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星所患“分离转换障碍”为何被误解为焦虑
近日,有明星公开表示自己罹患了“分离转换性障碍”,这一消息引发了社会的广泛热议。不少人误将其与焦虑症或抑郁症混为一谈,然而事实远比这复杂。接下来,我们将邀请无锡市第二人民医院(江南大学附属中心医院)的心理门诊专家,深入剖析这一相对“小众”的疾病,揭开其背后的真相。
接下来,让我们深入探讨一下“分离转换性障碍”这一相对少见的疾病。究竟何为分离转换性障碍?这种病症又有着怎样的特点?与焦虑症和抑郁症又有何异同?让我们一起揭开这一疾病的神秘面纱,探寻其背后的真相。
“分离转换性障碍”,这一名称已清晰地揭示了其本质:心理与身体之间的某种“分离”现象。当患者潜意识中的冲突无法进入意识层面时,这种障碍便应运而生,给患者带来极大的痛苦。为了应对这种困境,患者会启动一种分离模式,将心理压力“转换”为身体症状,以期寻求解脱。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并非由生理疾病所致,而是纯粹由心理因素所引发。
有哪些典型的症状呢?
1)分离症状,也被称为解离症状,涵盖了一系列复杂的症状群。这些症状可能表现为意识范围的局限化,导致对周围环境的感知减弱;或者出现选择性遗忘,对某些重要信息或记忆无法回忆;情感爆发可能突然发生,表现为歇斯底里或情绪失控;更为严重的是,患者可能部分或完全丧失对自我身份的识别以及对过去记忆的感知。
例如,当孩子受到家长的责备时,他们可能会表现出一种呆滞的状态,既不哭泣也不反驳,神情显得恍惚,表情空洞,仿佛置身于白日梦中。他们可能无法理解家长的话语,这通常被误认为是注意力不集中,然而,这实际上是他们大脑的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旨在防止无法承受的信息侵入他们的意识,从而避免心理崩溃。同样,有些人在亲人离世后,可能并不会立即表现出悲伤的情绪,甚至还能与他人谈笑风生。这并非因为他们缺乏感情或孝顺,而是他们的大脑在起作用,试图通过这种自我保护机制来避免深重的痛苦侵入他们的意识。
2)症状转换
在面对无法解决或难以承受的问题与冲突时,患者往往会首先启动“解离模式”,这是一种大脑的保护性反应。在这一模式下,患者的情绪与身体逐渐分离,导致一系列躯体症状的出现。这些症状在临床上呈现出多样化的表现,例如:
感觉过敏,患者可能对声音、灯光等刺激变得异常敏感,同时伴有睡眠浅、入睡困难的问题。感觉缺失,患者会出现短暂的听觉、视觉或言语功能的丧失。神经功能紊乱,表现为腹痛、恶心、呕吐、头痛、头晕、心悸、气促以及肢体麻木等。运动障碍,可能出现肢体抖动、四肢僵直、局部肌肉抽动和阵挛等症状。此外,瘫痪和晕厥也是常见的表现,其中瘫痪可能表现为偏瘫或双下肢瘫痪,且常常突然出现又突然好转,与内心的冲突和情绪密切相关。值得注意的是,这些症状并非患者的实际身体状况所导致,也缺乏可证实的器质性病变基础。
导致这些症状出现的发病原因是什么呢?
这些症状的发病原因有哪些呢?
精神心理因素是其中之一,包括严重的情绪压力、创伤事件,以及长期的焦虑和抑郁等。此外,家庭环境也可能成为诱因,如家庭中的冲突、虐待或父母有心理问题等。另外,个体特质,特别是性格较为内向敏感、情感表达困难的人,也更容易出现此类症状。
这些症状的危害究竟如何呢?
首先,这些症状可能严重影响个人的日常生活质量,包括情绪状态、社交互动和学业工作表现。其次,长期的精神困扰可能进一步导致身体上的不适和健康问题,如失眠、食欲减退或心血管疾病等。此外,心理症状还可能对家庭关系和社会功能造成不良影响,甚至可能引发更为严重的精神障碍。因此,及早识别和干预这些症状至关重要。
分离转换障碍对患者的影响是多方面的。它不仅损害了患者的身体健康,更严重地影响了其社交和日常生活能力。这种障碍导致患者的生活工作学习状态受到影响,生活质量严重下降。由于内心冲突难以解决,患者往往会选择回避社交,这种行为进一步加重了他们的不适感,可能引发孤立感和自我隔离,从而形成恶性循环。此外,自我隔离也可能导致患者与家人及朋友的关系变得紧张。同时,分离转换障碍的患者常常伴随着焦虑和抑郁的情绪。
这种障碍能够治愈吗?
这种障碍是可以治愈的。通过心理治疗和药物治疗的联合运用,患者能够显著改善症状。心理治疗中,暗示治疗被证实为特别有效,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理状态。同时,药物治疗能够控制患者的焦虑和抑郁情绪,进而提升心理治疗的效果。
这种障碍经过治疗后,是否会复发呢?
分离转换性障碍在治疗后的确存在复发的可能。这种障碍的治疗过程需要患者与医生紧密合作,共同努力以减少复发的风险。由于发病原因涉及精神心理因素、家庭环境和个人特质等多个方面,因此早期干预和持续治疗显得尤为重要。在医生的指导下,患者需要调整自己的生活态度和应对策略,以获得症状的显著改善乃至完全康复。
如何预防分离转换性障碍的复发?
首先,要尽量避免经历可能诱发精神障碍的重大生活事件,例如遭受强烈的情感打击或持续性的压力。其次,要正视个人性格上的不足,并积极寻求专业的心理支持,以帮助自己更有效地应对心理压力。
减少负性暗示,增加正性引导是预防分离转换性障碍复发的重要措施。在日常生活中,我们要努力营造一个支持性和正面的环境,尽量避免接触和接受过多的负面心理影响。同时,保持健康的生活方式也至关重要,包括保持规律的作息、均衡的饮食,以及适量的体育锻炼。这些都有助于我们维持良好的心理健康状态,降低分离转换性障碍复发的风险。此外,一旦个人或家属出现类似症状,应立即寻求专业医疗人员的帮助,进行及时的心理评估和专业治疗。
专家观点
王文蓉,副主任医师,拥有深厚的学术背景。她不仅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国家卫生部中级心理治疗师,还是江苏省无锡市医师协会心身医学专业委员会的副主任委员以及江苏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身医学分会的委员。王医生擅长运用谈话治疗与药物治疗相结合的方法,对焦虑、抑郁、双相情感障碍等情绪问题有着独到的诊断和治疗手段。她能够深入探索情绪问题的根源,并特别擅长以“话聊”的方式,帮助14-28岁处于分离个体化时期的青少年排解情绪困扰。
网址:明星所患“分离转换障碍”为何被误解为焦虑 http://c.mxgxt.com/news/view/1092506
相关内容
社交焦虑障碍儿童社交性焦虑障碍
社交焦虑障碍是什么
大学生如何应对社交焦虑障碍
什么是社交焦虑障碍???
什么是社交焦虑障碍
社交障碍
社恐和社交焦虑障碍区别在哪里
睡眠障碍呈低龄化 专家支招如何找回“好梦”
依恋障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