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不追星?不,人人都追星!

发布时间:2024-12-09 08:25

#如何理性追星#今年7月人民智库的一项关于粉丝群体的调查显示,参加过类似歌迷会或者影迷会的团体或组织,以及因偶像专门购买过相关产品的粉丝,都超过了七成。“疯狂”“组织化”“高消费能力”成为了粉丝在大众心中的突出印象,粉丝团这个神秘的组织也一次又一次地出现在各大媒体的视野里。那么,粉丝群体究竟是怎样的一种存在?追星到底是怎样的一种体验?在社会、文化、经济、媒介的影响背后,粉丝群体的扩大真的只是一种自我感动或是一种聚众狂欢吗?今天,让我们来一探究竟。

Part 1 痛并快乐着:一个追星女孩的独白

No.1 追星背后具有情感诉求

10月某一天的深夜,刚刚经历过台风的街道树叶遍地,小L是首尔蚕室竞技场外排起的长队中的一员。演唱会周边次日10点开卖,粉丝们却在前一天晚上8点就排起了队伍。

“不早点排队想买的东西就可能卖切。”小L对笔者说。那天晚上她不敢喝水,因为怕上厕所。在瑟瑟发抖地排了14个小时后,小L终于买到了自己想要的周边,回到民宿休息,准备参战晚上的演唱会。

我问她:“这么辛苦,下次你还要去排队吗?”她毫不犹豫地回答:“当然还要去啊,因为有旁边的姐妹可以跟你交流,大家一起练习歌曲应援,在发了新歌前后一起倒计时、一起打榜,排队的前后还互相分享食物,甚至在旁边的人要撑不住的时候递一颗糖。”

粉丝团,是一个庞大的和你一样爱着明星的群体,是一个充满善意和理解的环境。在那里,你可以畅所欲言,表露心声,把生活中的烦恼和压力都抛在一边,除此之外,还有一群真诚可爱的人儿与你相伴,你永远不会孤单。

No.2圈层化追星催生新型粉丝经济

现实生活中,人与人之间的疏离感越来越强,可人们在社交网络上的联系却愈发紧密。几乎所有追星族都加入了一个或者数个粉丝群体,在“四海之内皆姐妹”的圈层化追星行为面前,越来越多的人选择用“加入饭圈”这种方式,构建起属于自己的一片小天地,和“志同道合”的饭圈好友一起享受着追星的快乐。成为粉丝团成员后,共同拥有的明星周边成为粉丝们身份认同的基础,交流各自的想法则为追星女孩们寻求情感表达找到了出口。

看似疯狂的消费行为背后,其实这是饭圈女孩在冷漠社会现实中为自己寻找的可触摸的情感的方式。粉丝们在互联网圈层社交的带动下,更加愿意分享自己的价值取向并从中得到满足感。甚至,为了打破他们曾经单向的消费者身份,粉丝们更是创造出了一种新型的粉丝经济。

Part 2 你以为的粉丝是这样的

No.1粉丝群体创造经济与文化价值以下是在小范围内就粉丝圈层行为做的一个问卷调查。调查数据显示,粉丝群体每月为自己的偶像消费500元左右是常态,1/3的受访粉丝每月会为自己的偶像支出500元以上,约10%的粉丝群体更是每月会为偶像花费超过1000元及以上。

“您所在群体每月会为偶像花费多少

这个数据与人民智库今年的统计数据也惊人的相似。

来源于人民智库

另外,除了粉丝群体在经济上的贡献,不得不说,在文化创造上,他们也功不可没。粉丝群内部会为偶像创造专属的表情包、同人漫画、同人小说、翻唱歌曲、拍图修图等文本符号,且乐于分享他们的创造。我们的调查显示,95%的粉丝愿意且热衷于分享与扩散这些文本符号,并乐此不疲,甚至成为了一种日常爱好。

谈及对自身身份,所属圈子和喜欢的偶像的理解,粉丝群体中出现的高频词都是积极正向的,或关于价值,或在乎精神,或在于责任,每个人都在追星的过程中形成了一套自己的“追星观”,这种观念,也在一定程度上深刻影响着他们的生活方式、行为原则和思维方式。

您能具体说一说对粉丝经济的理解吗?

No.2粉丝身份成为“保护屏障”

说了这么多,粉丝为什么愿意如此坚定地守护这个身份,这个圈子,这个偶像呢?

