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物创造不能只贴“人设”标签

发布时间:2025-05-10 19:58

  【面面观·“人设”与新媒介文艺创作】

  作者:高寒凝(中国社科院文学研究所助理研究员)

  编者按

  新媒介时代,文艺生产和传播正发生全方位变革,涌现出诸多与传统创作迥然不同的手法和方式,比如“人设”“游戏”等,这些也构成了当下网络文艺发展的重要表征。本期专题聚焦文艺创作中的“人设”,两篇文章对“人设”展开争鸣式讨论,深入分析这一手法对文艺创作带来的冲击和改变。

人物创造不能只贴“人设”标签

    在当下一些规模较大的作品中,往往会基于一些“人设”展开制作。利用好“人设”手法,人物呈现也会更加鲜明。图为动画《白蛇·浮生》剧照。

  “人设”具有不依赖于文艺作品、自给自足、独立存在的特质

  “人设”是近年来中文互联网中十分常见的流行词,在各大社交媒体、视频网站的评论区,总能见到“立人设”“人设崩塌”之类的留言,这里的“人设”一词,几乎可以等于“公众形象”。而在网络文学的创作、研究领域,“人设”却被视作一种塑造人物的方法技巧,是网络文学得以与传统文学区分开来的重要表征之一。“人设”的真正含义究竟是什么?要想厘清这个问题,必须从它的语源开始说起。

  在日本的ACG(统称为二次元)文化产业中,存在着一个特殊的工业流程和与之配套的工作岗位:角色设计(character design)。它主要为动画、漫画、游戏等作品中登场的虚拟角色绘制视觉形象(体型、发型、服装配饰、标志性动作等)、撰写性格特征及身份背景信息等基础设定,并形成一套完整的方案。这类经由系统化的设计流程所生产出的角色,将获得像虚拟偶像那样发行角色印象曲、写真集,举办演唱会、粉丝见面会的机会;它们的形象则被印制在钥匙扣、徽章、文件夹等商品上溢价售卖,由此衍生出当下颇受年轻消费者追捧的“谷子经济”。

  为了适应日本ACG产业这套特殊的运作模式,作为概念核心的虚拟角色,必须成为超脱于作品文本和故事背景之外,可以被独立消费、运营的商品单位。这意味着,他们的血肉不仅仅从作家编剧笔下的故事中生长出来,也诞生于某种特殊的生产机制:即选取若干个具有特定含义和对应视觉元素的标签(日本学者东浩纪将其称为“萌要素”),例如“双马尾”“水手服”“傲娇”(一种性格特征)等,通过拼贴组合的方式构造出一个人物,或者说“人设”(人物设定的简称)。而由于这类标签通常是某个亚文化社群内部广为人知的公共知识,其拼贴组合的过程,也就相当于对一个公共数据库进行反复引用,“人设”便因此拥有了不依赖于任何文艺作品、自给自足、独立存在的特质。

  近十年来,这种用标签拼贴的方法塑造人物的技巧,逐渐在中国的大众流行文化领域获得了远比ACG作品本身更为广泛的传播与应用。尤其是娱乐行业和自媒体行业“立人设”的操作,就是通过反复强调某位明星、网红身上的若干特质,例如“学霸”“斜杠青年”等,打造出一个有记忆点的“人设”,以期在竞争激烈的业界脱颖而出。例如小红书、抖音等平台,就涌现出一批帮助用户打造“人设定位”的课程和模板,其主要内容包括围绕特定的热门标签进行内容设计与形象管理等。无独有偶,越来越多的网络文学作家们,也开始自觉或不自觉地学习这种人物塑造的方法论,陆续提炼出“大女主”“逆袭”“总裁”等一系列迎合网络文学读者喜好的标签。甚至还出现了一种帮助网文作者快速构造人设的应用程序,这类程序能够结合作品题材和当下最受欢迎的标签,一键生成人物的姓名、性格、外貌、身份背景等信息,并根据不同的世界观设定创建该角色的专属模板。

