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点击文末左下角“阅读原文”,即可在线咨询项目
世界上最大的“神秘”组织——联合国,是世界上最大的多边国际组织,在193个国家设有办事处,有3.7万名工作人员。
联合国鼓励世界各地的人们一同实现维护和平、推进人权以及促进正义、平等和发展的使命。
为了维系联合国这个庞大的组织正常运转,自然每年都要选拔众多优秀的青年人来此工作。
中国作为联合国的五大常任理事国之一,每年都有非常多优秀的青年到联合国工作,其中不乏也明星艺人。
其中最出圈的艺人一定非王源莫属。2017年初登联合国讲台时,“00后”王源还不满17岁。2019年,联合国大会为纪念《儿童权利公约》通过30周年举行高级别会议。已出任联合国儿童基金会青年教育使者的王源,又在这次会议上发表了演讲,主题仍与教育有关。为了准备好这次演讲,王源曾表示每天都要花一小时专门练习英文,希望能在国际舞台上展示中国青年的精神风貌。
还有北大“90后”博士朱睿智选择到卢旺达从事难民保护工作。2020年初,疫情初现狰狞的态势,她提前把社区工作人员、志愿者组织成一支127人的卫生小组,通过走访、调查和宣传,把防控知识传递给当地难民。
那么,在联合国工作到底是种怎样的体验?
就如同这些像王源、朱睿智这样的中国年轻人一样,中国青年能在国际一线组织发挥更大的作用,可担大任,可以到那些需要帮助的国家和地区奉献自己的力量。
有个冷知识,从2012年报考数据来看,联合国的岗位录取已经410:1,中国分配的名额有160多个左右。
因此对于广大青年人来说,如果未来想要进入联合国这样的国际组织,不止需要专业知识和面试表现,有过相关的经历也非常重要。
因此大家不妨选择启德学游推出的——联合国全球聚焦远程培养计划-人文社科综合版 (点击标题,即可了解项目详细介绍),提前通过线上的形式走近联合国,了解联合国,开拓个人国际视野,丰富个人活动经历。
如果未来你也期待进入联合国,这次的机会不容错过啦!
项目介绍
项目以“一个目标,三种形式,提升四个力 ”为主要内容,即以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为主线,通过外交访问、学术研究、演讲表达的形式,提升外交领导力、社会公益专题学术科研能力、国际职场竞争力、跨文化交流能力。
学员将走进6-8个国际组织和多国驻联合国代表团。对话现任外交官,开展浸入式学术科研/实训工作。每人在辅导下产出联合国正式规格的《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倡议书( SDGs Initiative ) 》 。
项目亮点与收获
1、【联合国国际组织官方项目】联合国国际组织官方主办,学员们与文化背景、思维方式迥然不同的人对话、合作,所带来的全球视野与责任感必将伴随一生。
2、【塑造完整联合国认知体系】塑造完整的联合国组织架构、运营机制与多边外交理论知识体系 。与来自全球联合国不同性别、年龄、地域、国籍、文化背景的官员交流,提升跨文化交流能力 。获悉人类社会顶层设计与各生产生活领域最新发展趋势。
3、【提升个人学术能力,结交国际人脉和友谊】由来自全球各地的联合国现任官员、专家学者、多国常驻联合国代表团现任外交官为学员传授知识、分享经验、互动交流并深入指导。针对可持续发展目标进行深度调研,完成个人署名《可持续发展目标行动倡议书》,提升社会公益专题学术能力。与拥有相似家庭背景的伙伴相识,收获友谊。
* 证书及成绩单参考模板
咨询/报名方式
▼ 识别图中二维码,了解项目详细介绍▼
2023 启德学游
热门冬季研学项目推荐
2022秋季 热门线上研学项目
2022秋线上实训——金融名企远程实训项目
2022秋线上义工——国际义工—野生动物救援行动+论文版
2022秋线上支教——跨国线上支教项目【论文版】斯里兰卡、尼泊尔、肯尼亚、巴厘岛
2022秋线上义工——国际义工—野生动物救援行动
2022秋线上支教——跨国线上支教项目 斯里兰卡、尼泊尔、肯尼亚、巴厘岛
2022全年 线上研学项目
2022实训在线——联合国全球聚焦远程培养计划—人文社科综合版(10月)
2022实训在线——联合国全球聚焦远程培养计划—商贸经济专题版(11月)
未来外交与国际职场专业人员培养计划
远程1对1学术实训项目-大数据与人工智能远程1对1学术实训项目-TESOL与应用语言学
远程1对1学术实训项目-抑郁症与睡眠研究
远程1对1学术实训项目-金融风险管理与财务管理
个人语言远程定制课程(英语)
2022—中国人民大学-法律--当代中国法律探索性研究导论--以社会法等为核心的研究展开
2022—中国人民大学-传媒/计算--社交网络热点议题数据挖掘项目
2022—中国人民大学-国际关系--中美战略竞争研究
2022全年 线下研学项目
清华大学-生物医学交叉研究院--脑科学项目
苏州大学-生物钟研究中心-------斑马鱼生物钟调节的分子遗传和基因组机制
热门SAT考团项目
2022全年-2023(上半年)澳门SAT考团
2022-2023 新加坡6天5晚SAT考团 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