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韵今声,让古典诗词焕发新生
转自:天津日报
日前,央视推出的综艺《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凭借其创新的呈现方式与丰富的历史文化内容,赢得了广大观众的一致好评。近年来,一系列以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主题的电视节目,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不仅在国内掀起了一股“国学热”,也吸引了全球观众的目光。由央视打造的《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以及地方卫视推出的《中华好诗词》《奇妙的诗词》《诗意中国》等,这些节目通过讲述真实感人的故事并结合嘉宾们的深度解读,创新表达方式,激发了人们对古典诗文、对传统文化更深层次的理解和热爱。
深度挖掘内容
AI技术赋能诗文化传播
古典诗文作为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在文学领域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时也承载着深厚的历史背景和哲学思想。这些作品通过精练的语言、优美的意境以及深刻的内涵,展现了古代文人对于自然、社会乃至人生百态的独特见解与感悟。它们不仅是文字上的艺术品,更是连接过去与现在、东方与西方文化交流的桥梁之一。
《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等节目是近年央视热播的文化类综艺节目。南开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周才庶表示,古典诗文是我国传统文化中兼具文学性、历史性和思想性的文艺类型。这些综艺节目充分调动了中国古典文学的丰富资源,通过影像媒介的多维重塑,将古典诗歌与文化以通俗易懂、丰富多元的方式表现出来。
唐诗是中华民族献给世界诗歌史最璀璨的瑰宝,大型文化节目《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聚焦唐代“顶流诗人”,紧扣唐诗名篇主线,生动讲述以王勃为首的“初唐四杰”、孟浩然、王昌龄、李白、王维、岑参、杜甫、白居易、杜牧、李贺、李商隐等唐代诗坛巨匠的文学与人生故事。
节目中的诗歌是诗人情感的流露和人生的写照。例如,在节目中,观众可以追随王勃的足迹,看到他短暂却传奇的一生。王勃年少成名,才华横溢,但也因意气用事写下《檄英王鸡》而遭遇贬谪。当他来到滕王阁,挥毫泼墨,写下“天高地迥,觉宇宙之无穷;兴尽悲来,识盈虚之有数”之时,这不仅是他在人生低谷时的深沉感慨,更是对浩瀚宇宙的深刻思考和对命运无常的深切体悟。
在孟浩然篇中,节目则展示了孟浩然与王维、李白、王昌龄的友谊。孟浩然与李白品诗论文、相谈甚欢,李白多次赠诗孟浩然,一句“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崇拜之情溢于言表。跟李白同龄的王维,与孟浩然亲密无间。孟浩然赴长安参加科举落榜,为了帮他排解落第之苦,王维带他参加各种诗会,孟浩然以一句“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诗冠京城。王昌龄遭贬谪途经襄阳,孟浩然备美酒款待,直言“人生在世,但求此刻之真”。王昌龄宽慰友人,尽显真挚情谊。
周才庶表示,节目深度挖掘每位诗人的人生故事、立足于传统诗歌文化,通过深入挖掘诗人的人生故事、性格际遇及重要抉择,让观众更加了解他们的性格、情感和思想,从而更加深刻地理解诗歌的内涵和价值。这种深度挖掘不仅让传统诗歌焕发出新的生命力,也让观众在欣赏节目的同时,感受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她说:“唐代是中国历史上一个辉煌的大一统时期,唐代的诗歌更是达到顶峰,充满瑰丽的想象与磅礴的气势。将这一时期的文学以综艺节目的形式展现出来,是非常有意义的。”
《宗师列传·大唐诗人传》成功地将传统诗歌与现代表达方式相结合。节目采用“沉浸式实景演绎+电影化拍摄+AI赋能文旅体验”模式,通过场景搭建、演员表演和诗歌朗诵,将唐代诗人们的生活与作品有机融合,让观众深刻感受诗人的情感与意境。这种创新的表现手法不仅让年轻人重新发现了唐诗的魅力,也让传统文化在现代语境中焕发出新的光彩。
节目为深入了解李白的成长环境和求仕生涯,借助AI技术,探访团“穿越”古代蜀地成都,邀请李白“穿越”至千年后的湖北安陆。在王昌龄篇中,为了让观众能更直观地感受“塞外”的苍茫与壮美,探访团特地前往宁夏中卫,体验“大漠黄沙”。