人物创造不能只贴“人设”标签

  在当下一些规模较大的作品中,往往会基于一些“人设”展开制作。利用好“人设”手法,人物呈现也会更加鲜明。图为游戏《黑神话:悟空》中的人物模型。资料图片

  不打上清晰明确的标签以确保其可检索,用户就无法被算法所捕获

  单从文学批评的立场出发,“人设”作为人物塑造技法的一个分支,显然是粗陋、扁平且毫无艺术性可言的,不过是脱离真实社会背景、凭空臆想出的一个个文化工业流水线上的人偶罢了。这样的论断或许并没有错,但终究滑入了一个并不适配当下文艺生产实际的理论坐标。事实上,“人设”的大行其道,从来都不是单纯的文学、文化现象,而是依托当前的媒介环境与技术逻辑应运而生的结构性症候。

  让我们睁开双眼,直视一个如空气般无所不在却又很难被体察的困境:媒介信息过载。当无数条喷涌而出又迅速迭代的新闻、短视频、直播切片、八卦流言像是浓度过高的氧气将我们浸没,那唯一一张覆在口鼻之上,令我们暂时免于窒息、苟延残喘的滤纸,正是检索技术。从纸媒时代的人工目录索引,到1990年代开始普及的网络搜索引擎(代表性的网站有百度、必应等),再到2010年代以来飞速发展的推荐算法(代表性的网站有今日头条、抖音等),这一系列检索技术的核心逻辑,正是利用检索词(如标签、关键词、用户画像等),从各种数据库、网页中快速定位所需的信息,以达成需求和信息之间的匹配与排序。检索技术之于信息过载,正如良药之于顽疾。正因如此,几乎所有掌握前沿检索技术的互联网公司,都曾作为业界标杆在经济、文化等领域产生过广泛而深远的影响。

  回顾“人设”的生产机制与接受路径,自不难看出它与检索技术之间的若合符契:提取读者、观众的兴趣点(体现为标签、用户画像),从海量文艺作品、明星网红中间搜寻相应的标签,以达成兴趣和消费行为的匹配与排序。显然,“人设”从来都不是针对“圆形人物”的拙劣模仿,它无意于推进叙事、探索人性,只一味地将作为“可检索信息”的标签组合封装打包,等待着被拆解、被识别、被接纳。无论是对受众兴趣的提炼压缩,还是同匹配机制的人机合一,当标签成为互联网媒介信息组织的基本单位,“人设”也因其完美契合检索技术的逻辑架构,而得以分开信息的海洋引导众生去向彼岸,尝试解决我们这个时代人人困于其中却又毫无觉察的文化消费难题。正因如此,“人设”以及负责打造“人设”的文化工业生产管线,才能如此迅速地落地生根、广播四方。

  然而物极必反,当“人设”成为唯一的最优解,它充满霸权的一面也随即暴露出来。首当其冲的自然是与人物塑造、角色描写相关的所有文化生产环节,例如网络文学。正如检索技术的匹配机制存在顺位次序,构成“人设”的标签同样越是清晰纯粹,就越是与检索系统相契合,越能优先被读者、观众所识别。久而久之,那些从文学网站的信息洪流中浮出水面的角色,就变得越来越性格鲜明、动机单一、缺乏变化。与此同时,我们的感知系统和审美趣味也逐渐被检索技术所驯化,一旦出现难以被标签所框限的、复杂多面且极具阐释空间的人物,读者们便容易陷入失语或被激怒的境况,进而对角色展开口诛笔伐甚至举报作者。安娜·卡列尼娜背叛婚姻、贾宝玉是“渣男”等毫无意义的批评言论,正是以这种标签化的思维理解文学名著的产物。由此带来的负面影响,已经成为一道隐形的枷锁,极大地限制了网络文学创作者的探索欲。

  将视线转向社交网站,我们还会面临一个更加无解的悖论:立“人设”行为的普遍化。曾经,立“人设”还是明星网红们的专利,而现如今,社交网站用户的自我标签化却早已成为常态。个中缘由,当然要归咎于这些网站普遍采用的推荐算法。这类算法会根据用户的兴趣爱好和使用习惯将其识别为若干标签(即用户画像),例如健身、高消费群体、上班族等。再根据这些标签、同时参考热度排序等信息,对用户账号和推送内容进行匹配。这意味着,如果不立“人设”,不给自己打上清晰明确的标签以确保其“可检索性”,用户就无法被社交网站的推荐算法所捕获,进而在这类主打线上社交、追逐热度流量的平台上,丧失最基本的可见性。而当我们依赖检索技术的处境被掌握检索技术的科技公司所裹挟,诚实地发布自己真正感兴趣的内容,也将成为奢望。例如某些社交网站就会利用算法规则,对那些兴趣广泛、发布内容横跨多个品类的博主进行“制裁”,削减他们的曝光度,鼓励甚至胁迫用户深耕某个单一的垂直领域。或许在这类网站看来,我们生命中的多义性、随机性与模糊性,不过是商业逻辑和检索技术所不屑于处理的“冗余”罢了。

