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界“粉丝”追“星”,到底追个啥?

发布时间:2025-05-16 10:53

最近,媒体报道的“90后美女博导”在社会上引起不小的争议,有评论高呼“中国学术界‘造星运动’何时休”。

提到学术明星,小编想起几年前《百家讲坛》打造的几位学术明星——易中天、于丹等人。

他们一方面消解着知识的严肃性,在大众媒体上将学术娱乐化,抛却潜心学术的宁静,投身市场化的喧嚣,上节目、出访谈、签名售书……坐拥大帮粉丝的他们俨然一副明星模样,褪去了很多学者成分。

另一方面,学术明星又能用比常人略高一等的知识结构为社会提出问题、解决问题,适应大众对碎片化、快节奏学习的需求,起到传播知识的作用;比如于丹掀起的“国学热”,易中天掀起的“史学热”,都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知识的传播和提升了国民对学术的兴趣。

本期小强传播原创想聊聊追学术明星的粉丝们,从粉丝角度观察学术界的“追星”现象。为此,小编对15位研究生进行了访谈。

需提前界定的范围是,本期原创讨论的学术界“追星”问题,更多指的是群体传播、人际传播中的“追星”,在身边观察研究生、青年教师等对学术大咖的追捧,未过多涉及上述大众媒体参与下的学术追星。

小编体会最深的是,一场大咖云集的学术论坛之后,总有年轻的面孔涌上前,围在大咖身边,或与之交流、或索取签名、或请求合影。远远望去,画面像极了娱乐圈追星的场面。

如何看待学术界追星现象?

从本质上来说,追星是一种精神上的需求,娱乐明星如此,学术明星也是这样。不同的是,人们对于娱乐明星的消费仅仅是一种享受,而对于学者明星的消费却并不这么简单。

YY说“学术界追星和娱乐界追星最大的一个区别就是:对学术大咖的崇拜,很容易影响到一个人在专业方面的自我进步。”

秋秋说“如果按我们传统像追明星那样去理解学术界追星的话,应该不恰当。学术界的追星,还是有一定合理性的,是对大佬们学术实力的认可。学术圈这些人,是因为有实力,值得被理性地追。”

学术追星会被冠以追求知识的好名分,让人不能像对待娱乐追星一样,直截了当地将追星定义为大众娱乐,但学术追星现象中,有多少是真正奔着学术知识而来?有多少是为了追逐名人盲目跟风?

荣荣说,“我们很容易把这些大咖神化,无条件地追随他们,比如像追星一样各种追他们参加对的的讲座、论坛,甚至还想方设法接近他们。”

小编在访谈中发现,15位被访者都认为学术界有“追星”现象,但问及个人是否“追”时,有被访者自嘲“学渣不敢追”,也有被访者表示会选择性地主动参加自己喜欢大咖的学术讲座。学术界“追星”,这个“追”的表现,在不同被访者眼中也存在不同。

学术明星凭借自己的学术地位累积文化资本,进而转换为社会资本与经济收益,这一点可以直接通过高昂的讲座费来表现。

林林认为“人类社会本来就容易产生资本聚集的现象。把名气看作文化资本的话,名人教授这事就不奇怪了。”

提到学术追星的表现,秋秋立即说“学术大咖做的学术讲座比一般学者的讲座要贵”;林林说,“明星学者出新书或办研讨会就会爆满,或是薪水也不一样,明星老师会被挖角,高薪然后又没有发期刊压力。”

有些学术明星的讲座费高得令人却步,小编听闻有学者两个小时的讲座,费用高达两万,这是市场经济的结果吗?起价标准是什么?价格与价值是否相符?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思考。

高费用的背后,这些学术明星的讲座真实含金量有待考证,另外,参加这些学术明星讲座的粉丝们,能够收获多少?是否对该学术问题有了一定的了解?或是说,这些追星的粉丝们,并未将学术放在首位,而是被“明星”光环吸引而来。

创创说“学术活动中热情地合影、蹭热度。平时研究中不论与课题是否相关,不读原著,盲目引用为自己的论述贴金。”

