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中国电影明星形象的塑造是一个从无到有、被发现的过程,包含电影公司和大众媒体、观众等多方面的协作。
这一时期电影公司对女明星的发掘和培育已初现雏形、表现出较大的绝对控制权,电影营销活动围绕着明星展开,成为向观众推广电影的方式,明星形象也变成具有说服力的商业符号。
1920年代电影的发展与商业环境互动密切,明星的经济效应开始被越来越看重,有意识地展现明星形象成为公司向观众营销电影的一种方式。
在电影市场的激烈竞争中,女明星成为电影营销推广的焦点,她们的单人剧照和个人照片被放在新闻版面。
观影期间赠送的明星签名照、登台表演等衍生消费品也都是她们的形象,明星形象不断在大众媒体的传播过程中被生产和消费。
这些视觉再现与广泛传播体现了女明星的商业价值,作为此时演出多种银幕形象、表演才能出众的女明星,周文珠也参与到当时的公众活动和营销宣传之中。
1920年代有关电影女明星的报道对读者和观众有着较大的吸引力,女明星的性格和个人生活也会被电影公司作为推广电影的卖点。
同时,早期中国电影的营销宣传还利用电影画报等形式,通过发布明星的剧照、生活照等图片,更直接地运用视觉带来的感官刺激,向读者和观众传播明星不同的形象魅力。
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对周文珠的明星形象包装使得她的关注度得到提升,为了发挥这一形象的商业价值,公司也注重向公共报道周文珠生活和职业状态。
以《马振华》的筹拍到上映过程为例,这部电影由1928年马振华自杀的真实事件改编,同年4月13日,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在申报上发表筹拍马振华事件的声明,试图通过写实的手法拍摄,还原马振华和汪世昌的恋爱经过和破裂原因,
探讨旧礼教和自由恋爱之间的冲突,以此指出马振华事件反映出的社会问题,并宣布周文珠和王次龙将作为影片主演。
事件主角马振华的父亲马炎文知晓后便写信给电影公司,要求大中华在拍戏的当儿,须要实地考察,切勿东拼西凑。
现在舞台上所演的戏和坊间出版的马振华哀史,未免画蛇添足。
渐渐反映出电影制片过程与现实情况相互影响、交织的态势。
影片在前期制片时,报刊便出现很多认可周文珠的评价文珠尤其最适宜饰演一个半新半旧而在花信以外的女子,这马振华一角,由她表演起来,当然能够尽善尽美。
消息被公布后不久,影片两位主演又传出了计划结婚和正在同居的新闻,报道指出两人的关系对银幕呈现的积极影响,今以周王之关系,而表演马汪之情爱于银幕上,自能曲曲传出,体贴入微,概以个中人,表演个中事,更能人木三分也。
暗示戏里戏外男女关系的投射,似乎银幕不仅有助于真实复现马振华情死的经过,也让失去话语权的马振华完成了一次现身。
银幕上公开展演电影明星的恋爱情节,将周文珠和王次龙的亲密关系在大众眼前重现,在亦真亦假的幻象里满足观众对角色和明星之间的双重窥视。
明星个人生活的公开成为吸引观众前去观影的重要宣传手段,《新银星》杂志上还以先行预告的方式登出了周文珠和王次龙两人的合照。
大中华百合影片公司筹拍期间还拜访了马振华的父亲马炎文,在后来张碧梧主编出版的《马振华哀史》一书中公开了马父写给周文珠和王次龙两人的信件说明马父给予两人演出上的认可,与此前马父一致表示反对新剧搬演的态度大相径庭。
一系列公共评价和对亲密关系的公开展示,共同促成了影片拍摄的正当性,实现了独一无二的宣传效果,也重塑并丰富了明星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地位。
电影女明星的破格行为是吸引观众的特殊噱头,报道描述了周文珠身着逝者衣服、直接跳水黄浦江的拍摄状态。
