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月,《速度与激情7》在内地上映不足一个月即斩获23亿元票房,成为票房冠军。影片大卖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制作方把已故影星保罗·沃克通过高科技“带”到银幕里。类似的情形还出现在演唱会上,5月9日在台北举行的“邓丽君20周年虚拟人纪念演唱会”,主办方将邓丽君“复活”,现场7000多观众无不感慨数码科技的魅力。
虚拟人的质变
以往也有通过数码重塑已故艺人,以增加艺术效果,而近期的巨星“复活”策划,则是运用最新的数码科技,将虚拟人物带入电影,或者在演唱会现场重现歌手影像,并与多位歌手合唱新旧经典歌曲,为观众带来全新的体验。
据介绍,目前业内把这种技术称为虚拟人(Virtual Human)技术,这一技术早在2013年已经小试锋芒。歌手周杰伦在其香港演唱会就运用了这一技术。近期的“邓丽君复活演唱会”,则由好莱坞视觉效果相关制作公司参与并研发,该 公司参考邓丽君以往大量的影音及相片等资料,然后将影像等数据输入计算机,重整邓丽君的头发、五官、眼神及嘴形等,再利用该公司独有的全息虚拟成像技术在演唱会中呈现在舞台上。
该公司视觉特效总监David Hogins透露,他们依靠近两年数码技术上的发展,在制作邓丽君的五官上做到更精致细腻,而且在表情及唱歌时的嘴形更为顺畅自然。
虚拟人背后的商业价值
虚拟人物大受欢迎,自然会带出无限商机,而背后的版权问题也随之以来。暨南大学法学院罗教授告诉记者,目前国内甚至全球就已故艺人的形象使用上尚未有完善的版权保护,一般都是由已故艺人的家人或生前签约演艺公司取得形象使用权。一旦该行业发展到一定规模,已故艺人形象使用权的争执也有可能随之增多。
目前,上文提到的好莱坞视觉效果制作公司已在此领域“先下手为强”,记者上周从该公司内部人士方面证实,他们已成立虚拟人经纪公司,与邓丽君家人达成协议,签下邓丽君10年数字形象权,并正在和一些英年早逝的华人巨星的家属接触,希望能“复活”他们的形象,延续更多的舞台辉煌。该公司并未透露签约邓丽君数字形象权的花费金额,而公司更是借助去年推出360度摄像技术,从特效公司转型为科技公司。
相信有朝一日,迈克尔·杰克逊、玛丽·莲梦露、约翰·列侬等巨星再次“登台”、拍电影,将不是什么新鲜事了。
汇桔观点:
无论是《速度与激情7》的保罗·沃克还是演唱会上的邓丽君,已故明星通过虚拟人“复活”并进行商业演出已并非难事,其背后的产业模式也日趋成熟。
然而,有利益之处必有纷争,虚拟人不仅带来了无穷的商机,版权问题也随之而来。目前,全球范围内就已故艺人的形象使用上尚未有完善的版权保护制度,一般仅由已故艺人的家人或生前签约演艺公司取得形象使用权。演艺公司看重利益,已故艺人的家人没有版权概念,一旦产业发展到一定规模,仅凭二者的观念意识是很难对已故艺人的版权以及形象起到很好的保护作用,版权纷争就在所难免了,到时只会引起生者之怒,逝者之哀。
小编认为,随着该产业的崛起,相关法律法规应该及时予以适当的调整,让虚拟人技术的运用也有法可依。保护已故明星版权以及形象,不仅仅创造经济价值,还能够合法的给予生者一种情怀,一份回忆。
(编辑:JW)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