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前,华少发问:主持人还有将来吗?三年后,断层严重、职能边缘化、跨界转型三重焦虑压迫下,主持人的将来依旧不明朗。
“焦虑”似乎已成为这个时代的公共情绪,为生存、为生活,主持人也不例外。综艺娱乐形式变化得很快,观众的兴趣审美转移得更快,越来越多的节目不再需要主持人,越来越多的主持人成为节目的普通嘉宾。
三年前,华少发问:主持人还有将来吗?三年后,断层严重、职能边缘化、跨界转型三重焦虑压迫下,主持人的将来依旧不明朗。
青黄不接,断层严重
目前活跃在综艺场上的主持人,孟非47岁,张绍刚46岁,何炅、汪涵44岁,撒贝宁42岁,华少、谢娜37岁……这些能撑得住场面的一线主持人大多已经步入不惑之年。
回想,何炅24岁时主持了《快乐大本营》,汪涵24岁时主持了《玫瑰之约》,华少26岁时主持了《我爱记歌词》,再看当下的小生小花主持人,活跃在各种通告综艺中,表现甚至不如综艺咖出彩。
青黄不接、断层严重俨然成为影响主持人未来发展的基础性问题。从综艺节目层面来看,一方面,综艺节目对主持人需求减少;另一方面,无论是大型综艺、晚会,还是新综艺,都首选名主持人撑场。
据传媒独家不完全统计,何炅2018年至今至少参加了九档综艺节目,而这种工作强度已经成为一线主持人的常态。
汪涵除了常态综艺《天天向上》,还主持了《我想和你唱3》《火星情报局4》(待播)等大型综艺。
撒贝宁除了常态综艺《开讲啦》,还担任了《经典咏流传》《加油向未来3》《机智过人2》《放学别走》《这!就是铁甲》《欢乐中国人2》等综艺的主持人、嘉宾。
而在这些综艺中,小生小花主持人多与歌手、演员、综艺咖坐一起,担任普通嘉宾的角色,接话逗趣念广告,唯独缺了主持人身份的历练。
在各平台中,推新力度最大的当属湖南卫视,不仅在各大晚会、综艺中提携年轻主持,并且制作专属主持人的综艺,如2016年推出《夏日甜心》旨在打造湖南卫视未来的综艺女团,2018年推出《嘿!好样的》历练主持新人。但是主持人相较其他平台多混了脸熟,独挑大梁的节目仍是少之又少。
主持人职能边缘化,多成通告咖
随着近几年真人秀节目的兴起,传统意义上的主持人正越来越边缘化。华少曾发表长微博《主持人还有将来吗?》,一方面是对所处行业的担忧:主持人,除了能报幕和报广告之外,还能做什么?另一方面则是对综艺市场环境的感知:好像红的节目已经不需要主持人。
的确,很多节目都弱化了主持人概念,比如明星担任MC,歌手跨界做串场,导演直接对流程等,不仅有新鲜感,还省掉了主持人的互动串场时间,对于一些流程相对简单的棚内节目和游戏竞技为主的户外真人秀而言,主持人已经处于可有可无的尴尬地位。
头部综艺如《奔跑吧》《极限挑战》完全舍弃了主持人,《中国好声音》留给主持人的只有广告,《歌手2018》《中国有嘻哈》只有总决赛需要专业主持人……除了《快乐大本营》《天天向上》设定了专业主持群外,大多数节目中主持人身份已经越来越边缘化。
一线主持人担任节目主咖,小花小生同样没闲着,如沈梦辰频繁在《声临其境》《歌手2018》《举杯呵呵喝2》《火星情报局4》等综艺中,杜海涛也加盟了《声临其境》《王者出击》《三宝大战诸葛亮》等多档综艺,但多是第二现场主持、多个嘉宾之一的身份,不是年轻主持人不够努力,而是行业大环境下,留给他们的机会越来少。长此以往,老人下不去,新人上不来,进一步加剧了行业断层。
转型跨界不断,
一线主持人也有焦虑感
