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
书
推
荐
《八千里路云和月 》
凌峰用半生积累的文化名人访谈
豆瓣@麦子
图片来源于网络
你若和有点年纪的台湾人提起八千里路云和月,他们兴起的第一反应可能就是"凌峰的那个电视节目吗?",他们或许还能哼出那句,"八千里路~~~~云和月",凌峰和一群孩子合唱的片头曲。这般的集体记忆甚至压过了原作者岳飞,可见“八千里路云和月”的社会影响力之大。
90年代之时正是两岸重新交流的起点,台湾社会对于大陆既陌生又充满好奇。当年凌峰此举可说是困难重重,当时台媒赴大陆拍摄属“破冰”性质,行政程序复杂。
当时的器材、社会环境也不像现在便利,拍摄条件艰苦,每集都需大量前期准备。凌峰排除万难,各个地方深入采访,探寻风土民情、人文历史与城市变迁, 为台湾民众打开理解大陆的一扇窗。这个节目播出后影响极大,也因此《八千里路云和月》几乎成了凌峰的同义词。
2025年,看到九州出版社出版《八千里路云和月 凌峰文化名家访谈录》,唤起了那个时代的记忆,想起了那时对大陆的感觉,神秘中带着一点熟悉,既困惑又亲切,感觉很遥远实际又很接近的地方。
凌峰
图片来源于网络
书未到之前,本以为是以往纪录片的整理汇编。时隔几十年,两岸的发展已不可与当日同语,那时的纪录片汇编,以怀旧的心情重温可能是最舒适的阅读姿势了。
待书到了,大致翻阅了一下,感觉内容和预期有点出入。虽说书名是《八千里路云和月》,不过许多内容并无印象。
凌峰的节目是1989-1995年之间,书中的大部分的访问多在节目开播的前后。再进一步仔细阅读,方才知道,这是凌峰从事媒体职业间的文化名人访谈,而他是八千里路的同义词,以此为书名,自然也就顺利成章了。
虽说书与节目没有太多关系,但凌峰是此书的采访者,自然与《八千里路》节目有着相同的气质,或许有些是近些年采访,也或许是凌峰本有的胸怀,此书的编写感觉有着更大的视野。
此书分为三辑,观之似是经典艺术、影视音乐和文学,除了横跨两岸,还远至法国、美国的共22位华人名家,每一位都是老少皆知的名家。
凌峰采访顾景舟·1998年·宜兴
图片来源于本书插图
第一辑开篇是如雷贯耳的刘海粟、李可染,接下来是紫砂壶的名家顾景舟,然后是吴冠中、赵无极、熊秉明,傅抱石之子傅二石、旅法艺术家丁绍光,台湾书法家李毂摩、雕塑家田世信和漫画家蔡志忠。
当今各类信息俯仰可拾,这些名家的想法与故事四处可见,乍看之下并非什么稀奇的内容。
现在看到这些名家的文章,标题多是“赵无极的作品以多少天价卖出!”、“美哭了,吴冠中的画如何如何”。在编辑者哗众取宠的编写下,名家也变得庸俗不堪。
凌峰何许人也,在有诸多禁忌的90年代能闯出一片天下,有着常人所没有的气魄胸怀,自不会以市井的目光与名家对谈。凌峰有跨越疆界的胆量,看待华人文化的过去,探讨未来的企图。
凌峰
图片来源于网络
凌峰是华人文化界的名人,也算是圈内人。他和名家们自没有太多隔阂与客套。凌峰出身草莽,后成为歌手与综艺节目主持人,也深知观众与读者的口味。
凌峰成了一座桥梁,将名家与读者之间链接起来。名家们不再那么遥远单调,他们宛如我们相识多年的朋友,没有架子也不说些难解的高调或是客套的俗话和你近距离的说艺术谈文化,聊生活讲八卦,娓娓道来话家常,读来颇有点趣味。
看凌峰以自己为线,有意识的串起这些名家,倒是第一次读到。阅毕第一辑,所获的不是那些已知道的片段轶事,而是时代的整个图像。
