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
以娱乐为主要诉求的综艺节目在新的娱乐环境下既需要找到最合适最新颖的形式,又需要探索当下审查制度的边界,还需要在节目诉求和明星嘉宾的诉求之间找到平衡,任何一个因素的失衡,对节目而言都是危险的。
文 | 苏苏
来源 | Vlinkage
去年岁末至今年年初,综艺市场变故跌起,意外丛生。
有让吃瓜群众颇为尴尬的事,比如韩国立法直指国产综艺抄袭韩国版权,也有让不少平台和制作方头疼的事,比如审查制度对综艺节目越来越严的监管。当然,也有热热闹闹的“撕X”大战,不少节目组相继被明星嘉宾公开Diss,公信力一路滑落。
买买买,抄抄抄,原创之路道阻且长
抄袭韩国版权并非始于“限韩令”之后,早在国内疯狂哄抢韩国综艺版权的时候,就有不少涉嫌抄袭的案例发生。只不过,这些案例大多数是因为竞购版权失败而被迫为之,比如《极限挑战》。
这种情况在广电总局限制引进节目数量,以及“限韩令”之后愈演愈烈。如今,在众多与国外高度相似的综艺里,真正购买版权的节目凤毛麟角,大多数直接“照搬”创意和流程。
前几天,韩国国会通过了“禁止外国抄袭文化产品及音乐”法案,有议员甚至直指中国反复出现抄袭并制作播出韩国人气电视节目,并列举了以下韩国节目被抄袭的例子:
该法案正式生效之后,韩国原创内容和音乐的知识产权在国外受到侵犯后,韩国文化体育观光部可向外交部等行政机关申请协助,以解决此前被抄袭却无法可依的现状。
尽管消息传出之后,中国的舆情对该法案抱持支持态度,但这样的惩罚力度至少在当前是无法给国内综艺制作方带来震慑的。
尽管此次事件让国内的吃瓜群众“很尴尬”,但在国产综艺呈跳跃式迅猛发展的当下,购买版权或直接抄袭国外成熟综艺版权几乎是无法避免的阶段。
当下的综艺制作环境既未成熟到能给综艺制作人研发原创节目的空间,也没有培养起拥有研发原创能力和经验的数量足够的综艺制作人,但当下的市场却对综艺节目有着爆发式增长的需求。在这样不平衡的市场需求下,“走捷径”成为大多数综艺制作方和平台的选择。
尽管引进版权和抄袭固有版权模式是当下被默认最行之有效的方式,国内依然有不少制作方和平台在尝试开发有中国特色的节目,比如《演员的诞生》《声临其境》《国家宝藏》等。
尽管原创之路道阻且长,但随着国内综艺环境的改善和研发制作实力的增强,国产综艺终归会摆脱对外国版权的依赖。
停播的、整顿的,都在审查与娱乐的边缘进退两难
去年,几部重磅综艺的停播和整顿让不少节目人至今心有余悸,今年1月5日被媒体爆出的广电新令,明确地规定停播、整顿的节目以及相关花絮或片段也不允许播出。广电愈趋严厉的禁令再一次将综艺节目的政策风险提升到新的高度。
自“限娱令”“限童令”“限真令”后,相继有不少节目退出卫视平台,而这些节目之所以触犯到审查的边缘,归根到底是过于娱乐化。
以娱乐为主要诉求的综艺节目,如何才能在审查的范围内比其他节目更娱乐一点?这是所有制作者都在苦苦寻求的答案。在摸索娱乐与审查制作的边界时,触线是难免的,于是乎,在步步跟进的审查制度面前,停播、整顿的节目层出不穷。
也有一些带有主旋律色彩或者正能量的节目,在娱乐和主流导向方面做得相当出色,比如以《国家宝藏》《见字如面》等为代表的文化类节目和以《演员的诞生》为代表的有行业导向性的节目。
但即便这种节目也在审查的边缘试探前行,比如《见字如面2》也曾停播;《演员的诞生》在过于引发话题之后,一再强调节目的“主旨”,以矫正给观众带来的娱乐化印象,能明显看出节目在审查制度下的“求生欲”。
