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饭圈”文化的引导与规约
作者:赵天淼(天津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博士研究生,天津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师范大学基地研究员)
“饭圈”中的“饭”是对英文“fan”(迷,狂热者,崇拜者)的音译,所谓“饭圈”就是围绕歌星、影星、球星而自发聚集形成的粉丝团体,其聚集地分布在各app内的粉丝后援会、微博超话、豆瓣小组等。从前追某个明星或乐队,粉丝主要通过购买专辑、收看明星出演的电影及电视剧、线下参加演唱会等形式进行。近年来,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市场兼容度的扩大,“粉丝经济”得到发展,催生出为偶像买周边(衍生产品)、租广告位做宣传、投票应援以及做慈善公益活动等多种方式,由此形成了“饭圈”文化。
“饭圈”文化何以能够形成?如何客观辩证看待“饭圈”文化?怎样发挥“饭圈”文化的优势效能?明确这些问题对于新时代守好意识形态建设阵地具有重要意义。
“饭圈”文化的形成缘由
“饭圈”文化兴起,其背后的推动力量是多元的。一是资本操控者的人为造势。“饭圈”多是明星所属经纪公司为套牢粉丝而组织起来的,经纪公司通过私下联系一些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大粉”来了解和操纵整个粉丝群体的言论走向,使之形成一种令粉丝有归属感的组织,也就是“饭圈”。因此,与其说“饭圈”是粉丝自发形成的团体,不如说是明星背后的资本掌控者为提高明星的商业价值而锁定的对象。资本掌控者通过对明星进行偶像化的包装,如过度放大明星身上的某一优势、为偶像树立“人设”等途径引起粉丝群体的共鸣,再通过明星代言商品、明星产出作品等方式诱导粉丝群体大量消费,美其名曰支持明星事业,实质上是明星背后资本操控者对其投资的回收。
正如马克思所形容的劳动产品到商品之间的“惊险一跃”——明星有其“饭圈”,才能够成为“商品”,拥有价值。反之,如果明星所代言的商品、所产出的作品无人买账,那么也会为资本操控者所抛弃。
二是文化产业的自然衍生。在我国,文化产业被界定为从事文化产品生产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行业。文化产业的“经营性”无疑会使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商品化”。近年来,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态势日渐蓬勃,其中影视剧、综艺节目异军突起。随之而来,作为影视剧、综艺节目的实际参与者——明星,也更大程度地曝光在大众的视野中,同时观看某一影视剧、某一综艺节目的观众也不知不觉地形成一个暂时的“观众群”,而对其中不同明星、嘉宾的关注则又使“观众群”分裂形成不同的“饭圈”。这些“饭圈”会从关注明星的这一作品、节目发散到重新关注其早期作品,并为其即将产出的作品宣传,甚至还会升级到关注明星的饮食起居、婚恋状况,观众群体性不断增强。
三是信息传播方式的日新月异。对明星的追捧和狂热古已有之,但是“饭圈”文化却是近几年才逐渐成长起来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在于网络信息的发展为“饭圈”文化提供了交流平台和组织、传播途径。一方面,网络的普及打破了不同地域粉丝之间的空间屏障。视频播放软件中的“弹幕区”及各类社交平台将信息集中输送给平台使用者,粉丝在讨论发言中更容易寻求到共鸣,从而结成组织,形成“饭圈”。另一方面,这些平台的自由开放性也为隐藏在屏幕背后的粉丝提供了信息传播渠道。粉丝能够利用这些平台分享明星的音乐、影视作品,宣传明星代言的商品,提高商品购买量,增加明星商业价值,让偶像“出圈”,也吸引更多人加入“饭圈”。
“饭圈”文化的多重影响
“饭圈”文化的风靡所带来的影响是多重的。首先,对于“饭圈”主体——粉丝来说,“饭圈文化”极大地影响着粉丝群体的辨识能力和心理状况。在“饭圈”,明星的一切都是带有美化滤镜的,明星的优点会被无限放大,其缺点会被“洗白”,从而形成一个完美偶像的人设。在对人设的追逐中,粉丝对社会及人的认知能力都会变得简单弱化。
