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豆”们的粉丝是如何造就的?

发布时间:2024-12-10 09:24

原创 包楚婷 群学书院 收录于话题#生活中的心理学25个

仅仅在二三十年前,心理学对中国大众来说,还是一个遥远而陌生的学术名词,那时候大部分中国人,还在为小康乃至温饱而奔波,无暇他顾。但是今天,日益富裕起来的中国人开始知道,正确了解自己与世界、自己与社会、自己与他人、自己与自己,是多么重要,它会让我们用一种客观、理性和全面的眼光看待这个极速变迁的世界,特别是当它处于莫名的危机中——比如这次席卷全世界的危机。而这,正需要心理学知识的介入。

为此,我们特别邀请心理咨询师包楚婷在群学书院开辟“生活中的心理学”专题,从日常生活中我们熟悉的人、事和社会现象出发,深入浅出地解读相关心理学知识,以期为读者们关注自我与社会,提供一面别开生面的镜子。敬请关注。

本文为专栏第二十六篇。

作者包楚婷,江苏句容人,毕业于南京大学社会学院应用心理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资格。曾经想改变世界,现在想治愈世界。

名人效应:

被权威带偏的“独立思考”

文 | 包楚婷

01

名人出现的时候总是会引起人们里三层外三层的簇拥围观,如果是粉丝的话,则会更加疯狂。例如,“爱豆”(英文偶像的谐音idol)的代言必须疯狂“点赞”;“爱豆”的发言必须评论点赞加转发;“爱豆”的演唱会一定要去应援;“爱豆”的专辑,买;“爱豆”的同款,买……

这种名人带来的吸引注意、强化事物、扩大影响的效应,或者模仿名人的心理现象,被称为“名人效应”。

电影《罗马假日》中奥黛丽·赫本的经典造型至今仍然被爱美和时尚的女孩模仿;日剧《悠长假期》播出之后,无数的男孩子去学木村拓哉弹钢琴;全智贤在《来自星星的你》中的同款口红色号被疯狂卖断货……这些名人的言谈举止都能够引起粉丝们的注意和追捧。

心理学家自然不会放过研究这一有趣的效应,于是,一位心理学教授做了一个实验。

教授向学生们介绍了一位学校新聘请的世界著名化学家,然后,这位化学家说自己发现了一种新的化学物质,这种物质具有强烈的气味,但对人体无害。说着,他打开手中的瓶盖,以测试大家的嗅觉为由,要求闻到气味的同学举手,结果有不少同学举了手。

实际上,这位化学家只是一名普通的实验助手而已,他手中的瓶子里装的也不过是普通的蒸馏水。但由于大家相信他是一位“著名”的化学家,便盲目地相信了这瓶液体是有气味的。

事实证明,名人效应在引起人们注意和追捧的同时,也会产生盲从和轻信的负面作用。有时候,关于明星的报道甚至会成为现象级的新闻,经常会引发大众热议。

明星一定是有过人之处才能够成为明星的,所以背后一定付出了比平常人更多的努力,向明星学习这种积极向上、努力拼搏的精神是好的,但是,由于盲目崇拜而产生非理性的行为则是需要我们警惕的,因为年轻人本身就容易情绪不稳定,一旦误入岐途或者被人利用,后果可能不堪设想。

02

那么,该如何理智“追星”,避免名人效应的负面影响呢?那就不得不提比名人效应还要更广为人知的“光环效应”了,也叫“晕轮效应”。不管是光环还是晕轮,都是从“halo”这个单词翻译过来的,这个词的本意是指太阳、月亮周围那一圈光晕。当我们对某人的一个特征形成好的或者坏的印象之后,就会倾向于对他其他方面的特征做出相同的判断,就像晕轮一样向周围弥漫和扩散,爱屋及乌就是这个道理。

晕轮效应最早是由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桑代克于20世纪提出。在一些研究中,他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人们对他人的认知和判断往往只是从局部出发,像光晕一样,从一个中心点逐步向外扩散,成为一个越来越大的圆圈,从而得出对他人的整体看法,晕轮效应的名字也就此诞生了。

看起来是爱屋及乌,实则是以偏概全,特别是对不熟悉的人或者带有强烈感情倾向(比如特别喜欢或者特别讨厌)的人进行评价时,晕轮效应就会特别大。如果我们认为他的某一点是好的,那么他其他的方面也都会被我们认为是好的,但实际上其他的方面我们根本不了解;反之,只要他有一点儿被我们认为不好,那他其他方面也都会被我们贴上不好的标签。

美国心理学家凯利用实验证实了这一效应。凯利找来麻省理工学院两个班的学生,在上课前,他向学生们宣布,这节课由一名研究生来代课,然后介绍了这位研究生的几个特点。他告诉其中一个班的学生这位研究生具有热情、勤奋、务实、果断等品质;而在另一个班的介绍中,则将热情一词换成了冷漠,其他别无二致。结果下课之后,第一个班的学生就与研究生熟络了起来,和他一起亲密地交谈;第二个班的学生却对他敬而远之,保持距离。