艺术家除了创作,他们也思考,也和我们一样面对实际生活,也有他们的交际来往。李可染是黄宾虹的弟子,和傅抱石是邻居,和徐悲鸿也是很好的朋友。
除此之外,还和远在台湾的李毂摩是世交。吴冠中的访谈中,评论了徐悲鸿、林风眠,还说起提拔他的陈之佛,还有留在巴黎的熊秉明。
凌峰听吴冠中推荐了熊,特地到了法国访问,还约访赵无极。在他们的访问中,自然也提起了常玉、潘玉良。
以往我只看几幅画、只听一个艺术家的说法,只捕捉到一个时代的片段。凌峰与11位名家的访谈,揭露了艺术家并不是单独存在的,他们,除了自己,还有许许多多与其他艺术家的链接。
他们之间或是相互欣赏,或是各有臧否,但他们无可避免的相互影响。也就在这样的交流中,成就了我们看到的中国艺术。
凌峰采访谢晋·1992年·上海
图片来源于本书插图
第二辑的7位名人,分别是名导演谢晋、吴天明,张艺谋,影评人焦雄屏,还有舞蹈家林怀民、摇滚教父崔健与评剧演员新凤霞。
影视歌唱与表演是较新的艺术形式,由于影视作品有更强的娱乐取向,也是民众更为容易接受的类型,那自然会更多的受到政治影响。
凌峰与这些名人对谈,除了理念,更多聊到的是社会环境,还有两岸艺术人的交流与相互帮忙。
谢晋曾经想拍两岸三地的三个母亲,吴天明希望有个基金会,可以支持台湾、大陆、香港的导演为电影而战,焦雄屏为了促进两岸电影合作而努力。
而凌峰也曾为刚出道的崔健拍过专辑,到台湾转播引起轰动。凌峰与这些名家同属一个时代,采访时不若第一辑时的“朝圣”,更多的是相濡以沫的亲密感。
凌峰采访余光中
图片来源于本书插图
第三辑采访了4位文学界名人,分别是洛夫、余光中、陈映真与白先勇。洛夫谈《创世纪诗刊》、故土乡愁对创作的启发,余光中回忆两岸三地的大学任教经验,陈映真聊起那段绿岛坐牢的过往,白先勇说在两岸推广《牡丹亭》的缘由与故事。
篇末主客移位,何三坡访问当事人凌峰。在我看来凌峰也是个文化界名人物,理当可并入内文,不过凌峰谦虚,将此部分仅作为后记。
听他说起如何从歌手发迹,与邓丽君成为好友,一直到突破禁忌敢为天下先,制作了能名留青史的《八千里路云和月》。
一个仅有小学学历,没有任何社会资源的演艺人员(此处非贬义),白手起家,凭借着努力、胆识和勇气,逆风而行取得成就,着实值得我辈学习。
纵观这些访谈,给我最大的触动不是这些名家的作品,而是他们在什么样的时代脉络下成长思考,他们又与社会、其他人如何互动、辩论与合作,进而成长茁壮。
言至此处,我想起一个凌峰接受采访的片段。主持人问他,一个台湾人却去做报导大陆的《八千里路云和月》。他反问了一句,住在大陆的中国人,难道就更了解中国吗?
他这句话对我来说,不啻当头一棒。反思自己,难道我们就很理解自己所在的年代吗?当今大家沉迷于自我的社交媒体,关注碎片化肤浅信息,我们并不真正理解自己所处的时代。
阅读凌峰的访谈,了解凌峰的故事,我提醒自己必须偶尔抽离舒适的信息茧房,才能在纷乱的时代里保持清醒,进而走出自己的道路。
图片来源于网络
此书在2025年出版,距《八千里路云和月》1995年结束,算来刚好30年,恰巧呼应了《满江红》的“三十功名尘与土”。不知这是巧合还是九州出版社精心安排的彩蛋。冲着这个巧妙的对仗,就必须买下此书写点心得,致敬时代与凌峰大哥,他谦称“尘与土”的贡献。而也是自己今年一个小小的行为艺术。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