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际传递、心理创伤和亲子模式的关联性思考
“代际传递”,可简单理解为一些心理行为特征,在家族中,通过亲子关系一代代传递。类比遗产继承的物质传递,代际传递属于精神继承。
代际传递与遗产继承的有意识、获益特性不同,心理学谈及代际传递时,通常指无意识、负性影响的代际传递。
负性影响容易理解;无意识即实现代际传递的心理行为特征,并非父母有意识影响孩子,而是通过亲子长期相处的潜移默化作用,无形产生代际传递。
我从工作中,对有着明显代际传递特征的来访的理解,形成了一些个人思考:
代际传递的出现,常提示家族中存在未消化的心理创伤。我在工作中,发现有着代际传递特征的来访家族,代际传递常体现在亲子关系模式:
三代人之间,越存在高相似性的亲子关系模式,越提示代际传递的存在。由于母子关系的天然亲近性,可能也有我接触的个案有限性导致的偏差,我接触的存在代际传递的来访们,多为母系代际传递,即“外婆-母亲-女儿”。
这种代价传递的性别偏差,我觉得还可能存在进化的影响。
进化赋予女性重关系,男性重独立:男性需要通过个人能力的竞争,而获得生存优势;女性能够维系好关系获得互助,而有生存优势。
因而女儿与父母关系,整体比儿子与父母关系更亲近,从而导致相比儿子,女儿因与父母情感联结更紧密,更容易受到代际传递的影响。
本文的讨论,以母系代际传递说明,不排除父系代际传递的存在,以下不做特别说明。
我接触的来访们,当发现TA们的家族三代中,存在高相似的亲子关系时,随着深入了解,常能看到三代及以上的家族中,遭遇过创伤性事件,即强烈负性影响的事件。
中国近现代的苦难史,历经其中的国人,在时代的苦难面前,活且不易,如果遭遇强烈负性事件,往往没有条件消化,大概率会成为未处理的隐疾,即现在常说的“心理创伤”。
为何我会联想到心理创伤对代际传递的影响,源于当代对创伤障碍的研究,证实创伤障碍患者,思维功能受损,特别是对创伤经历的认知加工受损。
神经科学对此,提出了进化视角的理解。
当个体经历创伤事件时,会激活“战或逃”的应激反应——这是动物皆有的本能保命反应。
保命反应激活,类似手机进入省电模式,只保障最基本的功能运行。从神经系统层面,优先保障能够快速反应的自动化功能,能量优先供给四肢等活动,用于战斗或逃跑。
此时,人体平时运用最多,耗能大的大脑思维功能会被迫关闭,因为这部分功能耗时,对保命帮助不大,甚至起反作用。
好比羚羊生死攸关之际,如果还在思考往左跑,还是往右跑,或者往前跑能躲开豹子,结果待着不动,延误撒腿就跑的保命时机,被豹子吃掉。
人类也一样。人脑内置了进化中的保命本能,当个体遭遇创伤事件,应激反应激活时,大脑自动切换为低级大脑主导的本能反应模式。
简单来说,遭遇创伤性事件的人,当下的大脑活动与乌龟等爬行动物无异——进化出来的人脑高级皮层功能,这时候不起作用,而是类同低等动物的皮层下低级大脑主导。
我们看待乌龟,通常不会认为它有自主意识。
我们平时习惯的大量有意识心理活动,它们的产生毫不费劲,源于大量大脑思维功能正常运行,如同大量看不见的手机后台程序,支持我们可以便捷操作手机。
当个体遭遇创伤事件时,支持正常意识心理活动的思维功能被破坏,导致个体心理上,如同乌龟般,很多心理活动处于无意识状态,未能转化为有意识心理,好比神话中,盘古开天辟地之前的混沌状态。
混沌的无意识心理,各种心理内容糅合在一起。
就像我们感到难受,但不知道哪里难受,也就难以处理一样,未被加工成意识心理的无意识问题,可能对人产生较大负性影响,但因为缺少有意识感知,便缺少处理、改变。
无意识从来不是不存在,只是没被个体意识到;
无意识从来不是没影响,只是个体不知问题在哪。
当心理创伤未被处理,以无意识形态存在,便容易通过亲子关系,从父母传递给孩子。
3岁前,孩子几无自我意识,孩子与父母的互动,主要通过无意识交流——无意识交流是人的本能交流能力。
无意识交流在成人的人际交流中,大量存在,即非语言交流。比如女性觉得爱人在说谎的“第六感”,即是无意识交流。
因为孩子早期与父母无意识交流多,父母的无意识内容,包括未被处理的创伤,便容易传递给孩子。
这个过程,有些像如果别人把书本、水果、手机等,分门别类交给你,你能够在意识层面分门别类处理,坏了的水果、书本可以不要;
如果别人给你一个包裹,你不知道包裹里有什么,被迫都接受,有东西坏了也得接受,便是父母未处理的无意识创伤,通过无意识交流被孩子接受。
为何代际传递,常体现在三代人高相似的亲子关系上?
