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州市第一中学心理辅导报《启明星》第374期

发布时间:2025-05-10 08:34

需扫码在手机上打开
文章后点击更新提醒

本期《启明星》共两篇文章:

第一篇  如何让内心变得更强大?

第二篇  当知足凌驾于自卑之上,幸福将会贯穿一生

如何让内心变得更强大?

       在读文章的开头,我想先请你思考一个问题:我们的大脑,它最本质、最底层的功能是什么?

       有人可能会觉得是记忆,有人可能会觉得是思考,是理解外部世界,是解决问题……这些都对,但也许并不是最准确的答案。我很喜欢的神经科学家丽莎·费德曼·巴瑞特,给出了一个非常精辟的回答。她认为:大脑最底层的功能,是管理我们的身体预算。

       什么是身体预算呢?它包含了我们所有具备的资源,以及所能够采取的一切行动。包括我们的经验、能力、知识、技能、身体素质、心理状态……诸如此类。

       简单来说:大脑的底层功能,是每时每刻地获取周围环境的信息,并将它跟脑海中已建立的预测模型进行对比,通过对比的反馈和结果,来预测:我们处于一个什么环境之中、可能会遭遇什么样的事情、我们的身体预算能否应对这些事情、应该采取什么行动才能使得损失最小化,收益最大化……

       有意思的是,这些所有的过程都是在后台进行的,是我们所意识不到的。

       我们每一天里面,有意识地、主动去作出的思考和判断,可能不到5%。其余的95%,都是大脑根据上面这套流程在自己运转,也就是“自动化加工”。而这些大脑自己运转所得到的结果,也就决定了我们大部分时间的状态。

       当大脑认为我们可能会长时间用到某项技能时,它就会把更多的资源投入在相关的脑区上,帮助我们提高这项技能。

       一个经典的研究是:伦敦出租车司机,大脑中的海马体比其他人更发达、更活跃。原因在于:他们需要记住大量的方位和路线,这需要用到海马体。因此,他们的大脑会把更多的资源聚集到海马体,让海马体的神经连接更复杂、更丰富,来强化定位技能。

       这背后的机制,就是大脑判断这个问题超出了我们的掌控,因而让我们进入了高度的应激状态,避免我们“犯错”。总结一下就是:大脑每时每刻,都在补充和完善着这么一个预测框架:“我们能做什么”。然后,再跟外界环境传入的信息做对比,看它是否落在这个框架之内,该如何用这个框架去应对。

       那么,这跟“让自己变得强大”有什么关系呢?

       理解了这个原理之后,我们不难发现:当我们对外界的事物感到恐惧和焦虑时,当我们被外在的压力所困扰和侵袭时,背后的本质是什么?它其实说明的是:我们大脑认为我们的身体预算不够了,捉襟见肘了,不足以应对外界的威胁,因此才会产生这些负面感受。

       所以,我们所产生的负面感受和情绪,实际上就是一种警报——大脑在告诉我们:通过我对你的理解,我认为你不足以应对这些问题。即使你能够解决这些问题,也会付出很大的代价。因此,大脑希望我们做什么呢?希望我们去回避它,尽量不要去直面它。

       但是,绝大多数时候,这些问题都是无法逃避的,我们只能硬着头皮去面对——这也就造成了压力的产生。简而言之:造成我们种种负面感受和压力的,很大程度上是什么呢?并不是外在的威胁有多困难、多复杂,而是大脑认为我们太弱,解决不了这些威胁。

       打个简单的比方:

       你可以把我们的身体理解为一家公司。它每时每刻都有源源不断的收入,同时也有源源不断的支出,互相抵消,维持着公司的整体平衡。如果公司的资产很少,那么,公司基本就高度依靠于现金流。一旦现金流出现问题,或者面临突发的冲击,公司就可能会倒闭。对应过来,就是大脑希望一切尽可能稳定,不要出现意料之外的事情,否则我们就有可能“撑不住”。反之,如果公司有较多的资产储备,可以应对风险,那么,即使现金流出现问题,或者遭遇冲击,也能更容易撑过去。

       对应过来,就是我们的身体预算更充足、更庞大,有更多的能量储备,因此,当大脑面临意外的风险和冲击时,就不会那么容易惊慌失措、反应过度。

       所以,让自己变得强大的核心是什么?其实就是去提高自己的身体预算,告诉大脑:我们拥有充分的预算储备,可以应对各种各样的风险。这就是提高自己精神免疫力、让自己无惧各种冲击的底层原理。

       那么,如何提高自己的身体预算呢?

       不妨试试从这几个方面入手。

       1. 保持良好的体质

       可能有人会问:内心强大跟体质有什么关系?为什么需要从体质入手呢?

