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宝强最近又被讨论“咖位”了。
新剧《棋士》热播,他在剧里被配角“薅着衣领拖地摩擦”的镜头成了全网热议的演技范本,观众一边感慨“这才是真演员”,一边困惑:一个票房破200亿的影帝级演员,怎么在星光大赏这类场合总显得“排面不够”?
其实这问题挺有意思,王宝强明明手握《士兵突击》《唐探》系列等国民级作品,自导自演的《八角笼中》票房22亿,还是中国首位票房破200亿的80后男演员,但一到拼“江湖地位”的场合,他好像总被流量明星压一头。
有人甚至翻出年初星光大赏的座位图,发现他既不在第一排C位,也没被镜头重点照顾,待遇还不如某些靠CP热搜上位的鲜肉小花。
这种“错位”背后,藏着娱乐圈三条扎心的潜规则。
第一条:流量比实绩更“好用”。
现在的娱乐圈,数据就是硬通货。
王宝强主演的电影能卖座,但本人不炒CP、不买热搜、不搞人设,甚至连社交平台都低调得像老干部。
反观某些流量明星,拍戏用替身、台词靠配音,却能靠粉丝打投、热搜包年稳坐“顶流”交椅。
就像星光大赏上,主办方把镜头和前排席位给了能带来话题度的流量艺人,而王宝强这类“闷声干大事”的演员,反而成了“背景板”。
这也不能全怪主办方势利眼。资本算的是经济账:一个王宝强能扛票房,但十个流量明星能带话题、拉赞助、炒股价。
王宝强自己也吐槽过:“上热搜可以,但千万别塌房”,这话看似自嘲,实则撕开了娱乐圈的遮羞布:比起实打实的演技,行业更在乎短期流量变现。
第二条:“草根逆袭”的剧本,在名利场里不吃香。
王宝强是内娱罕见的真·草根。16岁演《盲井》出道,没背景没人脉,靠“许三多”的倔劲一路闯出来。
但娱乐圈本质是个“圈层游戏”,红毯上拼高定、酒局里谈资源,王宝强这种“接地气”的生存方式,反而让他显得格格不入。
当年他和马蓉离婚,全网都默认“校花下嫁土小子”,却忽略了他早已是冯小刚、徐峥等大导的御用演员,人脉实力远超大众想象。
可即便成了资本(名下关联9家企业),他也没学会“摆谱”。
拍《棋士》时,他甘愿被群演拽着衣领拖行、坐在玻璃碴子上演戏,这种“不要脸”的敬业精神,在讲究“体面”的圈内反倒成了异类。
第三条:观众越捧场,圈子越警惕。
王宝强有个“魔咒”:观众缘极好,但圈内口碑两极。他越是用实绩证明“草根能逆袭”,越让某些人如坐针毡。
去年他卷入“诈捐风波”,明明合同清晰却仍被泼脏水,工作室硬刚“静待法律结果”,最后警方通报还了他清白。
这事换作其他明星,早买十个热搜卖惨,但他只淡淡说了句“堂堂正正做人”,这种“不配合炒作”的态度,注定让他在资源争夺中吃亏。
更微妙的是,他的存在本身就在打脸行业乱象。
当他说“演戏亲力亲为是应该的”,等于揭穿了那些用替身、抠图的明星;当他提到“票房分成按合同办事”,又戳破了某些人“口头承诺分账”的潜规则。
这么个“行业照妖镜”,资本怎么会捧他当“门面”?
王宝强不需要“地位”,他本人就是规则
说到底,所谓“江湖地位”不过是娱乐圈自嗨的标签。
王宝强或许永远学不会在红毯上抢C位,但他用20年时间证明了一件事:观众的选择比资本的座位更有分量。
就像他新剧《棋士》里那句台词:“棋开了,就没有停的了。”
娱乐圈这盘棋,流量明星或许能靠捷径占先手,但王宝强这类人,才是真正能“执子破局”的棋手。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