1.亲子关系长期性
以通常的孩子上大学离家,孩子与父母相处近20年,如此长期影响,好比你背单词背20年,重复的次数多了,容易记住一样,孩子与父母的无意识交流多了,容易接受他们的无意识内容。
2.深度情感联结
孩子对父母的深度依赖,需要依靠父母而存活——不仅是现实物质层面,还有情感层面,即心理学的依恋。
因为深度情感联结,依恋对象容易对依恋自己的个体施加影响。极端如邪教教主影响教徒,便存在教徒对教主的深度情感依恋。
孩子对父母的依恋,有着本能的基因影响,使得父母的无意识内容,容易通过无意识交流影响孩子。
流行的原生家庭负面影响,重要原因便在此。
3.孩子自我意识弱
人的自我意识有一个发展过程。成人受父母影响,相对比自己童年时小很多,不止在经济独立,也在自我意识增强,更能保持自我独立,不受父母影响。
孩子的自我尚处于发展过程(详见一文),相对弱小而难以抵御父母影响,更容易接收父母的无意识交流内容。
因此,父母未处理的无意识心理创伤,容易通过养育过程的无意识交流,传递给孩子;如果孩子未将这部分处理,其成为父母后,便可能继续通过无意识交流传递给自己的孩子。
如此,便形成家族的代际传递。
就像是父母丢给孩子一个包裹(无意识内容),孩子未拆开整理,到自己为人父母后,又将这个包裹丢给自己的孩子。
至此,可能大家能理解未处理的心理创伤,因为处于无意识状态,而容易通过亲子关系的无意识交流传递,形成代际创伤。
可为何我要说,代际传递体现在高相似的亲子关系模式?
未处理的无意识心理创伤,必定包含大量、强烈负性情绪。
前面说过,无意识未被觉察,但影响存在。携带未处理的心理创伤的父母,会受到强烈负性情绪影响;接受了这部分的孩子,也会受到强烈负性情绪影响,
两个感到强烈负性情绪的人长期相处,不会“负负得正”,只会“负负更负”的恶性循环。
因而,存在未处理的心理创伤的代际传递,必定表现出不良亲子关系。
代际传递为何会是高相似的亲子关系,而不是不相似的亲子关系?
因为未被处理的心理创伤,是混沌的无意识状态,如同装有不同东西,未被拆开的包裹在亲子间传递——原封不动被复制。
简单说便是“纠缠”:越纠缠、缺少分化的亲子关系,越是一个无变化的整体而容易顺延,即代际传递。
如何破局?
当代际传递的“包裹”到自己手中时,“拆封整理”,阻断代际传递的家族心理创伤。
如存在如“外婆-母亲-女儿”这样高相似亲子关系,提示代际传递的存在,即家族中存在未处理的心理创伤,一方面自己可试着了解家族史。
有时面对难消化的原生家庭负面影响,了解到存在家族心理创伤的影响,理解本身有助减弱困扰。
另一方面,即使难以获得相关信息,锻炼自我发展,从与父母深度联结的关系中分化出来,厘清边界,即通俗说的建立边界感,阻隔父母未处理的心理创伤,侵袭自己——明确这是父母,而非自己的人生课业,不必自己替他们承担。
过程自然不易,但可以作为个成长的努力方向。
网址:代际传递、心理创伤和亲子模式的关联性思考 http://c.mxgxt.com/news/view/1114133
相关内容
台娱女明星的代际创伤:从原生家庭到亲密关系的轮回心理咨询:从男性与母亲的关系中窥见亲密模式
台娱女星婚恋背后的代际创伤,真相让人心痛
对话Maison Kitsuné创始人:传递与人相关的生活方式才是核心
吴磊受伤取消见面会,粉丝关心传递出什么情感?
怎样处理好人际关系 人际关系有几种模式 如何搞好人际关系呢 大学生人际关系
父子该如何相处?《考不好 没关系?》探讨代际冲突
心理学家:你和父母的关系,就是你和他人建立关系的模板
《承欢记》口碑热度双丰收 杨紫许凯破题代际沟通传递“中式温情”
探索依恋创伤:理解、疗愈与重建心灵的旅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