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寒冬,从业者如何“破冰”突围?
一、影视行业 “寒冬” 现状
近年来,影视拍摄领域呈现出一片 “寒冬” 景象,价格持续走低,行业内卷日益严重。一方面,随着影视制作技术的普及与发展,拍摄设备愈发精良且成本降低,后期制作软件功能强大且易于操作,使得入行门槛大幅下降,大量从业者涌入市场。众多小型制作团队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为争夺有限项目,不惜以低价竞争,导致拍摄价格不断下探。
另一方面,市场逐渐趋于饱和,观众审美日益提高,爆款作品愈发难产。投资方为降低风险,对拍摄预算层层压缩,制作成本被砍到极致。以网络短剧为例,为追求短平快的收益,一些投资方要求剧组在极短时间内完成拍摄,拍摄周期从传统影视剧的数月压缩至数周甚至数天,演员片酬、场地租赁、道具置备等费用都被大打折扣,整体制作经费相较以往大幅缩水。
在这样的大环境下,许多资深从业者都深感压力,小型团队更是举步维艰,影视拍摄行业亟需探索新的出路以应对困境。
二、影视从业者困境剖析
在这股 “寒冬” 浪潮下,影视从业者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各环节人员都深受其扰。
演员群体首当其冲,曾经风光无限的他们,如今日子并不好过。一方面,一线演员片酬虽高,但随着限薪令等政策落地以及市场遇冷,其片酬大幅缩水。为维持热度与地位,他们还得自掏腰包聘请专业团队做形象维护、宣传推广,收支天平逐渐失衡。以某知名一线演员为例,以往一部戏片酬可达数千万元,如今同等咖位的作品,片酬已锐减至千万元以内,可商业活动、社交应酬等开支却有增无减。另一方面,腰部演员处境更为艰难,上有一线演员的资源挤压,下有新人的奋力追赶,他们陷入角色瓶颈,戏份少、片酬低,常常数月无戏可拍。横店影视城作为影视行业的 “风向标”,如今聚集着超 13 万怀揣梦想的群演,可每天能抢到戏份的不过寥寥数千人,人均日薪百元左右,扣除化妆、服装等费用后所剩无几,生存都成问题,更别提追求演艺梦想。
编剧们同样满腹辛酸,创作环境日益恶劣。市场被流量主导,资本热衷于翻拍、改编网文等 “短平快” 项目,原创剧本空间被严重挤压。多数编剧耗费心血创作的作品,不是被制片方束之高阁,就是惨遭肆意篡改,署名权与著作权得不到应有的尊重。有编剧熬夜数月打磨出的乡村振兴题材剧本,满怀期待地递交给制片方,却因缺乏 “流量密码” 被一口回绝,无奈只能将剧本尘封。而且编剧收入极不稳定,除少数头部编剧外,大部分编剧稿酬微薄,尾款拖欠更是家常便饭,生活常陷入窘迫。
摄影师们扛着沉重的设备,却在职业道路上步履蹒跚。拍摄项目减少,同行竞争白热化,为接活只能不断压低报价,原本高昂的器材租赁、差旅费等成本却居高不下,利润所剩无几。在拍摄一些小成本网大电影时,摄影师不仅要一人身兼多职,负责掌镜、调光、剪辑预告片等多项任务,拍摄周期还被极度压缩,从筹备到杀青常常只有短短十几天,高强度工作换来的却是微薄收入。
后期制作人员也被困在困境之中。一方面,制作方为削减成本,不断压缩后期制作周期与预算,特效、剪辑等精细活儿变得粗制滥造。另一方面,新技术层出不穷,若不持续学习更新技能,随时有被淘汰的风险。一位资深特效师抱怨,以往一部中等规模电影的特效制作周期有半年之久,如今投资方为赶档期,要求三个月内必须完工,只能牺牲特效质量,导致作品视觉效果大打折扣,观众差评如潮,自己的口碑也受到牵连。
三、破局之道:多维度提升竞争力
(一)专业技能精进
在影视行业困境下,专业技能精进成为从业者突出重围的关键。演员作为影视作品的灵魂呈现者,需全方位打磨演技。一方面,通过持续参与专业表演课程、大师班等深入研习不同表演流派技巧,从斯坦尼斯拉夫斯基体系中汲取塑造角色内心深度的养分,借鉴布莱希特体系拓展表演的间离效果,丰富表演层次;日常注重观察生活百态,积累各类人物的细微动作、神态与语言习惯,如市井小贩的讨价还价神态、职场精英的肢体语言节奏,将生活素材融入角色塑造,使表演更具真实感与感染力。
