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交媒体时代下,“饭圈”群体是如何走向狂热的?
社交媒体时代为“饭圈”群体赋予权力的同时,也在潜移默化的将他们推向更加目眩神迷的远方。
01
生活苦乐参半,青年人需要一个情绪宣泄的通道,他们看似偶尔沉迷于假象编织的梦境,表现出一副敷衍了事,自娱自乐的态度,其实是面对现状的无可奈何和对现实问题的短暂逃避。
青年本该是花未全开的小满时节,元气十足的去看遍世间风景,可是现实与理想之间总是隔着一条马里亚纳海沟,而“饭圈”就成了青年人面对挫败、困顿、无奈和焦虑的一种方式。
他们通过 “饭圈”短暂逃离重压之下的现实生活,并在网络空间内获得心理治愈,也许只有这样,他们才能“偷得浮生半日闲”,在短暂充电之后继续带着希望和勇气看未来。
“饭圈”迷群的集体行动
思考“饭圈”这一亚文化群体是如何流行并走向狂热的,一方面要结合当前网络化、电子化的数字背景。
另一方面也需要考虑“网络原住民”的先天基因,技术的发展使媒介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着持久且重要的作用,而互联网的出现,为“饭圈” 迷群的迅速聚集提供了独一无二的优势。
熟谙社交媒体时代的技术和环境的青年人能对媒介文本进行二次生产与传播,而互文性的参与网络也为“饭圈”群体的组织行动策略和自我约束机制埋下伏笔。
事实上,“饭圈”群体触及到亚文化内核的是“圈”,也正因为有“圈”才能拥有八方呼应的号召力和影响力。
圈子的概念诞生 在中国语境下,有学者在《乡土中国》中提出“差序格局”概念,他认为“每个人都是他社会影响力所涉及的圈子的中心,被圈子的波纹推及到便会与之发生联系”。
简单来说,以我们自己为圆心,可以将父母亲戚这一类的社会关系划分为一个圈子,在这一层圈子里的人与我们的关系紧密,是基于血缘、亲属建立的具有强关系的熟人社会,依此类推构成一个同心圆式的社会圈子结构。
因此,圈子自带情感和区隔的特征。进入社交媒体时代,网络建构的圈子在资本和趣缘的推动下,逐渐发展出多样的亚文化内涵。
网络中的部分亚文化圈子,不仅有着文化边界,其成员也有明确的身份认同和归属感,在持续的互动中甚至在向组织化发展。饭圈便是其中的一个代表 。
依托于社交媒体,“饭圈”在对偶像的崇拜与喜爱的基础上聚集成群,并且这个亚文化群体也在一代又一代的更迭下,逐渐发展出层次分明,高度分工的自组织机制。
02
可以说,“饭圈”已经发展为一种特有的文化现象,圈内粉丝们的行为也不再盲目、无序,相反变得组织化、规则化、程序化、纪律化。
然而,“饭圈”群体为什么会不遗余力甚至不求回报的为偶像应援打call?他们如何选择在圈子中的去留?他们组织如此大规模的应援活动又是为了什么?
这些问题的答案除了与前文中提到的治愈、快感和满足等心理要素有关外,在群体中获得的社会资本也是隐藏其中的核心因素。
“饭圈”群体内部的阶层划分以及圈子给成员提供的归属感,也是一种社会资本,成员级别越高,能够享有的权力,声望和资源也就越多。
同样为了追求更高的社会地位和资本,成员亦会积极参与融入到群体中,进而获得更多的认可和权力。
因此,“对于人微言轻的普通个体,特别是没有太多社会资源,在学业、工作等方面难以快速获得满足感的年轻人说,以某个饭圈为依托,借助集体的力量来获得成就感,或许更容易让他们提升对自我价值的认同。
饭圈成员共同奋斗获得的集体社会资本,也在某种程度上会转化为个体的社会资本”。而“饭圈”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发挥出巨大的动员效力,这主要和自组织的内部结构密不可分。
基于社会资本自发建立的运行机制能使“饭圈”群体爆发出“1+1>2”的价值,并在不断自我发展,自我演进的过程中逐渐磨合出一套适应群体组织的自我守则,从而将群体的组织能力与动员目标相结合,促进组织集体行动的产生。
“混饭圈”就像是进入工作职场,类似于企业化的组织架构经常能爆发出惊人的号召力和执行力。
有粉丝团的应援操作将“饭圈”群体出色的策划力和强大的执行力体现得淋漓尽毁,直观的展示了“饭圈”无与伦比的凝聚力。
