调查:年轻人不应将追星当生活重心
63.5%受访青年认为年轻人不应将追星当作生活重心
追星可以给年轻人带来群体认同,也可以丰富他们的生活,但过度追星以及非理性的追星行为,会给青年的生活和身心健康带来不良影响。
近日,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1873名18~35岁青年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71.8%的受访青年有过追星行为。63.5%的受访青年认为年轻人可以把追星当作生活的调剂,但不能当作生活的重心,56.4%的受访青年认为年轻人可以把优秀明星作为榜样,不断提升自己。
浙江杭州的大三学生赵航(化名)曾追过不少明星,现在她最喜欢的是某综艺选秀节目中的明星。“最近我追星投入的时间和精力比较多,以前我都不怎么控评(操控评论,多用来描述粉丝控制明星相关新闻下的评论走向——编者注)、打榜(让营销对象快速进入行业排行榜领先位置——编者注),近期追的这个明星,我已经开始动手为他这样做了”。
在北京某高校读研一的温文(化名)平时更多地是在微博上追星、关注明星动态,但不会给明星投票,也不买周边产品,“我不是那种很疯狂的粉丝,更多是默默地关注明星的动态,但如果有针对明星不好的言论,我也会发声维护自己的偶像”。
调查显示,71.8%的受访青年有过追星行为。年轻人追星有哪些不好的行为?62.3%的受访青年指出是无法理智思考,一味维护自己偶像,甚至因此在社交平台上展开“骂战”,59.4%的受访青年认为是喜欢关注明星的感情生活,还给明星配对,成为CP粉(把自己喜欢的两个明星想象成情侣关系的粉丝——编者注),55.4%的受访青年指出是过于热衷关注明星的私人生活,变成“私生饭”。
“我很不喜欢狂热的粉丝,有的人太过疯狂,把明星看得比亲人还重,对明星作出过分亲热的行为。有人觉得什么样的明星就会有什么样的粉丝,但我觉得粉丝的做法,反过来也会对偶像发展产生影响。”温文说。
赵航说,她身边有为了偶像付出许多时间和金钱的粉丝,“我身边有个女生,特别喜欢一个男明星,天天在朋友圈刷屏,发和这个明星相关的东西,甚至称其为老公”。
“从社会发展来看,粉丝经济现象很普遍,不仅我们国家有,美国、英国、韩国、日本、印度等国家都会有,关键是要如何客观理性地看待、怎样更有效地规范。”中央财经大学文化与传媒学院院长魏鹏举认为,要认识到这是一种正常的社会心理现象,是文创经济发展的一种模式,同时也要看到一些不良现象,“这其中有一些是违反伦常甚至违反法律的,影响到家庭的正常生活,影响到青少年的健康成长,我觉得这是我们应该警惕的。对于青少年的父母来说,一味地打压可能不合适,这会导致孩子更大的逆反”。
“追星打投(在粉丝圈里为明星定期打榜、投票——编者注)、参加线下活动,其实都挺正常的,只要别让自己陷进去、出现非常盲目的状态就好。”赵航认为,追星也要有是非曲直的判断,不要有造假等行为。
“追星的前提还是要过好自己的生活,不然很容易在追星的过程中迷失自我,太过投入,给自己带来伤害。”温文说。
调查中,63.5%的受访青年认为年轻人可以把追星当作生活的调剂,但不能当作生活的重心,56.4%的受访青年认为喜欢追星的年轻人可以把优秀明星作为自己的榜样,不断提升自己,50.2%的受访青年认为粉丝应更多地关注、欣赏明星的作品,而非主要关注其私生活。
魏鹏举认为,倡导理智追星,首先要承认社会发展需要偶像,需要认同。明星作为给我们带来快乐的源头,是有价值的。同时也要看到,我们崇拜的社会精英应该是给社会带来正能量的明星、偶像。“一方面要通过粉丝经济,给社会带来更多积极的变化。另一方面,从文创经济长远发展来看,要引导更多的注意力集中到有创造性的杰出人物。从个人健康的角度来看,爱好应该是多元的,关注的明星也可以更多元一些,这样生活也可以更有趣”。
中国青年报·中青在线记者 孙山 实习生 矫芳 来源:中国青年报
网址:调查:年轻人不应将追星当生活重心 http://c.mxgxt.com/news/view/120478
相关内容
大学生校园追星现象调查报告2017关于大学生追星调查报告
关于~大学生追星情况的调查报告.doc
大学生校园追星现象调查报告
浅析新形势下大学生对明星效应的重新审视相关问卷调查
明星调查报告.ppt
过度追求社交“轻量化”,63.5%受访青年担心缺少知心人
过度追求社交“轻量化” 63.5%受访青年担心缺少知心人
媒体调查:AI“复活”已逝明星成生意,以名人效应打广告卖课
追星族调查:近7成粉丝曾为偶像花钱,60后最壕、80后最“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