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技术重塑内容生产链
【流媒体网】摘要: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广电视听行业正迎来一场深度变革。
4月25日,芒果超媒披露2024年年报及2025年一季报。公告显示,技术底座方面,芒果超媒自研的芒果大模型成为广电行业首批通过中央网信办备案的大模型,以其为基础的“芒果智能体平台”孵化70余款应用,技术深度赋能内容创制全流程。内容生产层面,大模型智能技术已深度赋能综艺、短剧、纪录片、动画等多种内容形式,推动生产效率提升30%以上;自研虚拟拍摄软件,具备虚拟预演导摄、高效制作场景、高精度实时渲染能力,使内容制作成本降低20%以上。
4月8日,中央网信办发布生成式人工智能服务备案信息公告,浙江广电集团自主研发的智媒果大模型通过备案审核,成为全国媒体行业第三家完成大模型备案的机构。“智媒果”平台可提供文本内容、图片内容、音视频内容三大创作工具,实现从创意生成、内容生产、多模态交互到精准分发的全流程智能化覆盖。
2月28日,中央广播电视总台发布《中央广播电视总台人工智能发展白皮书(2025版)》(以下简称《白皮书》),重点描述了总台下一步构建人工智能媒体应用平台、打造“央视听媒体大模型2.0”的整体思路、关键系统与实施方法。
在人工智能技术蓬勃发展的时代浪潮中,广电视听行业正迎来一场深度变革。从新闻资讯的精准传播到综艺娱乐的创新表达,从长剧集的精品化制作到AI微短剧赛道的崛起,AI技术正以全域覆盖、深度融合的态势重塑产业生态。AI前沿科技已深度融入内容策划、拍摄制作、后期剪辑、分发传播等各流程环节,成为驱动行业转型升级的核心动力。
新闻节目:AI技术融入采编播全流程
在新闻生产领域,AI技术深度赋能采编流程,助力从业者从海量信息中精准提炼核心要素,通过智能工具实现内容形态的多元转化,为构建全媒体传播体系注入强劲动能。
今年全国两会期间,主流媒体以AI技术为有力支点,撬动传播创新,精心打造一批亮点纷呈的融媒体产品。央视新闻频道《24小时》栏目推出“AI看两会”特别策划,依托人工智能技术,深度解析“代表通道”“委员通道”超3万字发言文本,精准提炼763个关键数据,结合语义分析与情感识别技术,将抽象政策转化为具象化的未来图景。上海广播电视台创新性地将AIGC技术贯穿采编播全流程,推出涵盖AI海报、漫画、长图、视频等形态的融媒体矩阵,实现内容生产智能化跃升。江苏省广播电视总台在多场景部署人形机器人,融合扩展现实、虚拟穿屏、生成式AI等前沿技术,开拓新闻报道新维度。浙江卫视开设AI专题栏目,通过智能技术赋能包装设计、版面编排与内容生产,推动传播与科技深度融合。
在新闻播音环节,数字主播已从中央媒体延伸至地市电视台,逐渐成为新闻领域的新质生产力。中央广播电视总台数字主播“怡博”、江苏台新闻智能体助手“苏小闻”、广东台数字主播AI“小强”、湖南广电数字AI主持人“魏小芒”等,凭借高效的内容生成能力、多模态交互等突出特性,助力新闻资讯以更迅速、更清晰的方式触达受众。2025年春节,杭州电视台综合频道《杭州新闻联播》六位数字主播零失误播报的亮眼表现,引发网友广泛讨论。
互联网分析师、资深媒体人丁道师表示,AI技术凭借强大的数据处理与内容生成能力,让新闻生产效率实现几何级飞跃。以往需耗费大量人力、物力与时间的新闻制作流程,如今在AI的助力下得以大幅简化与加速,有力推动融媒体产品形态不断迭代升级、持续进化。从简单的图文资讯到生动鲜活的短视频、沉浸式的互动新闻,AI技术为新闻的呈现形式与传播渠道带来无限可能,丰富受众的新闻体验。
值得注意的是,技术是一把双刃剑,深度伪造、虚假信息生成、数据篡改等AI“造假”行为,也给新闻的真实性、客观性与公信力带来新挑战。“尤其需要关注的是,部分新入行的从业者倘若过度依赖AI工具,可能会陷入思维惰性,在面对复杂多变的新闻事件时,缺乏自主思考与深度挖掘的能力,进而影响自身新闻敏感度的培养及专业能力的提升。”丁道师强调,AI技术在新闻生产领域的应用愈发广泛,但在深度报道、人物专访等需要进行价值判断、实现情感共鸣的工作场景中,人类独特的优势依旧无法被AI替代。“新闻工作者必须持续提升自身的专业素养,不断强化新闻伦理意识。新闻院校也需要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地完善课程体系,培养既精通新闻传播规律,又熟练掌握智能技术的复合型人才,为新闻行业的高质量发展储备核心力量。”
