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民營火箭“明星”發射訂單已排到明年年底
原標題:何以九天攬星河
2025年3月21日19時左右,谷神星一號(遙十七)運載火箭順利將6顆衛星送入535公裡太陽同步軌道。
2023年9月21日12時59分,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當倒計時歸零,火焰如巨龍吐息般噴涌而出,30多噸重的箭體掙脫了地心引力,騰空而起。
這是谷神星一號的第10次發射。67.5秒后,當大家都覺得這枚中國民營火箭裡的“明星”要穩拿“十連勝”時,火箭一級姿態突然失穩,發射任務宣告失敗。
看著大屏幕上的火箭滑落天際,星河動力公司創始人劉百奇心頭涌起從未有過的失落——這是谷神星一號第一次發射失利。他和團隊拿著僅有的圖像、數據尋找原因,一直到第二天早上都沒睡,撿回殘骸后又立刻排查分析。
對於這家剛剛創業5年的民營火箭公司而言,發射失利后很容易緩不過來,但團隊成員勇敢選擇了“歸零”再出發。
“歸零”是航天特有的故障分析模式:面對問題從頭開始對每個環節逐一溯源驗証,直到問題完全解決。
與研發初期遭遇失利不同,谷神星一號當時已較為成熟,率先進入平均10天發射一枚的高密度發射周期。也就是說,這次失利是民營火箭進入批量生產、訂單交付的市場化運營階段后遇到的全新考驗。
實際上,從2018年劉百奇離開航天“國家隊”選擇創業開始,類似的難題便接踵而至。
2014年起,我國鼓勵民營資本發展商業航天,國內陸續誕生了一批民營火箭公司。星河動力就是其中一家,並逐漸成長為獨角獸企業。劉百奇回憶,創業之初最難的是身邊所有人都覺得這是一件不可能的事。“給投資人講,人家聽幾句就走了,覺得完全是冒險。”他說。
要証明商業航天可行,唯一的辦法就是一步一個腳印,通過技術攻關拿出創新成果。第一步,便是解決火箭的動力源——發動機。
當時,發動機是民營火箭的痛點。商業航天以盈利為目的,要求發動機高性能、高性價比,如果使用不適配的發動機,火箭就很難具備商業價值。
2018年7月,星河動力成立半年后,終於從資本圈獲得一筆2000萬元的融資。劉百奇將其中超三分之一的資金用到了發動機研發和試驗上。為了提高研發效率,星河動力打破常規,將火箭總體和動力聯合優化設計,避免了重復設計和溝通的繁瑣流程。僅4個月后,60噸推力的一級發動機試車成功。
2020年,谷神星一號首飛,此后相繼創造了中國民營火箭首次連續發射成功、首次海上發射成功、首次高密度發射等多項紀錄。直到第10次發射時突然失利,市場對民營火箭的信任度又降至谷底。
失利的原因很快找到了——在噴管擴張段組件螺釘孔加工過程中,由於操作不當導致碳布層產生內部缺陷,造成擴張段燒蝕異常。“這次挫折更增強了我們對航天事業的敬畏。”劉百奇說,團隊開始從設計、生產、試驗、發射全鏈條梳理可能存在的質量風險和薄弱環節,逐一解決。
沉寂兩個多月后,谷神星一號終於再次矗立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2023年12月,當它的第11次發射把衛星順利送入預定軌道時,團隊所有成員都熱淚盈眶。
很快,市場信心重聚,星河動力的發射訂單排到了2026年底。截至目前,這款火箭已經成功發射18次,將77顆衛星送入預定軌道,是民營航天領域發射次數最多、成功率最高的商業運載火箭。
當谷神星一號不斷創造紀錄時,公司另一支團隊正瞄准新難題展開攻關——研制可重復使用火箭。面對密集的星座組網發射任務,民營火箭如果想再降成本、提升運力,勢必需要可重復使用的火箭,也就是火箭發動機採用液體燃料,發射升空后還能回收發動機重復使用。
新箭型的第一個難題依然是發動機。國內在液體火箭發動機上已有一些成果,但要麼成本高,要麼大范圍推力降不下來、難以更好地實現回收。劉百奇選擇了當時在國內鮮有人走的一條路——以煤油、液氧為燃料的針栓式發動機。這一方案不僅容易調整推力、燃燒穩定、可靠性強,同時結構也更簡單,成本更低。
“我們沒有液體火箭的經驗,只能一邊試驗,一邊琢磨。”他說。燃燒室內壁就曾難壞了大家。火焰燃燒時,溫度可以達到3000攝氏度,一般材料很難抵擋這樣的高溫。摸索中,團隊將內壁材料換成不鏽鋼,又利用再生冷卻技術,讓冷卻劑在燃燒室內循環,吸收熱量后通過外部冷卻系統冷卻,再回到燃燒室循環使用。
今年4月,這款火箭發動機完成300秒長程熱試車,為今年可重復使用火箭——智神星一號的首飛奠定了基礎。
智神星一號可以重復使用約30次,將帶動商業航天發射成本的大幅下降。在探秘宇宙的征途上,北京民營火箭已加滿動力,即將再一次出發。
獨角獸“秘笈”
商業航天必須更懂市場
北京已連續多年成為全國“獨角獸第一城”,其創新沃土上密集誕生的獨角獸,大部分為民營企業。以商業航天領域為例,已跑出星河動力、銀河航天、藍箭航天、星際榮耀、微納星空等多家民營獨角獸。
與航天“國家隊”不太一樣,商業航天必須更懂市場。每次谷神星一號火箭發射時,箭體上都會印一家冠名商的名字,艙內有時候還會攜帶泡泡瑪特手辦等小物件。其合作伙伴看重的,是火箭上“做廣告”能放大傳播效應。這也恰恰折射出民營火箭與眾不同的商業邏輯。
星河動力成立之初便瞄准了市場需求。2018年,各種各樣的星座計劃開始“吆喝”,批量化衛星發射激發了對民營火箭的需求。為此,團隊設計了不同運力、不同技術路線的火箭。劉百奇把自己的公司比作“太空快遞”,他只是向衛星等客戶收取發射服務“快遞費”。
市場化的目標當然是盈利。隨著谷神星一號發射訂單紛至沓來,市場的認可意味著公司跑通了民營火箭的商業模式。對企業成長而言,有錢可賺、並不單依靠融資燒錢,也就更有能力去研發液體火箭等技術難度更大的箭型。
作為全國商業航天產業鏈布局最全面、產業發展最具活力的城市,北京已形成“南箭北星”的商業航天發展格局,眾多民營企業正爬坡過坎,以不斷創新的快速進化能力逐夢蒼穹。(本報記者 曹政)
(責編:鮑聰穎、高星)
网址:北京民營火箭“明星”發射訂單已排到明年年底 http://c.mxgxt.com/news/view/1147930
相关内容
北京民营火箭“明星”发射订单已排到明年年底北京民营火箭“明星”发射订单已排到2026年底
北京小米科技有限責任公司
明星“陰陽合同”弄玄虛 够懸乎
粉絲為明星“買流量” “刷量”行為破壞市場競爭秩序
寶能回應姚振華被打:已採取法律行動 企業正常經營
借明星博品牌“出圈”這件事,運營商上道了?
明星粧發大PK
團偶明星消費影響力榜單:蔡徐坤吳宣儀奪冠 陳立農孟美岐居第二
深交所向中弘股份下發關注函:要求説明是否構成資訊披露滯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