自从去年广电再次强调网综与电视综艺统一标准之后,网综的娱乐化进展也面临很大考验,《吐槽大会》《见字如面2》等网综的遭遇,也为网综的娱乐化边界划定了相对明晰的边框。
主流观众的年轻化,年轻受众的娱乐化,都是不可避免的趋势,综艺节目的娱乐化同样是大势所趋。尽管有营养的文化类节目也在娱乐化的趋势下找到了较好的载体,但文化类节目毕竟小众,市场对于文化类节目的需求远远不及真人秀、脱口秀等娱乐节目。
换句话说,国内的节目制作人寻找娱乐化新表现形式的探索将会一直持续,每一种娱乐形态与广电审查标准之间的触碰也将一直存在。没触线,向前迈一步;触线了,往回收半步。在边缘行走的节目,永远躲不过政策风险。
明星要形象,节目求效果,两权相害各取其利
以口碑取胜的《声临其境》万万没想到一世英名会毁在“力捧”的郑恺上,而郑恺也万万没想到自己一时的“真性情”会折损自己的路人好感度,这拨由艺人对节目发起的攻击以舆论失败收场。而此前,易烊千玺工作室也曾公开炮轰节目方不够“专业”,却并未引发路人反弹。
如果说这两起艺人与节目方的“不快”多多少少带着偶然性,那么去年年底袁立与《演员的诞生》的公开翻脸,则将综艺节目与参演明星之间的矛盾展示得一览无余。
明星需要立住人设,需要曝光机会,需要平台;节目需要明星的号召力,需要用明星营造娱乐效果。
当两者的所有需求都能契合时,节目与明星往往能双赢,比如《极限挑战》和《奔跑吧兄弟》;当两者之间发生冲突时,节目方当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一面,于是《演员的诞生》才会为了追求极致的效果而未保护袁立的荧屏形象。
实际上,在强势的一线卫视,节目和明星之间的矛盾会更加鲜明,此前一些真人秀里,就有不少明星公开抱怨节目组剪辑过于断章取义故意激化矛盾,但这些明星们却在舆论方面并未能占优势。
毕竟这些明星们还是依靠节目获得了丰厚的流量号召力,牺牲了形象,换来了身价和资源的陡升,也并不算亏。
但是,当明星们自带流量号召力和平台资源,与节目相比处于强势一方,比如易烊千玺和《这!就是街舞》;或者干脆处于完全弱势,毫不惧怕与节目撕破脸,比如袁立和《演员的诞生》,双方的利益博弈就显得剑拔弩张,谁胜谁负,全凭舆论。
在综艺节目的流量红利期,不少节目凭借消费明星隐私而大火,但随着综艺节目对明星的过度挖掘,这样的流量红利正在迅速消退。
为了满足日益重口味的娱乐需求,节目对与明星有了更高的要求:要么有技能,比如演技;要么能极致娱乐大众,将人设和偶像包袱彻底放弃。以为自己是前者的袁立被节目组当作后者来对待,以为自己两者兼得的郑恺却在路人的眼里属于后者。
当双方对彼此的定位存在落差,势必有一方的诉求会落空,而掌控着节目最终呈现效果的是节目方,所以奋起反击的永远都是艺人方。当然,也有一些艺人比较厉害,中断录制直接走人,让节目方变成受损严重的一方。
只要综艺节目以娱乐为诉求的本质不会变,综艺节目对明星的需求就不会变,那么各取所需的明星和节目方之间就始终会有摩擦存在,如何在“撕X”大战里止损,才是双方都要琢磨的命题。
结语
这些现象,都是国产综艺在发展快车道上不可避免的产物,以娱乐为主要诉求的综艺节目在新的娱乐环境下既需要找到最合适最新颖的形式,又需要探索当下审查制度的边界,还需要在节目诉求和明星嘉宾的诉求之间找到平衡,任何一个因素的失衡,对节目而言都是危险的。
从积极的角度来看,这些因失衡而暴露出来的问题,也正代表着国产综艺正在经历生长痛,伴随着生长痛,国产综艺的发展正在朝着成熟期发育。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