法制节目《今日说法》出身的撒贝宁、张绍刚如今活跃在各大综艺中,尚且可以算是主持风格多样化的尝试,参与幕后则是主持人更为直接的转型选择,比如华少已经是多档节目的制片人、总导演,董卿制作了《朗读者》,汪涵兼任过《天天向上》三年制片人,悦悦身兼《但愿人长久》制作人、总导演、主持人,何炅更是跨界拍起了电影《栀子花开》。
除了转型幕后,主持人选择创业的也不在少数,比如王凯运营《凯叔讲故事》等自媒体,罗振宇打造了知识型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张泉灵转战创投界等等,反倒做得有声有色。
转型不易,冷暖自知,但不可避免的是主持人对于自己身份认知的焦虑感。
在这其中,华少是较早具有转型意识的,或许是从《中国好声音》凭借快速播报广告的功力获封“中国好舌头”,走到哪里都被要求念一段广告开始,他对主持人的身份定位产生了质疑:“主持人似乎可以下岗了,他们就像19世纪俄罗斯大文豪们所写的‘多余人’。”
2015年7月,华少亲自担任制片人和导演制作情侣真人秀《出发吧爱情》,此后对幕后制作的热情一发不可收拾,一边频繁参加各类型综艺取经,一边以每年制作一档综艺的节奏不断试水。但从《蜜蜂少女队》《天生是优我》到《最优的我们》,结果似乎并不如意,影响力小,观众不买账,不知道华少的这条转型路还要走多远。
撒贝宁反倒觉得正是这种焦虑感支撑着自己:“如果哪天开始没了感觉,不觉得呼吸困难,不觉得心跳加速,那可能就是该告别这个行业的时候了。”既然焦虑不可避免,主持人行业似乎越走越窄,不如像撒贝宁所言,“最困难的是你把自己限定在某一个类型里,只要跨出了这一步,找到了合适的表达方式,其他的一切都会顺理成章。”
另附:《当市场已经不需要那么多主持人,转型幕后是个好去处吗?》
近几年,越来越多的主持人试水幕后制作,前有马东早在2001年便担任《挑战主持人》制片人、总导演、主持人,张丹丹组建团队制作节目、操刀晚会,华少参与制作了《出发吧,爱情》《蜜蜂少女队》《天生是优我》等综艺,后有董卿首次担当制作人推出现象级文化节目《朗读者》,北京卫视《养生堂》主持人悦悦操刀情感类真人秀《但愿人长久》,央视四套主持人梦桐出任《环球影迷大会》主持人兼制作人……跟演艺圈演而优则导一样,一些知名主持人做好台前工作的同时,也在积极向幕后转型,尝试新的发展路径。
为什么主持人热衷转型幕后?
除了开头提到的几位外,汪涵担任过《天天向上》三年制片人,鲁豫兼任《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主持人和总监制,李晗担任城市文化纪录片《一本书一座城》制片人兼主持人,李静担任《非常静距离》《美丽俏佳人》等多档综艺的主持人、制作人,陈蓉做了《陈蓉博客》《天才爱美丽》的制作人。
主持人试水幕后,有的是水到渠成的角色转型,有的则是职业危机使然,总结起来主要有三方面原因:
一、希望将自己的想法渗透到幕后
谈到制作《朗读者》这样一档文化节目的契机,董卿表示,最大的契机是因为自己在这个行业已经做了22年,是时候去做一档自己真正喜爱的节目。有这种想法的主持人很多,华少也曾坦言不愿意只做发声筒,希望节目能体现他更多的想法。在做惯了台前的发声工作后,一些有想法的主持人更希望在节目中注入更多自己的思想,做出一档真正有自己痕迹的节目。
二、主持人形象被定型,幕后寻找突破
主持人因个人风格的塑造往往会被定型,被认为适合某一类节目,尤其是主持人与某档综艺紧密结合,比如华少之于《中国好声音》,鲁豫之于《鲁豫有约》,固定的形象虽然有益于主持人个人品牌的形成,但也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主持人的发展,从台前到幕后的角色转换可以让主持人有自由发展的空间,去跨界吸收养分。
