粉丝群体如何贡献正向价值?人民日报写了四篇文章

发布时间:2024-12-09 08:26

随着中国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以及社交媒体的普及,数量庞大的粉丝群体逐渐进入公众视野。在此基础上,延伸出了独特的粉丝文化,推动了“粉丝经济”发展。有数据显示,年市场规模高达900亿元。

如何引导广大粉丝群体建构积极、健康、向上的价值观?从今天起,本版推出“粉丝群体如何贡献正向价值”系列评论,和读者共同关注并讨论这一现象。

——编 者

一、粉丝文化,怎么“粉”是个关键

近年来,从网上“打榜”,到形成“粉丝经济”,再到策划自己的文化产品,以年轻人为主体的粉丝群体,早已不再是文化娱乐产业的被动接受者,而成为主动的参与者乃至生产者。如何营造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让更多人了解、接受这个群体,引发人们思考。

人们还记得,改革开放之初,一盘磁带、一幅海报、一部电影就能形成一批“追星族”。如今,从电影到电视剧、从综艺节目到网络直播、从演唱会到见面会,多元多样的文化娱乐形式,以及网络技术的发展,让年轻粉丝拥有了更加开放的选择空间。而“追星”的方式,也从以往自下而上的仰慕,变为更加直接的接触;从以往多局限在私人空间和熟人圈子里的交流,变为粉丝之间以社交媒体为载体的、更加扁平化的互动。从这个意义上说,作为一种文化消费共同体,粉丝群体及其活动已经形成了一种新的媒介景观,丰富着我们时代的文化样态。

对于年轻人来说,“粉”什么、怎么“粉”就成为关键。据媒体报道,2018年微博上的娱乐明星粉丝年度累计总人次达到167亿。面对如此庞大的文化消费群体,迫切需要积极向上的引导。需要看到,不少人对粉丝群体还有着相对负面的印象,将其等同于“缺乏理性”。在线下,也有少数粉丝因对明星的狂热爱好而做出不良行为,如漠视隐私、扰乱秩序等。这提示我们,对社会来说,要提高包容度,接纳和规范粉丝文化的发展,引导年轻人去追积极阳光、富有内涵的“星”;对粉丝群体来说,形成健康的粉丝文化,有赖于每个人用理性的行为、礼貌的举止、文明的语言要求自己。

给粉丝文化以正面引导,需要在深入了解这一群体的基础上,放大其积极的一面。有人指出,相较以往,今天的粉丝群体是一种“参与式”“陪伴式”的追星。对这一热情加以正面引导,有利于鼓舞年轻人通过对标偶像,增添“变成更好的自己”的动力。有调查显示,以90后、00后为主体的粉丝群体,受教育水平更高、自律性更强。一个粉丝有可能是一名勤奋的公司职员,也可能是一个专业的摄影师、一个充满想象力的绘画设计师。近年来,在各类粉丝群体中,粉丝们都表现出文明有序的自制力和良好的秩序感。在社会层面,从关爱听力障碍的儿童到改善贫困山区儿童的学习环境,从为城市的清洁工们送上免费午餐到捐赠爱心图书,粉丝们带来的正能量逐渐呈现和放大,得到了人们的认可。

“让‘爱豆’(粉丝对偶像的称呼)和我们一起变得更美好”。粉丝们的心声,也要求明星用更高的标准要求自己,真正成为年轻人在各方面的“偶像”。比如,有的明星鼓励粉丝多读书、读好书,使阅读成为越来越多年轻人的习惯,也让名人名著被更多年轻人喜爱;有的明星带动粉丝学习中华传统文化,使传统文化被年轻群体熟知和传播;还有的粉丝在明星的带动下,参与到环保、公益等公共事业中去,让人们感受到充满温暖和阳光的粉丝群体力量,等等。期待更多粉丝借由共同喜爱的偶像聚集在一起,营造更多彩的娱乐景观、形成更丰富的文化生态。

二、追星当有规则意识

让世界一同见证祖国的强大!”新中国70华诞,一群群年轻人,以网站、微博、贴吧为阵地,用图片、留言、话题等形式,为祖国欢呼。用时尚话语表达对祖国发展的由衷自豪,向世界介绍真实中国,这些年轻人的真挚热情令人感动。

近年来,伴随着文化娱乐产业的发达和媒介渠道的拓宽,以青少年为主体的粉丝群体、粉丝文化现象受到人们的关注。从攒专辑、建贴吧到打广告、顶数据,粉丝群体不再满足于文化产品的单纯消费,而是深入参与到娱乐活动的策划传播中,成为“生产型消费者”。从观赏者到互动者再到“造星者”的转变,令粉丝群体得以在文化市场一展其才,也使粉丝活动走向线下。

