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校博成为青春的课堂
在北京大学校史馆,有一块古朴而略显斑驳的匾额,上面写着“大学堂”三个楷书大字。
有人说,这块匾额是中国大学的祖牌。
这块127岁的匾额从晚清救亡图存的风雨中走来,见证过百日维新的草草收场,也忍受过八国联军的炮火所带来的屈辱。
穿过这块匾额,1919年5月4日,上千名北大学子带着北大学生许德珩所起草的《北京学生界宣言》走向天安门,参加了轰轰烈烈的五四运动。
亲历五四运动的北大学生苏甲荣,在他的日记中记录下了这一天的惊心动魄。
这本日记,如今被妥善地安置在北大校史馆恒温恒湿的展柜里。
同样被悉心珍藏的,还有上海交通大学校史博物馆里的一份96分的试卷。
这是我国航天事业奠基人钱学森1933年6月在上海交大求学期间的水力学期末考卷。当时,上海交大的老师出题时总会在最后一道大题上“难为”一下学生,大多数学生很难解答出来。在面对这份“交大配方”的考卷时,青年时期的钱学森以其极高的天赋和努力,给出了近乎“天花板级别”的解答:这份试卷解题思路清晰,过程简洁完美,英文书写优美工整。然而,这位“超级学霸”在最后一道题誊写时,漏写了一处公式缩写“Ns”中的“s”,被老师“猛扣4分”,最后得到96分。
在北京航空航天大学航空航天博物馆,被悉心珍藏的镇馆之宝则十分“硬核”:这是一架名为“北京一号”的轻型旅客机。1958年,1000多名北航师生仅用100个昼夜就试制出了新中国第一架轻型旅客机。
同样“硬核”的还有哈尔滨工业大学(以下简称“哈工大”)航天馆里的明星展品。在哈工大航天馆二楼,有一组中国空间站模型,其中由哈工大与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联合研制的问天舱小机械臂,多次支持航天员圆满完成出舱活动。
2024年10月,中国青年报·中青校媒发起“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将镜头对准高校博物馆、校史馆,通过直播,讲述一个个校博背后的故事,一幅波澜壮阔的高校文博图卷徐徐展开……
让人“大开眼界”的校博
在中国人民大学校园里,有全国首个以家书为主题的博物馆,收藏了8万多封家书,其中既有名人的家书,也有普通人的家书,时间跨度达四五百年。中国人民大学家书博物馆副馆长张丁是家书博物馆的“发起者”和“守门人”,2005年,他牵头发起全国抢救民间家书项目,并用长达20年的时间呼吁社会公众参与到抢救民间家书项目中来,一起留住家书。
坐落于电子科技大学清水河校区的电子科技博物馆是中国第一座综合性电子类博物馆,该馆收藏了约1.5万件藏品,记录了中国电子科技的完整工业体系。一台装载着“中国芯”的梦兰12寸笔记本电脑是这里的“明星展品”,它装配了中国首款自主研发、自主设计、自主制造的CPU——龙芯,标志着中国在芯片领域的创新和突破。
走进北京外国语大学世界语言博物馆,一场语言文化的溯源之旅便拉开序幕。通过馆内的互动装置“语言星球”,观众可以学习用36种不同的语言说“你好”,感受世界语言的多样性。世界语言博物馆定位于全面展现丰富多彩的语言世界,在展示语言、语言现象、语言实物,保护语言资源、拓展语言研究的同时,实现语言教育、研究、欣赏等目的。
在江西财经大学,学校结合学科特色建立了中国税收票证博物馆,江西服装学院也以服装之名成立了中华服饰博物馆,上海音乐学院里面则藏着一座东方乐器博物馆……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珠宝学院教授、博物馆馆长,北京高校博物馆联盟秘书长施光海介绍,世界上第一座博物馆发轫于大学,高校博物馆在教学和科研领域富有价值,是教学和实践的重要场所,也是高校里重要的研究机构。同时,不容忽视的是,高校博物馆是依托高等学府的、拥有优势学科资源的、知识富集的宝库,具有极高的社会价值。
校博是大学生身边的“传统文化”课堂
第一次走进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博物馆时,民族学专业学生于晓(化名)有些惊讶:“虽然馆比较小,但海南黎族的几何纹服饰、赫哲族的鱼皮衣,还有口弦、冬不拉这些乐器,全都真实地摆在眼前。”这座位于校园内的博物馆,成为他理解课本知识的“立体字典”。
目前上大四的于晓回忆,自己大二时偶然得知学校有一座对外开放的民族博物馆,出于专业好奇前去参观。“学《中国民族志》时,课本上提到赫哲族的鱼皮衣,在博物馆里就能看到实物究竟是什么样子。”这种“从文字到实物”的印证,让抽象的文化概念变得具体可感。