  真实存在的生命经验从来不是几个简单标签能够囊括的

  利用标签的拼贴组合创造虚拟角色,是大众流行文化领域实践多年的成熟技巧。而无论一个人是否掌握这种塑造人物的方法,只要他成为社交网站的深度用户,就一定会在推荐算法的驱使下,自我拆解、自我扁平化,将其所欲所思编织进算法的反馈回路之中,亲手打造出一个由标签拼贴而成的“人设”。至此,那看似离奇实则有理可循的判断,便再一次得到了证明:“人设”与检索技术之间,存在着血肉交融、不可分割的关联。追根溯源,“人设”不过是文化工业生产体系内部一个标准化、可批量复制的开发流程,正是由于那层关联的存在,其概念阐释能力才得以突破原有的框架,成为这个杂乱无序、感官过载的媒介环境之中,最为振聋发聩的技术隐喻——我们的文化生产、文化消费、平台化的社会存在,正悄无声息地被纳入一个结构化、标签化、自动化的技术牢笼。

  不可否认的是,“人设”及其所关联的检索技术,业已成为我们穿越碎片化的信息洪流,快速锚定目标、成功抵御过载危机的铠甲;但在同一枚硬币的另一面,它又以完全相同的机制,将变幻流动的人性凝固成可计算的符号,将我们的血肉之躯碾成可以被推荐算法识别的标签组合,阻塞我们通过文学艺术作品感知存在褶皱与灵魂棱角的路径。这种矛盾与悖论源自其挟带的技术基因:作为检索系统的输入端,“人设”必须遵循标签的识别标准,难免削足适履;而作为文化生产的输出端,它所面对的消费市场却无从补完业已流失的细节与内涵。

  我们透过“人设”那无形无相的匹配机制,无知无觉地开启我们的文化娱乐生活,我们利用检索技术,也被检索技术所利用。然而,无论这一当下最具统治力的前沿技术能以多么高效率、结构化的方案妥善地处理海量信息,真实存在的生命经验,却从来不是几个简单的标签能够囊括的事物。它诞生于无数不可归纳、不可预期、不可言说的瞬间,在微妙的情感碰撞中,在那些永远无法被结构化的复杂情境里,自然而然地流动、生成。检索技术的逻辑分类绝非无所不能,至少现在不是,总有标准之外的例外,尝试唤醒我们的感知力、想象力和与存在本身赤诚相见的勇气。

  诚然,我们无从逆转这个信息过载的媒介生态,检索技术也早已深刻地嵌入社会运作的底层结构。但这并不意味着,与之血肉相连,作为人物塑造技法和平台化生存策略的“人设”,就是文化消费与人性在数字时代的终极形态。事实上,它更像是一面需要我们时刻校准、观测的棱镜,唯有在技术逻辑与文化生产的动态平衡中,这个复杂多元的概念,才能折射出斑斓而连贯的光谱,成为我们连接虚实、沟通表里的意义纽带。

  《光明日报》(2025年05月10日 09版)

[责编:董大正 ]

网址:人物创造不能只贴“人设”标签 http://c.mxgxt.com/news/view/1105773

相关内容

演员慎贴人设标签
余秀华:不喜欢别人给我贴标签 任何标签都有局限性
为什么明星都喜欢立人设、贴标签?专家:这是一种补偿心理
男明星的人设标签,成了爆红利器?
夜读|随便“贴标签”,正损害你的社交圈
教学|人设就是人物塑造!这10个要点、8个技巧你学会了么?
95花被曝恋情,还被贴上“恶女”标签,网友不关心男主,只剩心疼
抖音打造人设的方法(抖音营销人设分析)
“孤独”标签,不必贴给老年粉丝
演员形象与标签套路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