编剧如同影视大厦的基石构建者,应扎根生活,挖掘新颖题材,像《山海情》编剧深入贫困地区,从扶贫实践中提炼故事内核;掌握多种编剧结构技巧,灵活运用线性叙事展现故事发展的流畅性,非线性叙事制造悬念与惊喜,如《记忆碎片》独特叙事带来烧脑观影体验;锤炼台词功底,使对白既符合人物身份性格,又饱含艺术张力,推动情节、升华主题。
摄影师则是光影的画师,需精通各类摄影器材特性,根据不同场景需求,精准调配镜头、光圈、快门参数,在拍自然风光时,用大广角镜头捕捉辽阔壮美,特写镜头展现微观细腻;钻研光影美学,巧妙运用自然光与人工光,晨曦、黄昏的暖光营造温馨氛围,蓝光暗示冷峻紧张;学习前沿摄影技术,如无人机航拍拓展视角,水下摄影开启神秘视域,为作品增添视觉冲击力。
后期制作人员作为影视作品的 “美容师”,特效师应紧跟行业潮流,钻研 AI、VR 特效技术,模拟宏大宇宙场景、逼真灾难现场;剪辑师把握节奏韵律,依据剧情氛围,精准剪辑镜头长度、切换时机,悬疑处快切增强紧张感,抒情时慢放烘托情绪;调色师深谙色彩心理学,为不同类型影片调配专属色调,科幻片冷色调凸显未来感,文艺片暖色调传递温情。
(二)拓展多元技能
为拓宽职业道路,从业者跨领域学习、掌握多元技能势在必行。演员在专注表演同时,可涉猎编剧、导演领域,学习剧本创作逻辑,了解镜头语言,如徐峥从演员转型导演,凭借对表演与拍摄的双重理解,打造 “囧” 系列佳作;参与综艺、舞台剧演出,积累多样舞台经验,锻炼即兴表演、互动能力,提升人气与应变力;学习新媒体运营,通过社交平台分享创作心得、幕后花絮,与粉丝深度互动,塑造个人品牌,拓宽影响力边界。
编剧不妨涉足影视策划、制片管理,从前期选题策划到拍摄制作统筹,全方位把控项目流程,确保剧本创意落地;学习市场营销知识,分析市场趋势、观众喜好,为作品定位精准受众群体,设计吸睛宣传卖点,如结合热点话题、流量明星亮点,提升作品商业潜力。
摄影师跨界视频制作、广告摄影,掌握短视频快节奏剪辑、创意特效运用,适应新媒体传播需求;学习商业摄影布光、构图技巧,为产品拍摄、品牌宣传注入艺术美感,拓展业务范畴;掌握摄影器材维修、保养技能,降低拍摄成本,提升工作效率。
后期人员进修编程、软件开发,自主研发特效插件、剪辑辅助工具,提升工作效能;涉足动画制作、游戏美术,融合影视后期与动画、游戏技术,打造跨媒介视觉盛宴,如影视级动画短片、沉浸式游戏剧情画面;学习项目管理知识,带领团队高效协作,应对复杂后期项目。
四、把握新兴趋势,挖掘新机遇
(一)短视频与新媒体领域
随着互联网的迅猛发展,短视频与新媒体领域成为影视从业者不可忽视的新赛道。短视频平台如抖音、快手等,用户基数庞大且活跃度极高,每日视频播放量数以亿计,为影视内容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传播广度。从业者投身短视频创作,具有天然优势。演员可凭借扎实演技,在几分钟甚至几十秒内展现精湛片段,吸引粉丝关注,如一些演员分享的经典影视片段翻拍,点赞量常超百万;编剧能够将创意浓缩,以快节奏剧情抓住观众眼球,开启系列短剧创作,像爱奇艺的 “竖屏控剧场” 推出多部爆款短剧;摄影师利用专业技能,为短视频打造电影质感画面,从光影调配到镜头运动,提升视觉吸引力;后期人员通过特效、剪辑加持,让短视频在短时间内冲击力拉满。
但这也需从业者具备全新技能与思维。一方面,要精通短视频平台算法规则,了解流量推荐逻辑,依据数据反馈优化内容,如分析视频完播率、点赞评论比,调整后续选题与呈现方式;另一方面,培养快速迭代创作能力,紧跟热点,在短周期内产出作品,像结合网络热梗、社会热点迅速构思拍摄,以 “蹭热度” 实现流量增长;还要掌握新媒体营销技巧,与粉丝互动,策划话题活动,提升账号热度与粘性,为长期发展筑牢根基。
(二)互动影视与 VR 内容创作
互动影视与 VR 内容创作作为新兴影视形式,正逐渐崭露头角,蕴含巨大潜力。互动影视打破传统影视单向叙事模式,让观众成为剧情主宰,如国产游戏《完蛋!我被美女包围了》影视化改编后,凭借多剧情分支与观众选择互动,引发热议,票房飙升。VR 影视则给予观众沉浸式体验,使其置身虚拟场景,像《寻梦滕王阁》VR 剧,让观众仿若穿越千年,亲临滕王阁盛景。