社交媒体时代的“去中心化”色彩不仅使“饭圈”能参与媒介文本的解构与重组,也使得“饭圈”具有了开放系统、非线性、不平衡及涨落的自组织特征,也正是由于“饭圈”具有了自组织的态势,才能做到上述这么震撼又惊人的应援活动。
03
普通个体通常是无法凭借个人的力量实现的,只有形成有组织有纪律的群体,才能将 “个体智慧”转化为“群体智能”,将不可能变成可能。
“饭圈”组织往往有两种不同的运作机制,一种是以粉丝后援会或后援团为主导的,而这类的后援会往往带有半官方的性质,可以直接对接经纪公司、工作室甚至偶像本人。
根据微博平台认证规则,官方后援会的认证需要提交经纪公司或工作室的营业执照和具有彩色公章的机构认证证明,或者经由艺人公司确认过的私信截图才可以获得蓝V认证。
因此,由于具有官方的色彩,这类的“饭圈”组织往往能在第一时间获得信息和资源,其规模也相对较大,组织内部也会被细分为若干部门。
一般来说,成熟的后援会各个部门之间有明确分工,比如管理层负责组织协调资源,对后援会的事务进行统筹管理,并和偶像团队建立联系。
反黑组负责控制评论,维护偶像形象,打投组负责组织打榜投票的活动等。
此外, 官方后援会组织的集体行动需要依靠部门之间的配合,并且具体行动的执行也需要群体成员的支持和协作,也就是说,权力被下放至每个参与集体行动的成员手中,每个成员都可以是传播节点。
因此,这种平行式的组织结构能使“饭圈”迅速聚集成团,并有效发挥成员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人数众多且组织有序的“饭圈”组织通常是由个体粉丝或者个站发展而来的,当粉丝不断聚集,群体内部便会形成一整套完整的运作机制,并针对目标任务展开集体行动。
区别于官方后援会,“饭圈”组织的另一种运作机制是粉丝自发组织,以个站为主导的形态。
个站则是粉丝个体或三到五人小团体自由经营的“站子”,“站子”经营者往往具有一技之长,能产出高质量的偶像周边。
04
如自制表情包、视频、动图,整理偶像行程和动态,发布高清图片等。
相比于后援会半官方属性,个站更加自由和私人,微博认证时也不需要提供官方材料,只要满足一定的互动量和粉丝数的要求,就能获得个人橙V认证。
也就是说,个站的运营完全依靠账号的拥有者,并且他们在集体行动中扮演着意见领袖的作用,话语权掌握在账号管理员的手中,因此个站的运作机制呈现出层级化的特点。
这也导致个站具有更加灵活高效的变通机制。虽然这两种运作形态存在着差异,但是他们都是围绕喜欢的偶像来展开各种活动的。
也就是说,二者的手段不同,但目的却一致,都是通过分享偶像相关的信息和资源,表达对偶像的热烈情感。
社交媒体时代开启了魔幻般的追星2.0,这里的“魔幻”不仅指粉丝与偶像权力的重置,还表现为在当前的“饭圈”逻辑中,偶像或爱豆的人气衡量标准越来越体现在虚拟数据上。
“流量为王,数据说话”的竞赛规则渐渐被“饭圈”所认同,粉丝们便开始不分昼夜的在多个平台熟练的签到、转发、投票、打榜、 控评、搬家等等。
而当数据KPI与商业价值和传播能力挂钩时,越来越多的“饭圈”便在核心粉丝的组织下,乐此不疲的用数据彰显自家偶像的人气和实力。于是,为偶像“做数据”就成为了“饭圈”的主要集体行动之一。
在这个过程中,粉丝们还需要遵循“饭圈”内部提供的一套完整且全面的操作指南,例如在负责人的安排下进行养号工作并快速升级账号。
通过核心粉丝的指挥和号召,分散的粉丝聚集成为团结一致、目标明确、高效协作的群体,并在集体行动中暂时消散个体差异,以高度一致的行为向外界展示群体智能,发挥自组织的网群作用。
网址:社交媒体时代下,“饭圈”群体是如何走向狂热的? http://c.mxgxt.com/news/view/109373
相关内容
明星社交媒体影响力几何?如何影响当代社会体育饭圈化的社会学分析
社会热点舆情:体育饭圈化现象深度分析报告
新媒体时代偶像明星粉丝的网络社群文化研究
程潇赖美云群聊揭秘:明星社交狂欢下的隐私边界争议
探究饭圈文化,独特群体文化现象解析
社交媒体时代名人代言的危害
媒介之变|内地娱乐圈:技术时代的追星体验
明星社交媒体之争:传统明星VS流量明星
社交媒体名人效应催生新一代科技创业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