨影评
沈腾谈电影《水饺皇后》,一句话高度评价马丽,网友:最佳搭档
电影《水饺皇后》发布“同频共振”特辑…
电影《水饺皇后》热映,马丽主演女性成长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