仅仅是一个介绍词不同而已,竟然会导致学生对老师的态度截然相反,原因就是学生们根据这个词对老师作出了以偏概全的判断,就像戴上了有色眼镜,无法得出客观全面的结论。

03

为什么人们明明对他人不了解,还要做出以偏概全的判断呢?这和我们知觉的特性有关,我们之前介绍过知觉,比起感觉,知觉是对感觉属性的概括,能够反映出事物的意义,其中包含着思维的因素。知觉有四个基本特性:整体性、恒常性、理解性和选择性,晕轮效应便和知觉的整体性有关。

当我们知觉事物时,我们不是将事物的所有特性都知觉到了才做出判断的,而是知觉到了其中一部分,我们便能弄明白整体的情况,因为我们知觉的对象的各种属性和部分是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所谓“窥一斑而见全豹”。

就像对于我们熟悉的人,我们听到他的声音就能认出他是谁,甚至有时候根据脚步声都能判断出来,因为以我们对对方的了解、只需要抓住其中一个线索,其他的方面我们便能自动“脑补”出来,形成一个完整的印象。

但是如果碰到的是一个陌生人呢?我们没有办法根据经验作出判断,就只能依靠我们的观察来做判断,外表、谈吐往往是最先被观察到的。对于那些外表好看、谈吐有礼的人,往往让我们觉得其他方面也都是好的,我们就会得出这是一个好人的整体印象,这就是知觉的整体性起到了作用。

还有一种解释和内隐人格有关。人的各种品质之间大多都有内在联系,比如热情的人往往易于相处、乐于助人、谈吐幽默,而冷漠的人往往和难以相处、不苟言笑、独来独往联系在一起。所以,当我们了解到了其中一个品质时,就能够顺带着将内隐的其他品质给自动“脑补”出来,形成晕轮效应。

晕轮效应最大的弊端就是以偏概全,容易造成误判。只抓住了事物的个别特征,这是由个别推及一般,得出的规律其实只适用于特例;好的就全盘肯定,坏的就全部否定,容易造成主观主义;将本无内在联系的一些品质强行联系到一起,推此及彼,造成随意性。如果任由其发展,一定会造成负面影响。

比如上面所提到的追星想象,粉丝们的不理智行为造就了一大批“脑残粉”。其实,用晕轮效应来解释就完全可以理解了,正因为偶像在他们心目中被知觉成了完美的形象,所以粉丝们才会无法接受任何说他们不好的话,才会为此誓死捍卫偶像的完美形象。

04

晕轮效应和名人效应的完美结合,被运用于广告营销上,请一个具有某一项成功之处的人来做广告,人们会自动把他在那一项上取得的成功延伸到广告产品上来。如果这个成功人士正好是个名人,那正好可以和名人效应的作用叠加起来,广告的效果会更好。

所以,我们会看到奥运冠军代言的零食、知名钢琴家代言的牛奶、国际超模代言的手表……实际上他们和这些产品并没有直接关系,只不过他们身上的某些优秀品质被放大到了代言的产品上面。

阿迪达斯公司就非常擅长利用这一策略。阿迪达斯走向世界的契机是1936年的奥运会。这一年,公司创始人阿迪·达斯突发奇想,设计了一款带钉子的短跑运动鞋,但是怎么把广告打出去呢?后来他听到一个消息,美国短跑名将欧文斯最有希望在奥运会上夺冠,于是他便把钉子鞋送给了欧文斯试穿。结果欧文斯果然在比赛中大放异彩,获得了四块金牌。在人们纷纷关注他的时候,他脚上穿的鞋也就成了所有人的焦点。自那次成功的奥运会营销之后,这种名叫阿迪达斯的运动鞋开始畅销世界,特别受到短跑运动员的青睐,这与欧文斯的作用密不可分。

所谓“知人者智,自知者明”,了解别人可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广告营销到最后都是在经营人性,只有洞悉人性的广告,才能够深入人心。

THE END

原标题:《“爱豆”们的脑残粉是如何造就的?》

阅读原文

网址:“爱豆”们的粉丝是如何造就的? http://c.mxgxt.com/news/view/121489

相关内容

新人粉丝如何应援爱豆?
追星从来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粉丝嘉年华如何让爱豆和粉丝零距离?
什么是爱豆文化?和传统的粉丝文化有什么区别?
追星科普向第一弹 | 爱豆和粉丝文化
粉丝应援自家爱豆哪家强?
饭圈的粉丝对自家爱豆的土味,沙雕应援不得不说都是真爱啊
粉丝文化是如何被异化的?从“倒奶打投”谈起
让杨紫换造型师!这届粉丝真是为爱豆操碎了心,杨紫出面讲情
西瓜籽App如何进入明星的“粉丝圈”
人民日报谈粉丝文化:粉丝们已成推动中国公益事业的一面旗帜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