       原因很简单:大脑会不断扫描我们内部的身体状态,来作为构建自身数据的重要参数。这也是现代具身意识理论的主要观点。换言之:我们的体质,是大脑构建“我们能做什么”预测框架的重要组成部分。你的身体状态是什么,很多时候其实就潜移默化地决定了“你的上限是什么”。

       举几个简单的例子,方便大家理解(不一定准确,只是方便理解):

       如果你的力量/爆发力不够强,那么你遇到问题时可能会倾向于更怯懦的方式,比如回避、绕开、让步,而不是去对抗;如果你的耐力不够强,那么你遇到麻烦的事情时可能会希望越快解决越好(尽管可能对你不利),缺乏耐心去争取和反复沟通;如果你的饮食和作息不够好,那么你的大脑可能会更排斥意外冲击,因此你会更倾向于做安全的事、采取稳健的选择;如果你的心肺功能较弱,那么你整体的精力上限可能就会比较低,不容易坚持做长期的事情,也难以适应较高强度的学习和工作;如果你平时受慢性炎症困扰,那么你的大脑可能会更容易感到疲劳,因此你会更容易缺乏行动力,缺乏激情,缺乏进取心;……

       所以,想让内心变得更强大,最基础的,就是要把体质提上去。保持充分的睡眠,均衡的饮食,适当的锻炼,避免长期久坐、低头或其他不良生活习惯对身体造成损害。尽量不要有短板。这样,才能保证你拥有一个良好的预算基础。

       2. 培养内在的秩序感

       什么是内在的秩序感呢?简单来说,就是有一套稳定的日常行为惯例和模式,不容易受到外界的影响而变动。

       有些人可能会有这样的经历:

       过几天要做一件比较特别的事情,会朝思暮想,辗转反侧,兴奋得觉都睡不好;接下来有一个比较重要的任务,于是彻底改变自己的生活习惯,把其他事情都推掉,全力以赴投入准备;又或者,突然面临一个意料之外的问题,就唉声叹气,茶饭不思,饭都没有心情好好吃……这其实就是缺乏内在秩序感的表现:你的生活太不稳定了,太容易被外在的波澜所撼动。

       这样只会导致什么结果呢?你的大脑会非常渴望“稳定”,非常排斥“意外”。因此,无论是好事还是坏事,无论是严重的、还是细微的,一旦发生一丁点意料之外的事情,都会使你产生很大的反应。

       更好的做法是什么呢?是建立一套稳定的生活模式,包括:稳定的日常习惯,稳定的爱好和活动,稳定的时间表,稳定的阅读和信息输入,稳定的思考、回顾和复盘,进一步,也包括稳定的原则、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等等。在这个基础上,针对面临的问题和即将到来的事情,去做相应的调整。但尽可能减少这种调整对整体生活模式的影响,让它来适应自己,而不是自己去适应它。

       你的内在秩序和生活日常有多稳定,你能够应对冲击的能力也就多强。

       3. 获取多元的意义和价值

       什么是多元的意义和价值?简单来说就是一句大白话:不要把所有鸡蛋都放在一个篮子里。

       如果你把生活的所有意义和价值,都放在同一个对象上,那么,一旦它出问题或遭遇风险,也就意味着你整个生活系统都遭受冲击,那损失就是巨大的。因此,为了避免这种冲击,我们会调高对一切风险和可能性的识别,企图把它们扼杀于摇篮之中,避免一切可能的冲击。这就会导致大脑疲于奔命,有一点风吹草动就需要付出大量精力去应对。那么,当然也就更容易感到捉襟见肘了。所以,我的建议是:尽量培养更多元的兴趣、信息渠道和生活方式,避免单一的生活方式。

       如果有条件,多学一点技能,拓展自己的领域,培养新的兴趣爱好,接触更多的人,交一些不同的朋友……这些,都有助于避免自己的生活过度单一化,陷入坐井观天里面。

       你可以把它作为一种精神依托和心理寄托,在自己感到挫败、沮丧和失落时,能够明确地让自己知道:我并不是一无所有,我还有这些东西,能够给我力量和支撑,因为它为你提供的,是生活的其他可能性,是让自己感到“我的生活是有意义的”“我的存在是有价值的”的来源。

       这可以为你源源不断地提供动力。帮助你在面临困难时,能够有勇气去更好地面对。

       4. 建立丰富的社交链接

       你有多久,没有跟别人好好聊聊天、共同做一些事情了?

       一个很容易被忽略的点是:身体预算不仅仅只能来自于我们自身,其实,也可以来自于我们的社交联系。

       要记住,许多事情其实并不需要你一个人去全部承担,你是可以向别人求助的。即使无法获得实质的帮助,你也可以向别人倾诉、寻求别人的倾听和理解,为自己提供力量,让自己感到安慰。

       所以,一个简单的建议就是:维护好自己的社交关系,多跟朋友联络,一起面对面谈心、交流,共同去做一些事情——比如一起读一本书,交流一个问题,一起去旅行等等。

       如果你没有足够的朋友,那么,不妨多参加到不同的活动之中,接触不同的圈子,想办法去认识更多的人,找到同频的人,结识新朋友。

       不妨试着拿出一张纸,分别列出符合条件的人:

       当我困于烦恼时,哪些人可以作为我的听众?

       当我遇到困难时,哪些人可以为我提供实质的帮助?

       哪些人会笃定地站在我这一边,坚定地相信和支持我?