华华认为“学术讲座方面,知名学者高唐满座,非知名学者及时内容很新颖出席率也不高。”

蹦蹦认为“在大牛要去参加某个论坛或会议的时候特意跑去,不惜花费大量的时间、金钱或精力。”

当然,也不乏一些人追学术明星是真的冲着学习最新的学术成果,了解学界前沿内容,他们会非常渴望与大咖交流,也会密切关注大咖的研究动态,想要以此助益自己的学术研究。

达达认为“学术追星往往表现为学生或青年学者对大咖们学术观点的认同和治学风格的推崇。”

薇薇“去听大咖的讲座或者热衷于购买大咖的书、看大咖的论文等”。

春春“报考大咖的研究生或博士生,读大咖的论文和著作,关注他的动态。”

华华“期刊阅读时选择知名学者的文章看,期刊引用上同样的论题作者偏向引用知名学者。”

这类粉丝追星,“追的不是这个人,而是这个人的学术成果。”乍一看似乎是在追求知识,没有肤浅盲目地停留在“明星”的表面,但细细深思,跟风学术权威真的有利于学术研究吗?

中国历史学家陈垣先生是学界公认的学术大师,他严谨治学,为人谦虚,每次新出学术作品,都希望有人指正其缺点与不足。学无止境,做学问需要不断地探索与切磋才能逐渐接近真理,若盲从权威,一味地“拿来”大咖的学术成果,甘当粉丝而少去了批判精神,那学术界岂不成了几个大咖的学术界了?

达达说“学术追星的粉丝往往乐于在各种场合为喜欢的大咖张目,主动向他人推荐大咖的作品,并在讨论中积极为大咖的观点辩护。”

杨杨认为“粉丝会比较关注这些学术大咖的研究领域,在自己研究内容上,也容易轻信他们的观点”

龙龙认为“粉丝自己就成了传声筒,照模样给别人推荐。”

敏敏说“那些大咖的研究,总是会影响现在这些年轻的研究人员追求。”

粉丝将学术明星奉为权威,不去质疑其提出的内容,在无形之中促成了一种学术明星的“符号暴力”。粉丝抱着完全信任甚至是崇拜的态度全盘接受学术明星所宣讲的内容,但这些内容在客观上来讲很可能只是其“一家之言”,粉丝们难以再接受其他观点,本能地排斥与其相悖的学术观点。这样的恶性循环,并不能促进真正的学术交流。

学术粉丝为何追星?

任何行为,都会有一定的需求导向,学术粉丝的追星行为,一是基于心理需求,二是基于利益需求,对于真正入门学术之路的人而言,利益需求则更为强烈。

不管是研究生报考名导师,还是粉丝追学术大咖,最直接反映的需求就是靠近学术明星的资源,不管是学术资源还是社会资源。

阳阳认为“追星代表向往,希望更好地享受资源,利用资源,甚至标榜自己。追星的过程中获得了荣誉感,毕竟都是学术圈的人,向前辈学习很有帮助,不管是真的喜欢学术,还是以在社交平台互动或传播大咖的动态来彰显自己的level不同常人”。

创创认为粉丝追星存在利己心理,“混脸熟,攀人脉,为读研考博申请课题铺路”。华华也认为“追大咖,一方面是向高质量的科研方向靠拢,促进自身提高,另一方面也能为自己带来更多学术机会与社会资本。”

学术研究也存在派系之别、学术地位之分,达达认为“某些学派林立的学科需要学术站队而产生‘抱团追星’,粉丝从学术自我保护的立场出发选择追星和学术抱团,规避学术纷争,并期待以此获得某种学术资源或机会”。

学术粉丝追星除却明确的利益需求之外,还有一些粉丝只是跟风追星,没有太多利益目的,但却有心理满足。还有一种心态与娱乐界相似的是,粉丝往往把自己不能实现的生活寄托在明星身上。体现在学术界的粉丝身上,就是这些粉丝不一定是真正对学术感兴趣、或者感兴趣也觉得自己没有成为学术明星的基础,也就把对学术的幻想寄托在学术明星身上。