节目还设置了孟浩然与李白比试剑法的戏剧片段,为节目增添了武侠色彩。李白的“仗剑去国,辞亲远游”,杜甫的“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士俱欢颜”,白居易的“同是天涯沦落人,相逢何必曾相识”,这些诗句通过节目演绎变得生动,引起观众共鸣。为了再现诗人风采,节目组升级了实景搭建,广泛吸纳史料精华,依托考古发现与文物佐证,反复推敲剧本,力求贴近史实。此外,节目邀请了来自权威机构和高等学府的十余位专家学者参与,并在多个领域严格把关。
周才庶表示,节目结合现代科技手段,通过AI技术赋能文旅体验,让观众在观看节目的同时,能够更加便捷地了解唐代的历史文化,以及一些旅游景点。这种创新的形式使得观众能够更加直观地感受唐诗的魅力和诗人的风采。
多元表达方式
穿越时空的诗情画意
在中国古典诗词里,意与境的场景构设包括情随境生、移情入境、物我情融等方式,在意境的创新方面讲求向往感、沉浸感、超越感,追求作品对于人心的净化作用。周才庶表示,当下综艺节目对古典诗文中的故事进行场景化叙述,方式包括学者对古典诗词进行解说、演员对诗文典故进行演绎、将幕后创作过程置入节目中等,从而不断探索诗词内涵的现代化表现方式。《中国诗词大会》《经典咏流传》《典籍里的中国》《中华好诗词》等综艺节目都设置了解释诗文的重要环节,这增加了节目的知识性和思想性。
作为一档大型文化益智类节目,《中国诗词大会》拥有广泛的群众基础,节目观众包含了从儿童到老年人的各个年龄段人群,而且通过亲子共赏、多媒体传播等方式,节目进一步扩大了影响力,节目的高学历观众比例也增加了,显示了其文化价值的深度和广度。
节目通过引入竞技元素和娱乐化手法,如“飞花令”和现场沙画创作抢答,增加了节目的观赏性和参与感。这种结合使得文化节目不再局限于传统的严肃氛围,而是变得更加生动有趣。节目中的解说多由专家在选手答题后进行,重点介绍题目中所涉诗词的创作背景、作者生平及典故含义等,这种方式更像是一种诗词的通识教育,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诗词的内容和意境,从而加深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热爱。
《典籍里的中国》聚焦于中国古代重要典籍,如《论语》《道德经》等,通过讲述这些典籍背后的故事及其对中国乃至世界的影响,来展现中华文化的独特魅力。节目中的解说不仅涉及文本的解读,还包括了对其历史地位、哲学思想等方面的探讨。
《经典咏流传》邀请文化学者以及知名艺术家共同参与,以演唱经典诗词歌曲的形式,结合现代音乐元素,重新演绎古代诗词。节目中的解说往往围绕诗词的历史背景、文化内涵及其在当代社会的意义进行,旨在让观众在欣赏美妙旋律的同时,深入了解诗词背后的深厚文化底蕴。
《中华家庭诗词擂台赛》在“诗词+家庭”为关键词的跨界文化空间中,探索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当代家庭教育和家庭成长中的内涵价值,并以传统元素和中国色彩呈现“中华诗词宇宙”的东方审美,让诗词经由家庭传递,培养家庭成员共同的爱好,是对趣味国学、寓教于乐的进一步尝试。
周才庶表示,诗歌类综艺节目还积极尝试跨界融合,将古诗词与现代音乐、舞蹈、戏剧等多种艺术形式相结合,创造出全新的视听盛宴。例如《经典咏流传》将古诗词与现代音乐巧妙结合,用当代最流行、最易懂的方式让诗歌焕发了新的生命力。这种跨界融合不仅丰富了节目的内容和形式,也拓宽了传统诗歌的传播渠道和受众群体。学者对古典诗文的解说是诗文诠释的传统方式,演员对诗文典故的演绎则是综艺节目关于古典诗文的创新表达,这是综艺节目场景化叙述的主要力量。《典籍里的中国》《国家宝藏》等电视综艺节目通过设置小型的戏剧表演来讲述与古典诗文相关的故事,演员生动的表演也成为综艺节目的一大亮点。演员的表演是可视化的。表演进程虽然是节目制作的外在表现,但它反映出节目的中心理念和内在逻辑。
谈及未来此类节目的优化方向,周才庶表示:首先,建议深入挖掘传统文化的精髓,不仅聚焦于人们耳熟能详的文学巨匠如李白、杜甫、苏轼等,还应将特定历史时期的日常生活风貌进行全面展现,使观众能够身临其境地感受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其次,运用数字技术的力量,通过现代影像媒介的方式呈现古典诗文辞赋,力求在真实性、文学性与通俗性之间找到平衡点。最后,进行多媒介的交融创作,将传统电视节目与短视频二次创作相结合,实现全方位的传播效果。
诗意生活触手可及
古诗词与现代生活相融合
古诗词作为文学的瑰宝,蕴含着中国人深邃的情感与独特的中式意境。近年来,大型文化音乐节目《经典咏流传》为观众带来了大量优秀的音乐作品。该节目通过“和诗以歌”(即“以歌唱诗”)的形式,使中国古诗词在符合现代人审美的旋律中焕发出新的活力,也让中国音乐在与古诗词的交融中展现出独有的魅力。