作为民族学专业学生,于晓常把博物馆当作“第二课堂”。“比如研究北方民族渔猎文化时,馆里的鱼皮制作工具就是最直观的教材。”在他看来,这座“小而美”的博物馆最大价值在于真实:“不用去全国各地,就能及时看到各民族文化的精华,这对专业学习是种幸运。”
作为我国知名的高校博物馆,吉林大学考古与艺术博物馆通过开展活色生香的活动,让同学们在学校博物馆里“玩出花”。从去年起,博物馆陆续推出“夜游宋市”“华庭秋月——博物馆Social夜”等活动。在“华庭秋月——博物馆Social夜”活动中,博物馆工作人员设计了“竹林七贤”“曲水流觞”“雅歌投壶”等游戏环节,并建议同学们穿着汉服前往活动现场,让活动更有氛围感。每次活动都有上千名学生参与其中,还吸引了周边的市民和游客。
在长江流域上中游的咽喉要道处,三峡大学三峡民俗文化馆通过历年来收集的民俗文物,集中展示了长江文化和荆楚文化的深厚底蕴。馆内展陈了史前时期的中堡岛遗址出土的石锛、石斧,传统农耕的犁、耙等,它们作为生产工具印证了三峡地区是长江文明的重要源头之一。
在施光海看来,高校博物馆可以成为区域文化的枢纽。“高校博物馆有其独特性。与社会公共博物馆相比,高校博物馆能纳入高校科研人员近几年的研究成果,科学普及更具有或更注重时效性。此外,它的科学普及往往具有专业性、系统性,藏品来源多样且全面。高校博物馆除了有很好的教育科研功能,还是青少年参观、研学、创新的理想殿堂。”施光海说。
在校博上一堂“思政大课”
作为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理事长,华东师范大学档案馆馆长、校史党史办主任汤涛参观过上百所各类型大学的校史博物馆。他说,校史博物馆展示的每一桩历史事件、每一份历史档案、每一件校史实物、每一幅历史图片都是思政教育的珍贵素材,将场馆育人融入思政教育全过程是高校校史博物馆重要的建设目标和理念。
在“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直播中,张丁向观众们介绍了一系列令人动容的“抗战家书”。
走进哈尔滨工业大学博物馆,观众则可以深入了解哈工大土木工程学院沈世钊院士团队用8年时间为“天眼”“开眼”的故事。
在哈尔滨华德学院东北烈士纪念馆分馆,哈尔滨华德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教师尹迪经常向来参观的师生讲述“八女投江”的红色故事。
为了增加“沉浸式”的体验效果,云南大学在校史馆里复原了至公堂的场景。1946年7月15日,闻一多先生在至公堂发表了著名的《最后一次讲演》。此外,云南大学校史馆里还陈列展出了1953年周保中写给云南大学升学团的勉励词,其中写道:“伟大和光荣的任务,将落到新时代青年们的肩上,必须从头坚持奋斗到底。”
“校史博物馆通过展示杰出校友和先进典型事迹、招聘学生担任志愿者以及在馆内开辟‘沉浸式’活动区等方式,发挥着场域育人的价值。”汤涛认为,高校校博对于培养青年的文化认同和家国情怀有着独特的价值。
中国青年报相关负责人介绍,本报与中国高等教育学会校史研究分会联合推出“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旨在通过直播向社会推广高校文博资源,打造贴近青年的“云思政课”,发挥“以史育人”“以文化人”的教育作用。“百所高校校博联展计划”将持续邀请高校博物馆和校史馆馆长、负责老师以及大学生讲解员等嘉宾做客直播间,分享高校的文博故事。
【责任编辑:曹竞,蔡华丽,聂亚栋,王国强 编辑:郭艳丽】
网址:让校博成为青春的课堂 http://c.mxgxt.com/news/view/1144683
相关内容
让校博成为青春的课堂醒狮、咏春走进课堂,广州青年夜校推出“岭南文化”系列课程
海港区西港路街道首府社区:春日美妆课堂:青年夜校里的美丽蜕变
向前“进”,“博”青春!
2024“星辰大海”第一堂课主题课堂上…
“智慧”点亮课堂,创新引领成长
首都高校新生教育主题“大思政课”启动巡演
[北京日报]首都高校新生教育主题“大思政课”启动巡演
萌宠走进课堂!青岛市技师学院开设宠物美容课程,金毛犬‘多多’成网红教学对象
这堂课康辉武大靖都来了 群星璀璨'鹿鸣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