需要指出的是,粉丝群体活动既有蓬勃向上的一面,同时,也存在无序、失序乃至无视社会规范等现象。比如,不久前发生的粉丝“代拍”导致航班延误、公开售卖明星使用过的医疗用品等事件,折射出部分粉丝的非理性行为。而电影“锁场”、网络“控评”、互泼脏水等不良现象,不仅透支着明星的流量,更制约着行业的健康发展、侵害着流行文化的正向价值。个性追星,不可任性而为;社会规范失守,粉丝群体就可能失序。用文明指引追星行为,用理性涵养粉丝心态,才能激荡起粉丝群体正能量。

粉丝不仅要保持“人人独善其身”的自觉,更要实现“人人相善其群”的格局。现实中,人们欣喜地看到,日益成熟的粉丝文化,在很大程度上纠正了粉丝个体的非理性追星行为。“谦逊、礼貌、谨言慎行、自律”等形象正在成为粉丝群体主流。比如,开完演唱会后的场馆,粉丝们把座位上的垃圾清理完后才离开,很难再看到以往演唱会后垃圾遍地的现象。事实证明,粉丝的真情实感,只有合理合法、文明有序的表达,才能赢得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同时,对个别违法失德行为“零容忍”,把规矩立起来,才能把社会规范的红线内化为心中的底线,让文明追星的行为始于自发、终于自觉。

面对数量动辄上百万、千万的粉丝群体,相关部门应善于抓住重点,突出精准引导。对文娱行业及相关企业的行为加强监管,防止粉丝被资本逻辑和商业模式裹挟;密切关注互联网平台的流量数据、社群舆情,以适应粉丝为偶像“打榜”“控评”的冲动;督促明星以身作则,为粉丝树立正面榜样;引导群主、版主等活跃粉丝发挥更积极作用……针对粉丝活动的关键环节、关键群体,有的放矢、精准施治,才能让庞大的粉丝群体稳健运营、秩序井然。

粉丝“抱团”是一个经济现象,也是一个文化现象。让粉丝群体活动在正确的轨道上,需要刚性制度,也需要温和疏导。国庆档电影《我和我的祖国》以好故事的巨大“引力”,吸引粉丝通过现场观影、线上乐器接龙等方式为祖国点赞;一些明星投身留守儿童资助、图书馆援建等公益项目,大批粉丝参与其中……期待更多优秀作品、优质明星搭建起主流文化和粉丝群体的沟通桥梁,为文化市场注入更多创造力和正能量。

三、推动“粉丝经济”行稳致远

“双11”才过不久,“双12”又将到来,很多电商平台和品牌把重点放在吸引粉丝“流量”上。从明星发布预售链接,到推出明星定制礼盒、联名款产品,再到购物赠送签名海报、线下见面机会等,“粉丝经济”比往年更为抢眼,引发人们关注和思考。

以购买明星的专辑、代言的产品,为明星提升流量等为特征的“粉丝经济”,正在成为近年来经济生活中的新亮点。以今年“双11”前的电商营销为例,某化妆品牌请明星代言1小时,销售额就突破4000万元;某日常用品请明星代言预售3万件产品,3分钟即告售罄;某明星代言的一款电动牙刷,3天预售额近2000万元……明星“带货”能力的背后,是粉丝们的强大消费能力。粉丝们从情感出发进行消费,通过商品购买、社群聚集、交流互动等环节,满足了自身的需求。

互联网和社交媒体的升级迭代、文化娱乐产业的蓬勃发展,成为“粉丝经济”兴起的深厚土壤。对商家来说,粉丝们带来的“流量”,往往与“销量”直接挂钩。在利益的驱使下,行业内滋生了“流量至上”甚至“流量造假”等现象,亟待规范和引导。而粉丝群体中存在的“刷单”“刷票房”“刷好评”等不良行为,也为自身带来负面评价。理性对待粉丝热情、引导粉丝合理消费,同时将明星效应转化为提升商业品牌知名度和美誉度的契机,才能更好体现“粉丝经济”背后的流量价值。

作为文化娱乐产业和数字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粉丝经济”同样要遵守市场经济对于诚信、法治的要求。有数据显示,36%的粉丝表示愿意为偶像每个月花100—500元,相关领域市场规模高达900亿元。面对这一庞大的市场规模,如果任由“流量至上”等非理性因素野蛮生长,不仅将破坏这一正在成长中的新生事物,也将侵蚀社会诚信体系。正因如此,近期国家相关部门要求电商第三方平台须切实履行监管职责,并将对涉嫌违反广告法、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等违法行为进行查处。依法依规、诚实守信形成健康的商业模式,将更好推动“粉丝经济”行稳致远。