编者从吉登斯的“粉都”理论中找到了一些答案。吉登斯认为,以上我们提到的粉丝行为是本体性安全感和信任生发的源泉,帮助粉丝们维持一个可以清除来自自我的风险和焦虑的“保护屏障”,从而“在一个工业化的、依赖技术的、幻影般的世界里,使得一种基于信任的不可或缺的情感能力和自我认同得以形成”。

有人说追星是一种不理智的疯狂迷恋行为,编者表示不认同,现今追星变得有意义,有影响力,有社会经济效应。有组织,有纪律的粉丝圈层行为,正朝着无限接近宗教最初形成的方向发展,部分粉丝团体已经产生了自己的,不同于任何一种现存文化的粉丝团体文化。在这些文化中,独特的语言,交流方式,文本艺术创作,消费原则,内部纪律规则,成员关系阶层,无一不体现着粉丝群体的规范化和社会化。

这种行为还可以被称作是不理智的吗?各种宗教从成立之初到发展至今不也无时无刻不面临这样的质疑吗?但是,谁也不能否定粉丝圈层行为给这个时代和这个时代的人们带来的文化冲击和情感补偿。在这个碎片化的、不完整的现代社会中产生出了碎片化的、不完整的现代自我,生活在这个时代人们很难在急速向前发展的社会和需要情感慰藉的自我之中找到一种长效持久的平衡,而粉丝身份就成为了对这种孤立的、原子化的现代生活的一种心理补偿。

Part 3 其实,粉丝也可以是这样的……

No.1重新理解“粉丝”与“偶像”前面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我不是粉丝,这些粉丝圈层的问题离我太遥远,与我无关。其实粉丝这个概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泛很多。

“粉丝”是英文“fans”的音译,“fans”为“fan”的复数形式。“fan”一词在《牛津高阶英汉双解词典》的解释为“enthusiastic admirer or supporter of sth/sb”,意指对某事或某人的狂热的崇拜者或拥护者。粉丝喜欢的偶像可以但不仅仅是娱乐明星,很多的科学家,文学家,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也是一类人心目中的偶像。

比如,追星行为在不同年龄的人群中有不同的体现,根据人民智库的调查,随着年龄的增长,人们的偶像崇拜逐渐从娱乐明星转向商业或者学术明星。所以,不是“老干部”不追星,而是他们追的星恰好不在聚光灯下而已。

前面说了这么多,你可能会觉得,我不是粉丝,这些粉丝圈层的问题离我太遥远,与我无关。其实粉丝这个概念,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泛很多。

图片来源于人民智库

No.2网络社会带来跨越时空的粉丝

各个领域,各种文化背景下,都存在很多的偶像,有些遗憾的是,他们其中有的人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

但是别忘了,那是一个原子的世界,在比特的世界里,一切都还鲜活。有人一直在研究他们的功绩,有人认真欣赏着他们的生活态度并践行之,有人在网络空间里为他们默默祝福,庆祝他们的每一次特别的日子,他们的故事不断被编写成文艺作品流传,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人,他们在文化历史的传承中是不朽的。

我们不想把这种追星看作一种更高级或者更低级的追星,也不想把这样的粉丝归类为小众粉丝或者精英粉丝这样一种有着明显标签含义的归类方式,而认为,这种粉丝更像是一种跨越时空的粉丝,它是粉丝文化的一种,只是这群粉丝的出现稍晚了一些,空间分布得分散了一些,导致他们的参与度不高,粉丝群体在小范围内不庞大而已。但在这个由比特构成网络社会中,时空的界限将逐渐消弭,未来会出现的粉丝和偶像的形态也将越来越丰富。

图为某追星现场

小众文化并非正在崛起,而是一直都存在,除了流行和主流的,一些有趣的有价值的,符合个人兴趣爱好的事物也会收获很多粉丝。未来,人类更加自由地定义自己身份的同时,也必将重新定义偶像和粉丝。

你觉得粉丝是什么?

是从众?

是跟风?

是一种个人喜好?

是个人价值的认同和归属?

是自我精神的投射和改造?

在评论区和我们互动吧~

网址:你不追星?不,人人都追星! http://c.mxgxt.com/news/view/109401

相关内容

5亿人追星追出千亿市场,中国追星经济是怎么产生的?你追星吗?
果然追星人都一样~ 小胖追星完全演我本人,激动掩饰不了一点
追随明星不仅是追求你的光彩,更在于追求成为更好的自我
李慧珍节目后台成功追星龚俊,你还知道哪些明星成功追星的案例?
测试你今年能够追星成功吗
追星族(崇拜某些明星的一些人或群体)
追星都有哪些疯狂的例子?
追星的意思是什么
追星人数量的数据分析
大学生追星现象分析专题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