中国古诗词自古以来就有“入乐歌唱”的传统。先秦时期,我国便已形成了“诗、乐、舞”三位一体的艺术表现形式。《墨子・公孟》中记载:“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从《关雎》到《凤求凰》,从《阳关三叠》到《大江东去》,从《忆秦娥·恒山月》到《声声慢》《春花秋月何时了》,古典诗词孕育了无数经典音乐作品。“和诗以歌”的传统为中国音乐注入了经典的基因。时至今日,提及《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等经典诗词,人们脑海中仍然会响起熟悉的旋律。那些经典的古诗词歌曲,如同在现代生活中播下的诗词文化种子,随着它们开花结果,诗词文化代代相传、生生不息。
当古典诗词与建筑相融合时,能极大地提升建筑的艺术魅力。在紫禁城的雕梁画栋间,镌刻着“金水桥畔白宁寿秀美,九龙壁前彩御花芬芳”;苏州园林的每一处景致转换中,都仿佛诉说着“苍松翠竹迎佳客,明月清风伴故人”的雅趣;而在莫高窟那飞天曼舞的壁画里,则描绘着“敦煌道远万里长,三春雪霁天未晴”的壮阔。这些传统古诗词如同珍珠般镶嵌于各处,不仅易于传颂、深入人心,更在民间广为流传,成为跨越时空的经典名句。
无论是以古诗词为主题的时装秀还是美妆产品,将古诗词融入时代潮流已经成为一种趋势。这种方式不仅能够提高古诗词的传播效果,还能让更多人了解并喜爱中国传统文化。在“诗韵霓裳”时装艺术大展中,设计师兰玉巧妙地将中国传统非遗技艺如苏绣、堆锦、绒花等与现代高级定制服装艺术结合,通过写意设计手法,将古代诗词的意境转化为可穿着的艺术作品。每件作品都根据特定诗句精心设计,不仅展现了传统工艺的精湛之美,也体现了现代审美观念下的创新表达,为古诗词文化的传播注入了新的活力。
在女性彩妆产品设计方面,故宫系列美妆产品等深受广大爱美人士的喜爱。这些产品不仅注重外观设计上的美感,更强调内在品质和文化内涵的提升。例如,一些口红的颜色灵感来源于故宫建筑的色彩,眼影盘的设计则借鉴了古代绘画作品中的图案和色彩搭配。这些细节之处无不体现出设计者对传统文化的尊重和传承。
去年夏天,电影《长安三万里》走红,激发了人们对中华传统诗词文化的共鸣。影片结合李白、高适、杜甫等诗人的梦想与48首唐诗,生动展现了这些诗人的形象,引发了“唐诗热潮”。短视频平台上的“长安三万里中的唐朝冷知识”系列视频,讲述了影片中唐诗和诗人背后的故事,广受网友喜爱,网友们积极参与相关活动,通过诗歌朗诵、舞蹈、戏曲等形式表达对唐诗的理解与感受,让古诗词焕发新活力。
今年,在第二届五大道海棠花节上,海棠铺绣,游人如织。在大理道回望,花群与人群相遇在街头巷尾,人们不经意间就与春色撞了满怀。那些点缀在墙面上、枝条上的诗词,“枝间新绿一重重,小蕾深藏数点红”“著雨胭脂点点消,半开时节最妖娆”“只恐夜深花睡去,故烧高烛照红妆”……它们写出了诗人爱花惜花之情,它们与春日、与游客浪漫合拍。这不仅是一场视觉盛宴,更是一次心灵之旅,让人们在忙碌的生活之余找到了一片属于自己的静谧之地,感受到了自然之美以及中华文化的博大精深。
古典诗词文化综艺节目肩负着传递“诗意力量”的责任,成为了大众文化中的一股“文艺清流”。例如,《经典咏流传》将经典的诗句与当代人的价值观念相结合,用“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这样的诗句表达了普通人追求梦想、活出自我的愿望,观众能够体验到诗意生活的美好。经典诗词蕴含着丰富的意义,无疑是对大量现代文化产品缺乏深度的一种补救。诗词艺术与当代文学、当代生活接轨,关注新时代文化语境下的新问题,共建了时代话语。
在当今时代背景下,数字技术和媒介融合为古诗词的传播提供了更多可能性。近年来,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和推广,社会各界对国学的热情持续升温。诗词作为中华文化的瑰宝,承载着丰富的历史和文化信息,是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古诗词与流行音乐结合,与现代书画艺术融合,融入时尚潮流和文创产品开发中,从而更多元化地引领古诗词在新时代的融合发展并产生新的生命力,为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让更多人了解和喜爱传统诗歌。
海量资讯、精准解读,尽在新浪财经APP
网址:古韵今声,让古典诗词焕发新生 http://c.mxgxt.com/news/view/121317
相关内容
焕发传统文化新生:杭州灌灌集团“娱乐大鳄”APP热推《古韵今风》系列青少年音乐戏剧《诗经海海》:让经典古籍焕发新生力量
重庆理工大学举行“千古诗韵”中国经典诗词歌曲演唱会
为古诗词寻找现代表达
古诗词与音乐
引领右脑教你快速记忆古诗词《登乐游原》
跟着《甄嬛传》领略古典诗词之美
把中国古典诗词唱出来,唱出国
古诗词里话劳动
古韵今声,梦回白石 —— 女高音黄璐演绎白石道人歌曲·专场音乐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