       这些人最好从身边入手,去认识身边的人,维护好身边的关系 —— 线下面对面的交流和关系,永远比线上的更好。

       没有人是一座孤岛。永远记住要打开内心的大门,保持跟他人建立联系的可能性。

       这会成为你内心的强大依仗和支撑。

当知足凌驾于自卑之上,幸福将会

贯穿一生

       今天文章的开篇,是一个有点现实又有点戳心的问题:你嫌弃过父母的职业吗?

       之所以在开篇抛出这个问题,是因为不久前一位网友发的视频,她说自己的父母是地方戏曲演员,上学时,她曾很排斥别人问起父母的职业,“因为不像别人爸妈那么光鲜亮丽。”

       但随着年龄的增长,她的这种想法完全转变了:“我能够上大学、看外面的世界是因为踩在了他们的肩膀上。我的学费、生活费……所有开支都是妈妈一支支舞蹈、爸爸一首首歌,两个人一场场戏赚来的。”“我想很大方、很高调地介绍我爸妈,他们来自农村最底层,用这门手艺抚养我长大!”“我为我有这么一对父母感觉到无比自豪!”

       这段话打动了很多人,大家纷纷感叹:“哇,你的爸爸妈妈是艺术家!”“你爸妈明明就超级厉害”“职业和爱没有高低贵贱之分。”

       还有网友表示自己的爸爸妈妈也是艺术家!

       比如,“餐饮艺术家”。他们的身上或许总带着油烟味,可他们满足了许多肚子咕咕作响的人。

       我爸爸是拉牛肉面的,爸爸是用一碗一碗的牛肉面把我养大的。@达小小乐

​       我的妈妈是食堂窗口的阿姨,她让很多不回家的朋友们吃上了饭,她很善良,对同学们都很好。她这样供我读书,支持我的选择,让我有了去看世界的机会。@元谋人

​       比如,“种植艺术家”。

       爸爸妈妈手中,没有长不好的东西,不仅是作物,我也一样。@王晓琳

       我老爸是种香蕉葡萄的,他一直在做自己喜欢的事情。我的生活费学费都是他在烈日下暴晒耕种出来的。@O.oyml

​       这是爸爸妈妈种的麦子,我也是爸爸妈妈种的麦子。麦子很好,我也很好。社会的边角料,妈妈的小骄傲。@人类怎么变成小狗

       比如,“手工艺术家”。不管是家具还是漂亮衣服,就没有爸爸妈妈做不出来的

       小时候,我不喜欢我爸爸坐在缝纫机前补衣服,怕被同学知道。长大了才知道,原来小时候别人没有的公主裙,都是我爸一针一线做的,我真的觉得挺骄傲的。@Nill

       我的爸爸妈妈是聋哑人,但爸爸是木匠,妈妈是超厉害的裁缝!爸爸给家里打了好多家具,还给妈妈做了超级漂亮的花架。小时候我的衣服都是妈妈做的,我超幸福!@张今今

       比如,“建筑艺术家”。他们让一座座建筑拔地而起,也撑起了一个个小家。

       我爸爸是一个普通的工地上的农民工,因为常年晒太阳,皮肤黝黑得像用染料染过,妈妈则是普通的工厂女工。但是我很骄傲他们那么厉害,能够养活我跟弟弟,送我们上大学,让我们站在他们的肩膀上认识这个世界。@Αστέρια(星星)

       我爸在广东深圳的建筑工地上班,他会指着一栋又一栋高楼,开心地说是他们建的,我和他都充满了自豪。希望我的家人永远健康平安@_629���� 

       还有不少人亲自上场,用实际行动,支持“艺术家”们的事业

       网友@姜承録 在羽毛球馆看见了一名6岁女孩帮妈妈做保洁。别的小朋友都在打球,女孩捡瓶子、捡球,没有一句怨言。作为一名羽毛球教练,征求女孩父母意见后,网友决定免费教她打球。

       我妈妈是保洁,她忙不过来的时候我也去帮她。客户给她500元,她会给我150元,说不能让我白劳动。@��我喂自己袋盐

       我们全家都是卖鱼的,我从小捻塑料袋就比别人快,嘿嘿。@月亮说它忘记了

       对子女来说,父母是令人安心的存在。只要他们在,我们就会被稳稳托住,有勇气、有力量、有归处。一个个平凡的“艺术家”,撑起了一个个温暖的家。

网址:滨州市第一中学心理辅导报《启明星》第374期 http://c.mxgxt.com/news/view/1092530

相关内容

滨州市第一中学心理辅导报《启明星》第380期
滨州市中心医院:预检分诊,患者健康安全的第一道屏障
心理健康辅导员论文 中级心理健康辅导员 案例报告
广州市第七中学
“大唐启明星课堂”走进滨州无棣佘家镇邱家小学
何以中国丨80岁刘兰芳第5次登上滨州舞台
合肥市滨湖启明星幼儿园2022年秋季小班新生报名公告
停课反省、心理辅导!教育局通报中学生虐猫事件
青州市启明星食品有限公司电话
2021第六届国际少儿模特明星盛典贵州赛区启动 报名进行中!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