影视从业者提前布局这些领域,有望抢占先机。编剧需设计复杂多线剧情,为观众提供丰富选择,同时确保故事逻辑连贯,创作时构建思维导图,梳理不同剧情走向;导演掌握互动节奏与引导技巧,通过镜头语言、音效暗示,帮助观众融入剧情决策;演员适应不同剧情分支下角色塑造,展现多元性格侧面;摄影师运用 VR 拍摄技术,全景捕捉、360 度运镜,为观众带来身临其境视觉感受;后期人员学习 VR 特效制作,模拟真实环境、交互特效,增强沉浸感。从业者可通过参加专业培训、行业论坛,与科技公司合作等方式,学习前沿技术,融入创作实践,为影视生涯开辟新航道。
五、抱团取暖,构建行业新生态
(一)加强同行合作
在影视行业的艰难时刻,同行从业者们应摒弃过往的竞争隔阂,携手建立紧密合作关系。演员之间可突破经纪公司与资源壁垒,自发组织表演工作坊,像好莱坞演员常聚在一起研读剧本、切磋演技,相互交流角色塑造心得,彼此推荐合适项目;中小成本电影拍摄时,主演们可协商降薪,共担风险,以保障影片顺利启动。编剧们搭建线上线下创作社群,分享创意灵感,集体打磨剧本,对有潜力的原创故事,多人分工协作,完善故事架构、丰满人物形象,再共同向制片方推荐;联合署名保障各方权益,提升剧本议价能力。摄影师们成立互助联盟,共享器材资源,在不同项目档期冲突时,灵活调配设备,降低租赁成本;交流拍摄经验,针对特殊场景拍摄难题,共同研讨解决方案,提升拍摄效率与质量。后期制作团队整合资源,构建特效素材库、剪辑模板库,成员按需取用,避免重复制作,节省时间精力;联合承接大型项目,依据各团队专长分工,如 A 团队精于三维建模、B 团队擅长动画渲染,协同打造震撼视觉效果。
(二)促进产业上下游联动
影视从业者需打通产业链上下游,构建紧密联动生态。制作公司与网文平台深度合作,挖掘热门 IP,从源头把控故事质量,邀请原著作者参与编剧团队,确保改编忠于原著精髓又贴合影视特性;制作方与发行方建立战略同盟,前期共同调研市场,依据受众喜好、平台调性精准定位项目,拍摄中发行方提前介入,为宣发预热,如提前筹备预告片、海报制作,规划线上线下推广渠道;制作团队与影院保持密切沟通,收集观众观影反馈,为影片后续调整提供依据,影院也可根据影片特色,定制特色影厅放映,如科幻片匹配 4D 动感厅,增强观影沉浸感。演员、编剧、导演等创作者深入了解观众需求,借助大数据分析观众年龄、地域、喜好等画像,创作时精准融入流行元素、社会热点,作品完成后利用社交媒体、线下活动等积极宣传,与观众互动,提升作品热度与口碑,实现从创作到市场的无缝衔接,共促影视行业回暖复苏。
六、心态调整与持续学习
在影视行业的艰难爬坡期,从业者的心态调整与持续学习至关重要。一方面,需保持积极乐观心态,视困境为成长阶梯。演员面对角色竞争失败,不应气馁,将其化作磨砺演技、沉淀内心的契机;编剧作品被否,当作洞察市场、优化创意的起点;摄影师、后期人员项目遇阻,转为钻研新技术、提升效率的动力。用正面心态驱散焦虑阴霾,坚信行业复苏曙光。
另一方面,树立终身学习理念,紧跟行业动态。影视领域知识技术日新月异,从业者需主动学习新知识,参加行业研讨会,如每年的北京国际电影节电影论坛、上海电视节白玉兰论坛,聆听前沿观点、捕捉潮流风向;利用线上资源,学习慕课平台的影视专业课程,拓宽知识边界;在实践中总结经验,每次拍摄、制作后复盘反思,持续提升专业素养,为长远发展筑牢根基,静候影视行业春日再临。
网址:影视寒冬,从业者如何“破冰”突围? http://c.mxgxt.com/news/view/1097686
相关内容
影视行业寒冬持续 青年演员何去何从影视行业寒冬还在延续,青年演员该何去何从?
影视行业寒冬持续 青年演员何去何从——中国青年网
影视圈创业调查:这是资本寒冬不是创业寒冬
寻求更多合作模式是影视行业寒冬突破口
“影视镜头里的记者”如何突围?
娱乐圈片酬冰火两重天,影视寒冬下的演员转型与短剧新机遇
影视行业寒冬:演员收入缩水9成 明星企业困境重重
影视寒冬,艺人生存现状
影视业的寒冬有多可怕?演员换工作或靠卖房过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