综艺:AI技术应用持续深入
在综艺制作领域,各平台纷纷推出融入AI元素的创新节目。例如,《非诚勿扰》在播出15周年之际推出0号女生“小零”,这是基于《非诚勿扰》节目15年来数据研发而成的情感AI模型,融合文本、语音、行为识别、情感分析和智能匹配等多项先进技术。该模型不仅能精准分析男女嘉宾的情感需求和匹配度,还能为节目带来全新的视角和讨论话题。《启航!大运河》借助AI与现实增强等现代科技手段,对自然景观、历史遗存及非遗文化等进行数字化复原与呈现,让静态意象幻化为可亲可感、可游可赏的活态影像。《闪亮的日子》第五季以真实艺人生活记录与平行AI时空内容对照的独特形式,为观众带来全新内容消费体验。
大千影业创始人兼首席执行官、《快乐再出发》《闪亮的日子》制片人赵林林表示,在综艺制作领域,AI能助力制作团队高效处理海量数据、快速生成初步剪辑脚本,节省时间与人力成本;同时,作为创作者的“灵感伙伴”,AI还可以辅助开展头脑风暴、激发创意火花。“在一定程度上,AI思考逻辑全面系统,能为创作者查漏补缺。比如,把前期素材‘喂’给AI,它能从故事架构、剪辑节奏等方面提供思路,虽不够成熟,但颇具参考价值。”
赵林林团队近期以《闪亮的日子》第五季为实验样本,运用AI技术制作艺人的动态视频,让艺人观察其AI分身演绎的精彩故事。这些短片由PUAI团队运用即梦AI数字人功能制作而成。PUAI主理人王紫民介绍,为确保数字形象和真人嘉宾的高还原度,制作团队利用即梦项目组研发的一致性视频ID-LoRA技术,为每位综艺嘉宾量身打造专属数字分身模型,精准模拟嘉宾在多元场景下的动态表现,呈现更多“不可能”场景。此外,节目AI特辑的台本、配乐及分镜等环节由AI生成,大幅简化传统制作流程中的策划、导演执行等复杂环节,显著提升制作效率。
赵林林透露,大千影业从今年春节前开始,就给员工开设AI课,主要教员工如何使用AI,比如,怎么用AI做音乐、生成图片和视频等。“要让AI成为提高生产力的工具,而非创作的‘避风港’。当员工熟练掌握AI技术后,即可有效提升效率,从而将更多精力放在创意上。”
展望未来,赵林林坚信AI技术在综艺节目中的应用将更加深入、广泛。一方面,AI将优化制作流程,提升效率与质量,缩短后期制作周期、降低成本,增强节目市场竞争力与播出效率,更好满足观众需求。另一方面,AI能实时分析用户观看数据与习惯,为观众定制个性化广告与内容推荐,还能让观众参与剧情选择与互动,增强观众与节目的情感联结。
剧集:AI带来效率革命与创作赋能
在剧集领域,AI正在改变传统工作模式。从前期评估、设计,到中期拍摄制作,再到后期剪辑、声音处理等环节,AI技术已全面融入剧集开发、制作、宣发等核心流程。
上海市广播影视制作业行业协会会长、兴格传媒董事长杨文红介绍,在长剧制作领域,AI的应用主要集中在虚拟拍摄和算法优化方面。虚拟拍摄是一种融合扩展现实技术的拍摄方式,通过创建虚拟的三维环境,让拍摄主体能够与虚拟场景实时交互,将真实拍摄和虚拟内容相结合,打破传统拍摄在物理场景搭建和后期特效制作方面的诸多限制。如优酷近期杀青的古装仙侠剧《师兄太稳健》,虚拟拍摄戏份占比上升至40%,剧组利用虚拟拍摄技术高效打造19个虚拟场景。AI算法优化则能显著提升场景转换效率和灯光转化速度,在前期筹备时,帮助团队更高效地规划拍摄方案。例如,通过AI快速生成不同场景下的灯光布局模拟效果,让导演和摄影师提前预览并调整,大幅节省时间和成本。
AI技术在微短剧制作中的应用更为广泛。今年以来,《中国神话》《无名特攻队》《玄幻:从拉二胡开始》《兴安岭诡事》等AI微短剧陆续上线。在不久前落幕的第十二届中国网络视听大会上,AI历史古装精品微短剧《薛涛之风前一叶荷》先导片首发。该剧聚焦唐代“非典型巴蜀才女”薛涛,由AI书写唐代女性觉醒史诗,进行“新国风”文化表达。