除已将马振华出演的当时情形摄入影片中外,并且还设法借到了马振华临死时所着的一件衣服,(即从浦江中将她救起时所穿的衣裳)命周文珠穿着,到西门里内马振华生前所住的房子内去实地拍摄。
肯定了周文珠在银幕表演上做出的突破,以追求真实的表演打破与现实人物和角色之间的界限。
影片上映期间,公司有意通过媒体向大众透露明星个人生活的细节,制造话题性的事件,增加对明星的讨论和关注度,从而提升同一时期上映或拍摄影片的曝光度。
在《探亲家》上映前,周文珠在舞场跳舞的新闻,与她以往幽静文雅的形象有所差异,展现出她的个人爱好和魅力。
一面说她常去跳舞次次必到,还谈起她不缺舞伴,一定有人争夺,没有什么主见和谁都可以跳的情境,与她在影片中饰演的交际花角色有着几分相似的状态。
周文珠表露出一种柔媚的神情,《探亲家》中的周媚云就可以代表伊的艺术,和戏外宣传的优柔寡断有所差异,让观众忍不住想去影院一探究竟。
而在《美人计》拍摄期间,摄影棚受到了战乱的炮弹侵袭,这部影片前期在服化置景上的筹备都下了一番功夫。
因此新闻将整个场景都和情节人物联系起来,枪声劈劈拍拍的乱响,麦根路车站一带,大为骚乱,原来党军别动队已和鲁军开始血战了,他们倒也像了那一身是胆的赵子龙…
不到末了儿飞来一个小炮弹,将吴宫的粉蟹打了个窟窿,这才把孙权周瑜他们一起吓跑了……
摄影场似乎笼罩在硝烟弹雨之中,流弹横飞,几乎摧毁了这一座吴宫,而不道那扮演吴国太的周文珠,这时也正被困在硝烟弹雨之中。
在片场附近居住的周文珠却被困在了战时硝烟里,周文珠的寓所本在麦特赫斯脱路,离公司很近,只因地方小些,不大舒服,因此今年便乔迁到宝山路口的颐福里去……
正想收拾细软,奉母出走不料发生仓卒,一会儿已枪炮齐鸣,交通路绝,要走早走不了,只得躲在家里。
报道两地面临炮弹的场景联系起来,也将周文珠的个人家庭情况进行了记录,让读者既可以知晓影片拍摄时电影作为商品的属性极大地刺激了观众的消费欲望。
而借助电影出现的明星,尤其是女明星们,她们靓丽的外表、时尚的生活方式和由旗袍凸显出的曲线身体,成为当时大众消费的重要对象。
早期中国电影女明星的服饰、发型为大众提供了捕捉现代生活的灵感参照,她们的摩登气质和观念行为引导着都市消费习惯的形成中国的早期电影文化史……
与一个社会现代化进程中更为宽泛的感官机制和欲望经济交织在一起。报刊上的女明星形象参与了现代社会的流动过程,为社会注入一股新的风尚,推动了明星制造和市场运作。
周文珠银幕之外的日常生活也时常得到关注,她流露出一种朴素知性的女性气质,呈现传统与现代风格相互融合的状态。
周文珠曾和黎明晖携带着家犬登上《银星》,杂志通过对女明星衣着打扮的另类展示,将观众对她们的观看从银幕延续到了她们的日常生活,与合照中的其他女星相比,周文珠表现得相对亲和腼腆。
《上海漫画》一期专题讨论新式发型的版面上,《电影界发饰一斑》的配图分别是周文珠、郑一松、阮玲玉、林美如四人。
她们日常的发型设计被作为时尚流行的代表供以参考研究、周文珠侧分的刘海和烫卷的发尾在其中也别有一番韵味、《北洋画报》也采用展示明星造型魅力的机制。
该报曾在1927年刊登竞猜女明星发型样式的比赛,本报从本期起,陆续揭登本国电影女明星十人之头发样式,请读者试猜为何人之发共选取十位女明星。
UQ读者需要通过发式与明星本人相对应、竞赛为了激励读者的参与热情,设置了前五十名可获得的不同奖品。
周文珠是此次供竞猜的十位女明星之一,并列其中的还有以外型出众的殷明珠、黎明晖、韩云珍等人。
竞猜选取的周文珠发型来源于《连环债》中的角色,这一视觉形象与周文珠的银幕表现形成连贯性,凸显了明星形象的价值。
媒体将明星形象符号化,并通过互动的方式刺激了大众参与娱乐消费,带动了电影文化的流行。
#头条创作挑战赛#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