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庆余年》中扮演太子的张昊唯在录音中详述其母亲的培养和经营洗浴中心的经历时,娱乐圈的遮羞布被彻底撕裂。这场风波背后,揭示了多萌文化的CEO钱多多匆忙注销账号以及冯小刚清空微博的举动,暴露的不仅是艺人道德的缺失,更是一条交织着资本、大佬与灰色产业的利益链。
张昊唯的背景和经历恰恰反映了跨界艺人监管的真空。在体育界,曾因吸毒被禁赛的选手受到永远的惩罚,而在娱乐圈,这样的规则却不复存在。李某峰在嫖娼后依旧获得资源,而范冰冰偷税后也尝试复出。资金的力量使得钱多多旗下的艺人不断翻车却仍然备受追捧,印证了“黑红也是红”的扭曲逻辑。在这样的环境中,艺人已沦为可替代的变现工具,伦理底线也成了可计算的成本。
录音中提及的母亲培养细节,令人惊讶地与体育经纪的造星手法高度相似。钱多多等人将艺人视为可替换的零件,通过影视资源与商业价值的交换,再利用洗浴中心等实体产业完成利益转移。冯小刚与钱多多的股权合作正是一种典型的套路,为艺人镀金,而资本则通过阴阳合同和假账手法帮助艺人洗白。这种“合法外衣内藏违法”的操作,使得张昊唯等人误以为法律只是生意场上的装饰品。
在娱乐圈,对于有劣迹的艺人的惩罚可谓是赤裸裸的双标。与孙杨因药物问题被全球禁赛相比,娱乐圈的反应简直是一场行为艺术。钱多多迅速注销账号的手法,暴露了资本处理危机的标准化流程:割席断交艺人、迅速转移资产(比如通过虚拟货币进行跨境流动),最后用封口费来平息舆论。更加讽刺的是,李某峰、张昊唯等艺人背后,都是同一批资本的推手,他们深谙“高风险高回报”的玩法,甚至将艺人的违法行为纳入了变现的闭环之中。
要想打破这条灰色产业链,应从三个方面着手:法律上需明确经纪公司的连带责任,行业层面建立“黑名单”以进行联合惩戒(例如限制有劣迹艺人关联资本参与影视项目),公众则需增强证据意识——追踪账号注销的时间线、企业变更的记录等资本操作的痕迹。正如吴亦凡事件所示,网友对艺人的持续追责能够倒逼司法干预。
当资本将违法视为一种商业手段,娱乐圈的病因便不再局限于某个艺人的堕落,而是整个系统的崩溃。只有让庇护者付出应有的代价,才能真正阻止下一个像张昊唯这样的艺人,在资本的诱惑下,从明星堕落为罪犯。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