对于AIGC在微短剧制作各环节的具体应用和呈现效果,导演李康以《薛涛之风前一叶荷》为例详细介绍。该项目是团队人机共创的深度碰撞和探索,在人物创作环节,编剧、导演和AI绘图师合作共创,绘图师在人物小传基础上,借助即梦、可灵等AI大模型开展人物形象设计。AI依据剧本设定,助力主创拓展想象,强化人物特质,在头饰、服饰、道具等细节上精雕细琢。例如,仅主角薛涛竹钗发饰的设计,就结合美学效果、人物性格、喜好、环境特色、剧情等因素。绘图师还采用“角色锚定法”生成主角薛涛三维视图,以参数锁定技术保证角色形象各场景的一致性。在分镜头及美术设计阶段,依据文学剧本,AI利用唐朝建筑、乐坊场景等数据,构建设计“花乐坊”“韦府”等重点场景,释放空间美学想象力。同时,团队依托该项目的创作积累,建设唐朝场景AI资产库,为同类题材创作储备素材,推动行业资源共享。视频生成环节,团队采用实时交互的工作模态,使用即梦、可灵、海螺等多个大模型,调整镜头表达以达到景别变化、运镜等专业效果,提升画面表现力;剪辑阶段,AI也在补充音效、合成声音、创作插曲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让音乐与画面相得益彰,增强微短剧感染力。
《薛涛之风前一叶荷》制片人周浩认为,相较于传统影视制作,AI影视制作的优势主要体现在三大方面:首先是效率革命,AI助力制作全流程提速,人力成本和物力资源投入减少,实现降本增效;其次是创意赋能,AI辅助人类创作者拓展脑洞创意,打破传统创作思维局限,突破创意边界;最后是技术突破,实现工业化制作标准,完善质量把控。周浩表示,《薛涛之风前一叶荷》正在制作中,目前的呈现效果基本令人满意,“AI生成的空镜画面、重点场景构建及主要角色设计,展现显著的技术优势。然而,在角色微表情的细腻度与肢体动作的连贯性方面仍有提升空间,这也反映当前通用型AI大模型在情感表达精准度与动态逻辑一致性方面存在的技术瓶颈。”
在AI微短剧《山海奇镜之劈波斩浪》《无名特攻队》导演陈坤看来,AI不仅能提升生产效率,还降低了试错成本。过去,验证千万元级项目创意需百万元级投入;如今,数万元即可完成可行性测试。更关键的是,AI打破传统影视制作的线性工作流程——传统流程需按剧本、分镜、场景、拍摄、后期逐级推进,任何修改都可能引发全盘返工。而AI技术推动多环节并行作业,编剧创作时可同步开展场景设计,导演构思分镜阶段即可调整角色造型,后期特效团队甚至能在概念阶段介入。
周浩表示,AI赋能影视的趋势不可逆,未来更多技术应用将与影视行业深度融合,AI也逐渐从工具属性向创作伙伴进化。“AI擅长的是‘1+’,也就是衍生创作部分,‘从0到1’的核心创作部分,仍然要由人类创作者来主导。”在周浩看来,AI影视的发展本质是将传统“经验驱动”的制作模式升级为“数据+算法驱动”的工业化体系,实现从“人力密集型”向“智能密集型”转型,最终推动影视行业进入“超级个体创作时代”。
由流媒体网主办的「中原论道暨第29届智能视听与科技创新产业论坛」将以“新局新视 智合聚变”为主题,再度携手产业各方,共启视听新局,共创智屏新篇。
5月22-23日,河南开封·大河希尔顿逸林酒店,「中原论道」邀您共聚。
责任编辑:米苑菲
版权声明:凡注明来源“流媒体网”的文章,版权均属流媒体网所有,转载需注明出处。非本站出处的文章为转载,观点供业内参考,不代表本站观点。文中图片均来源于网络收集整理,仅供学习交流,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涉及侵权,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
网址:AI技术重塑内容生产链 http://c.mxgxt.com/news/view/1166436
相关内容
AI突破,重塑未来娱乐产业新格局百度郑子斌:百度AI赋能大文娱,重塑产业生产传播
信息技术产业行业研究:关注关税谈判动向,持续推荐AI产业链机会
信息技术产业行业研究:关注关税谈判动向,持续推荐AI产业链机会
“AI脱衣”围猎女网红暗生产业链 专家建议推广照片防伪技术
2025社媒营销技术生态图:SoTech四大特征重塑品牌增长,AI+电商驱动万亿市场新格局
中国银河证券章俊:资产重估重塑中国在全球产业链中的角色
AI复活明星引争议!技术与伦理生成式AI如何重塑数字克隆的边界?
“影视+区块链”新模式“好莱坞链”或将重塑全球影视产业
“AI脱衣”围猎女网红 暗生产业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