“粉丝经济”的出现,也是一道治理课题。随着相关产业规模的不断扩大,“粉丝经济”涉及的领域和内容愈发多元,新对象、新领域、新场景不断涌现。比如,如何杜绝恶意注册账号“刷单”,怎样避免未成年人非理性消费,如何认定在线“打赏”的法律效力,等等。回答这些新考题,需要相关各方携手努力。管理部门要加强事前监管的能力和水平,提高全过程监管意识;优质流量明星应当更加自律、更有担当、更具表率;平台方面要进一步增强责任感,杜绝管理漏洞,等等。各方协力完善相关法规制度,善用大数据、人工智能、云计算、区块链等技术手段,才能为“粉丝经济”营造良好的外部环境。

当前,随着粉丝素养不断提升,技术支撑日渐完善,“粉丝经济”正在步入发展快轨,有望保持高速增长的活力。呵护好、规范好这一新生事物,让“粉丝经济”带动消费升级、行业变革和市场发育,就能更好满足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期待,为经济发展注入充足动力。

四、理性看待“明星人设”

点开网络短视频平台,会发现不少明星网红账号有着鲜明的个人特色。他们大多主打妆容颜值、唱歌跳舞、搞笑幽默等特点,每推出一个短视频作品,都严格符合账号调性,也就是常说的“符合人设”。而特定的“人设”也吸引着特定的粉丝群体,成为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粉丝文化现象。

所谓“人设”,即人物设定,简单来讲就是在内容平台提前设定并演绎出一个相对完整的人物,如高颜值形象、“学霸”、“女神”等等,他们相信精准人设能够精准吸粉,围绕“人设”策划推出短视频、图片等各类作品。若想在相关平台获得受众,必须提前选择好“赛道”,并在“人设”限定下持续推出精准匹配调性的作品,这既由平台算法决定,也是基于粉丝喜好的设计。

在一些互联网内容平台,利用“人设”打造明星网红、吸引粉丝并进行流量变现,已形成一整套成熟的商业模式。在“双11”等重要消费节点,有着讨喜“人设”的明星网红,动辄“带货”上千万元,这既证明了粉丝经济的巨大潜力,也说明“人设”作为一种商业模式的成功。甚至有人说,要想在短视频、社交网站走红,就必须预先设计好“人设”。

然而,健康的粉丝经济应当兼顾经济利益和社会效益,正确的商业逻辑也需要与正确的价值导向相结合。“人设”终究是人为设定,如果名实不副、德不配位,形象则可能“逆转”。近年来明星网红“人设崩塌”的情况并不鲜见,例如某“人设”为“学霸”的男明星学历造假事件、某标榜自己才华多样的明星露馅事件、“网红带货”中重数量轻质量问题等。调查中显示,超过半数粉丝表示追星是为了视其为榜样,向其学习,如果明星网红的“人设”有其名而无其实,则不仅会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更会对粉丝群体形成负面的价值导向。

再精心打造的“人设”,也不过是一种刻意呈现出来的形象,并不一定是真的,本质上是一种营销行为。然而,真正的自我最终是体现在日常的言行举止中,体现在工作与生活的方方面面。如果把人生也当成了一场带着“服化道”的“表演”,演得再好,也总有出戏的时候。粉丝对于明星“人设”的真正期待是,返璞归真、找到自我,不断打磨技艺、沉淀修养,走出一条更为纯粹的演艺道路,将德艺双馨作为自己的职业目标和人生价值。

引导粉丝文化释放更多正能量,网络平台同样责无旁贷。网络平台带有天然的传播属性,这使得移动互联网时代的粉丝经济呈现出传统经济不具备的特点,即更具有社会属性、舆论属性,从一开始就在商业逻辑、经济运转中附带了价值引导的功能。正因此,无论是“人设”还是其他商业模式,都应该在经济效益之外追求社会效益最大化,让粉丝群体成为社会规范的守护者、舆论正能量的弘扬者,让粉丝文化驶入正确的价值航道。

(来源:人民日报评论微信公号)

网址:粉丝群体如何贡献正向价值?人民日报写了四篇文章 http://c.mxgxt.com/news/view/109423

相关内容

人民日报:营造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
人民日报人民时评:营造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
人民日报谈粉丝文化:对这一热情正面引导,有利于鼓舞年轻人
人民时评:营造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
【#人民日报谈粉丝文...
人民日报谈粉丝文化:“粉”什么、怎么“粉”是关键
人民日报谈粉丝文化:商业潜能巨大,应发挥正向作用
互动仪式链理论下微博粉丝群体的价值观培养研究(54页)
新媒体时代偶像明星粉丝的网络社群文化研究
营造健康向上的粉丝文化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