敏敏认为“学生很多是为了博关注,想要认识大咖”。琳琳认为学术粉丝追星是“名人情结”使然,鱼鱼也认为“这种追星更多的可能是一种认同和崇拜。”

蹦蹦说,“就像娱乐圈追星,自己研究领域的学术大咖也许是学术的精神支柱,崇拜的偶像。”除却崇拜心理,不少粉丝还因虚荣心和从众心理而追星,造成了追逐学术与知识的虚假繁荣。

薇薇说“有些人是‘装’,装得热爱学术”,龙龙认为“粉丝有攀比的虚荣心,从拍照合影发朋友圈可见一二”。

创创认为“粉丝存在围观心理和从众心理”,林林说“迷群文化和盲从心理影响,其实从众的人里头,真的看过明星教授著作的应该不多,只是为了显示自己有看过罢了。”

学术粉丝追星,若真以学术为目的,尚可有知识的增长,但若盲目跟风以心理需求为导向,这样的追星只能是学术泡沫。

学界追星需警惕浮夸学风

“学海无涯,苦做舟”“学问乃荒江野老屋中二三素心人商量培养”……自古以来,做学问都是“寂寞”的事业,然而21世纪的学术界却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余秋雨一本《文化苦旅》写出了中国文化的历史命运和中国文人的人格构成,但“苦旅”之后,留洋归来的学者渐渐成为炙手可热的学术明星,频频在电视媒体露面,甚至担任了综艺节目的评委。

《百家讲坛》在大众娱乐的电视媒体中开辟了一块学者的“讲台”,力求建构时代常识,请来了一帮学者在电视上侃侃而谈。学者“触电”成为他们在21世纪成名的捷径,这些学者明星,甚至有超越娱乐明星之势,“大红大紫”有过之而无不及,这类学术明星的存在对学术界的学风造成了震撼性的影响。

当然,有些学术明星是学而优则“星”,其学术成果、多年的学术地位值得被尊重和敬仰;但需批判的是,也有一些学者并没有潜心学术,而是热衷于在各种会议抛头露面,通过大众传媒包装自己,这些学术明星享受着粉丝们的崇拜,也善于把崇拜转化为收益。

除却大众媒体热捧的学术明星,在学术圈子内,还有一套“等级分明”的评定体系,在各种课题经费、职称评定、官衔、兼职的驱使下,现在的学风已然趋向于追求物质,而非执着于追求真理。很多学者活成了一堆数字,发表某某级别论文若干、出版专著若干、获得某某级别项目或奖项若干,至于贡献了什么思想,则可能不太重要了,因为思想转化成收益远不如论文课题来得快。

学者通过各种手段积累资源,增加成为学术明星的筹码,由追星成为被追的明星。这些学者就是粉丝的一员,没有潜心做学术,而是想要通过追星、抱团来获取资源、找到学术捷径,这样的学风之下诞生的学术成果能有多少突破?更悲哀的是有些粉丝追星甚至连学术需求都没有,纯粹是跟风、从众,所行之事也未必与学术相关,只是打着学术的旗号围观了一场“大戏”而已。

如果说娱乐界的追星现象利弊兼有需辩证看待的话,那么学术界的追星现象则更需多加警惕了,学术界的追星有娱乐性质,但最终的落脚点却不能是娱乐,学术界需要质朴的学风,而不应是浮于表面的繁荣。

当然,说归说,一个不争的事实是,学术明星和粉丝们已经成了学术界的一道风景,多少让学术界多了点朝气和烟火气。

83

小强传播•原创83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学术界“粉丝”追“星”,到底追个啥? http://c.mxgxt.com/news/view/1226737

相关内容

追星到底是啥?
粉丝追星,到底追的是“什么”?
追星族到底在追啥?
追星族到底在追啥?——中国青年网
千万粉丝主播“秀才”被封,中老年追星追的到底是什么?
追星族到底在追啥?网友:表达自我要理性
“追星族”到底在追啥?网友:表达自我要理性
追星人到底在追什么
到底什么是追星的粉丝
“妈粉”式追星,她们到底是在追什么?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