三、主持人的作用越来越边缘化
随着一系列真人秀节目的兴起,传统意义上的主持人正越来越边缘化。华少曾发表长微博《主持人还有将来吗?》,一方面是对所处行业的忧伤:主持人,除了能报幕和报广告之外,还能做什么?一方面则是对综艺市场环境的感知:好像红的节目已经不需要主持人。
的确,不只是真人秀,很多节目都弱化了主持概念,比如明星担任MC,歌手跨界做串场,导演直接引导等等,主持人应该有危机意识,转型幕后成为不错选择。
主持人转型制作是优势也是劣势
事实上,主持人转型幕后并不容易,不仅身负大众的高期待和高标准,而且从靠说话生活到把控全局,包括艺人、团队、招商赞助等等,说是转型,更像是打碎重塑,并非易事。
首先是专业度问题,主持人大多是播音主持专业毕业,上学读的书、工作后积累的经验都是跟语言、文字相关的,想要参与幕后,专业度是首要考验。带着主持人的思想去创作节目是优势也是劣势,优势在于台前幕后想法统一,劣势则在于台前、幕后互相影响,难以专注。
李晗就曾表示,一人担纲多个工种免不了有冲突的时候,比如制片人和主持人角色的磨合。“在伦敦的前两天,我出镜的感觉很糟糕,拍的时候我心里都在想着摄像,想着机位,有没有拍到我想要的,还想着后勤等等,完全没法专心提问。后来才好起来,学着瞬间进入角色,转换位置。”
而且工作量大大增加,不仅需要“刷脸”,还要掌控全局。
几乎所有向幕后转型的主持人都发出过“很苦”“很累”“很难”的感慨。华少曾透露,以明星主持人身份做幕后工作,“刷脸”是其中一项最管用的办法,“刷脸的好处是不太容易被人直接吃闭门羹,但劣势就是什么事都必须自己去做。谈任何一件事情,别人都要求你参加,你以一个艺人身份来讲,每天对话客户也是一件非常困难的事情。”
的确,作为制作界的新人,主持人身份是他们唯一的资本,“刷脸”找赞助已成为常态,更难的是主持人还要把控好节目的每个细节。
《朗读者》是董卿从策划立项一手带起来的,“事无巨细,严苛挑剔”,是董卿的团队成员对她的评价,节目模式、制作公司、经费、赞助商、播出平台、人员,这些以前她不用考虑的事情纷纷涌来,工作集中时,每天只能睡三四个小时。可以说,最终《朗读者》成为现象级的文化类节目,董卿功不可没。
转型不易,但也不要放弃主持的魅力
虽然转型成绩差别很大,但不可否认的是,当制作人、导演兼具主持人特质做节目,确实为整个综艺市场带来全新体验,也为主持人找到了职业发展新方向。
总结转型较成功的主持人所制作的节目可以发现,大多主持人贯通台前幕后,且制作内容是自己擅长或者喜欢的领域,比如董卿的《朗读者》、鲁豫的《鲁豫有约·大咖一日行》、悦悦的《但愿人长久》等等,既将台前的想法融入了幕后,也将自己身为主持人的功力和魅力发挥得更淋漓尽致,往往能够呈现出极佳的效果。
尽管华少新近操刀的《蜜蜂少女队》《天生是优我》已完全居于幕后,但他坦言不希望自己的跨界尝试被误读为主持人的无奈转型,恰恰相反,跨界吸取过他人的经验、丰富了自己的思想之后,华少最大的梦想,还是在主持人这个方向上。
除了转型幕后,主持人选择创业的也不在少数,比如王凯运营《凯叔讲故事》等自媒体,罗振宇打造了知识型视频脱口秀《罗辑思维》,张泉灵转战创投界等等,大多还在发挥自己说话的本领,融合兴趣爱好,成就了新事业。
总之,主持人身份是一张名片,比幕后工作人员多了一分名气,也比大多演艺明星多了一分才气,无论转不转型,向哪儿转型,这都是最大优势,不能放弃。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