当然,不可否认的是,在这种完美人设的影响下,“饭圈”也有一些积极正面的行为。例如,会跟随偶像参加公益活动、支援灾区等。但有时,为鼓吹自己偶像的形象、能力等,“饭圈”常常以贬低其他明星的方式来突出自家偶像的优势。这种行为极易演变为粉丝集体宣泄情绪,从而引发骂战,甚至出现屠广场、人肉信息等情况,严重扰乱网络秩序。不仅如此,当今“饭圈”所涵盖的人群逐渐趋于低龄化,这对青少年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与塑造也有着巨大的影响。
其次,对于“饭圈”追捧的对象——明星来说,“饭圈”对明星的过度追捧极易造成明星的自我迷失,活在粉丝群体中的明星一切行为都被合理化,听不到任何关于自己的负面声音,这就很容易致使其失去对自己清醒的认知,对法律、道德、规则失去敬畏感,甚至走上违法犯罪道路。此外,“饭圈”对明星的追捧加剧了明星的商品化,明星被当作商品进行营销,依靠广告、真人秀、大批量发通稿甚至签订恋爱合约等方式来增加自身曝光度,为“饭圈”制造话题和物料,却忽视自身业务能力的提升。此时,明星的本质已被异化。
最后,对于“饭圈”环境——社会风气来说,越来越普遍化的追星、应援在社会上形成了泛娱乐化的氛围,“饭圈”群体试图通过为明星消费,而把情感寄托在明星身上,以放松紧张的神经,从而获得快感。长此以往,“饭圈”会在一定程度上减弱部分人对社会的关心,弱化社会责任感和社会价值感,使消费主义、享乐主义蔚然成风。此外,“饭圈”对明星的狂热追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饭圈”人的正常生活,甚至影响了社会秩序。粉丝为近距离接触偶像会通过各种方式掌握其行程,在机场、火车站等场所“蹲点”、围追堵截,这不仅给明星带来了相当大的困扰,更是对公共安全边界的挤压,给公共秩序带来了负面影响。
“饭圈”文化的前景出路
“饭圈”文化所带来的网络乱象和社会乱象需要引起各方重视,既要治其“标”又要规其“本”。首先,要正视市场经济中资本这一主角的弊端,通过经济管制、制度规约来破除“饭圈”文化背后的以“流量”为核心的经济逻辑。首先需要明确的是,我们要的内需拉动经济增长应该是人民切实的生产生活需要所带来的消费对经济增长的促进,而非这种由资本掌控者诱导的盲目消费、从众消费所带来的经济增长。资本掌控者的极端逐利导致以“饭圈”文化为代表的流量经济的形成。“饭圈”乱象的治理还要以此为破除点,通过对资本掌控者的限制和约束形成相应的市场规则,并制定制度加以保障。以确保资本作用的发挥在社会主义制度下进行,兼顾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
其二,要继续加强“饭圈”乱象专项整治行动,发挥学校、家庭与社会的教育引导合力。由中央网信办开展的“清朗·‘饭圈’乱象整治”专项行动,一段时间以来已取得阶段性成果,处置了一批违规账号、不良话题和涉嫌集资引流的小程序。但需要注意的是,“饭圈”文化形式多样,专项整治行动应持续性展开、常态化展开。且对于“饭圈”中的粉丝群体的引导还要依靠学校教育、家庭影响、社会宣传的协同发力,对其畸形价值观进行矫正,帮助其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针对“饭圈”的一些积极正面行为要鼓励支持,为其提供合理合法的渠道。
其三,各社交平台要增强自我管理意识,及时发现并依法依规治理“饭圈”文化。各社交平台要在保护用户隐私、个人信息的基础上实行实名制注册,让每一名用户自觉约束自己的言行,为自己的言论负责,打破“匿名”这一别有用心之人的保护屏障。各社交平台还可以通过利用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明星来引导“饭圈”群体,使“饭圈”文化大面积、大程度地为传播正能量服务。此外,与各社交平台对接的相关部门要建立健全相关的治理制度和奖惩机制,对为营造清朗网络环境、宣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出突出贡献的平台进行相应的奖励,形成榜样效应;对放任“饭圈”乱象,甚至助推“饭圈”文化的平台予以严厉惩罚,以儆效尤。
[责编:李澍 ]
网址:“饭圈”文化的引导与规约 http://c.mxgxt.com/news/view/109453
相关内容
“饭圈” 文化:疯狂与理性的边界饭圈文化的故事,,
饭圈是什么?粉丝文化的定义与特征
【观察】饭圈文化与偶像工业
粉丝文化亟须深入研究与正确引导
粉丝文化与饭圈文化的关系是什么
探究饭圈文化,独特群体文化现象解析
泛谈中国“饭圈文化”(上)
饭圈文化:一种独特的粉丝文化现象
吕鹏、张原:青少年“饭圈文化”的社会学视角解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