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却又是个一时难以完全解决的沉重话题.....
小编做了十几年体育记者,采访的运动员一茬又一茬,这期间有混得特别好的, 也有混得一般的,能混到生活困顿的虽然少,但也有。只要有,就说明咱们这个运动员退役保障工作没有做好。
先来说说几个令运动员生活困顿的原因吧
第一、运动员从小专注训练,能认真读书的没几个。前些年,体育总局为了改变这一现状,在训练局晚上都开设有文化课,但你觉得一天大强度训练后,还有多少运动员能去安心坐着上课呢?没有文化,就没有知识,也就没了了生活的支撑点。
体操运动员张尚武街头摆地摊,一度引发热议。
第二、运动员相对单纯,训练时就身边一个小团队,社交少、圈子小,退役后一时很难适应社会环境。当然,我这里指的是最普通的运动员。
第三、因人而异,尤其是因人情商而已。以前,大家都知道运动员退役后的几条路,大部分都去做了教练,但教练总有饱和的一天,你得琢磨点别的出路呀。不能等临退役了,才去想这个话题,要提前布局自己的未来生活。这一点,现在的年轻运动员做得很好,至少比前几代劳队员做得要好。
成绩优秀如姚明、李娜者,退役后照样大把吸金。
第四、成绩差强人意。运动员是吃青春饭的。通常情况下,一名优秀的运动员在十几岁就能展现出他的天赋,好的继续练,天赋差的可以趁早转行。在中国,没有成绩,便少了第一道退役屏障。按照体育总局的相关规定,取得世界大赛前八和全国前三,体育系统是负责帮忙安置退役后的工作。但没有拿到这些好成绩的,对不起,拿着退役金回家自理吧。
林丹早在退役前就在布局自己的商业帝国。
现阶段,运动员开化的早,接触的人多,退役后的圈子也大了很多。但着远远不够,毕竟运动员体系是个金字塔,能站上塔尖的人少之又少,大部分只能充当塔基,把塔基这部分的退役安置好了,才是最重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