弦诗细乐话平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传承人王培瑜的艺术追求

发布时间:2025-05-16 14:45

“乐者,德之华也”。这是《礼记·乐记》中的一段表述,也是王培瑜先生社交帐号上的“个性签名”,它体现了一个音乐工作者对音乐的定位和理想追求。

王培瑜,潮汕著名传统音乐家、演奏家,国家一级作曲家,广东省、汕头市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传承人,近年来一直为潮州音乐发声,致力于推广潮州弦诗乐与细乐。

古音·音乐文人的坚守

王培瑜出生于潮乐世家,自幼乘袭家学,习吹、拉、弹、打,深受传统音乐熏陶。而他的音乐启蒙老师不是别人,正是他的父亲——“潮乐泰斗”王安明。提到潮乐,王安明是绕不过去的一个名字,兀兀以穷年,他将一生与潮乐绑在一起,成就颇丰,改编并首演的潮乐《狮子戏球》、《浪淘沙》、《平沙落雁》和《梅花桩》等至今广为流传,无不是潮乐经典曲目。

潮州市是潮州音乐的中心和发祥地,但我们今天所说的潮州音乐并不是专指潮州人的音乐,而是广东潮汕地区民间音乐的总称,有着丰富的历史文化内涵。它在唐宋年间就已形成,有“华夏正声”“唐音遗响”之美誉。

内涵丰富的潮州音乐,既能表现小桥流水的趣味,又能演绎气壮山河的气势,自诞生以来便得到了历代民众的喜爱。在潮乐的鼎盛时期,在潮汕地区经过某条大街或者小巷子,总能听到某处潮州古民居里飘出乐声,有负责“抓”筝的,有负责“锯”椰胡的,乐手们各司其职又配合默契,往往引得路人探头伸颈,驻足聆听,曲罢仍久久不忍离去,是一道不可多得的风景。

除粤东地区外,潮乐还广泛流行于闽南、广州、上海、台湾、香港、澳门各地及东南亚各国和潮人聚居地。据王培瑜先生介绍,起码在明末,潮州戏已随着潮州人的足迹传播至海外,现在越南的拉弦乐器“丐弹胡弦”,就是来源于安南潮州戏的头弦。

潮乐的繁荣与发展离不开一代代传承者的努力,潮乐得以传承至今,与潮汕名辈迭出的音乐文人分不开。尤其到了近现代,潮乐发展可谓困难重重,这些音乐人在艰苦的环境下,上承先人之德,下启后辈之智,耗尽心血,不断为潮乐谱写出新的华章。

今曲·让“活化石”真正“活”起

众所周知,潮汕地区的移民史颇为丰富,这就使得潮州音乐保留了中华民族音乐文化的多重基因,从音乐的形式、结构、器乐等都有着中国历史各时代音乐的烙印,无愧于“民族记忆的背影”、历史文化的“活化石”等称号。

然而,昔日盛景不再。由于地域和方言的限制、教育人才以及教育素材的缺乏,潮州音乐教育的推广和普及举步维艰,潮州音乐长时间内呈现出萎缩和衰退的趋势,不禁令人扼腕。如何让潮州音乐在现代社会的语境下真正的“活”下去,成为现代潮乐传承人所面临的最紧迫的问题,而王培瑜先生的做法也许能带来一些启发。

·多门课程。王培瑜谨遵父亲“做音乐要学好文化”的教导,在钻研音乐演奏技巧之外,还花了很多精力和心血在传统潮州音乐乐制及古今音乐理论的研究上。这些年来,他在中国音乐学院、中央音乐学院、星海音乐学院、台湾艺术大学、台南艺术大学、四川音乐学院、香港演艺学院等音乐学府开设多门乐种学课程,不断将潮州音乐文化的种子埋进更新鲜的土壤里。

2015年11月,在台湾艺术大学为中国音乐学系开讲《潮州弦诗乐》。2015年11月,在台湾艺术大学为中国音乐学系开讲《潮州弦诗乐》。

2018年12月,在中国音乐学院为国乐系学生开讲并示范潮州弦诗《寒鸦戏水》。2018年12月,在中国音乐学院为国乐系学生开讲并示范潮州弦诗《寒鸦戏水》。

2019年10月,在新加坡滨海文化中心为观众开讲《潮州音乐艺术特色》讲座。2019年10月,在新加坡滨海文化中心为观众开讲《潮州音乐艺术特色》讲座。

·多方演出。观察王培瑜先生的演出足迹,你就不得不惊讶于他行程的紧密了,除了在国内开展多场讲座,奔赴各地授课外,他还多次赴欧美、东南亚、港澳台十几个国家和地区主流音乐场所表演潮州弦诗乐。仅近几个月就有不少演出安排:10月,赴新加坡演出;11月,在美国法拉盛演出;12月,在香港文化中心演出......王培瑜先生似苦行僧一般,奔波不停,足可见其对潮州音乐的爱之深与纯粹。

2018年11月与香港中乐团在《岭南意象》音乐会上。2018年11月与香港中乐团在《岭南意象》音乐会上。

2019年4月,在香港成功举行《王培瑜与汕头市弦诗细乐团》音乐会。2019年4月,在香港成功举行《王培瑜与汕头市弦诗细乐团》音乐会。

·多种荣誉。王培瑜在创作上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他创作的《遥思》、《七丈河水七丈深》、《正气天祥》、《一湾春绿》、《南粤社日》等潮语歌曲和潮乐作品脍炙人口,流传不衰;2011年作为课题组主要成员,圆满完成了“国家艺术科学规划《潮汕民间艺术史·音乐曲唱卷》”重大科研课题;2013年曾获得第十届中国艺术节暨“中国民族器乐民间乐种组合展演评奖”两个组合的优秀演奏奖、演奏奖(国家级传统音乐类最高奖项)等多个奖项;荣获广东省音乐家协会颁发的“音乐人成就奖”称号……

值得一提的是,2013年,由王培瑜和林英苹领衔的汕头市弦诗乐团成立。一支“弦诗细乐”四人演奏队伍正式诞生,以尊重历史、承传潮汕传统音乐文化的态度,收集整理散落在民间和海外的弦诗乐作品,自此,他的潮乐推广队伍愈发壮大、推广之路也愈发广阔。

2019年11月,在美国纽约法拉盛图书馆演出潮州细乐《出水莲》。2019年11月,在美国纽约法拉盛图书馆演出潮州细乐《出水莲》。

他还以满腔热情投入到了南粤古驿道音乐活化工作及古曲复活项目中,用音乐解读古驿道上的传统文化。南粤古驿道保护利用工作内涵丰富,古乐活化也是其中一项重要内容。2019年5月31日晚,全国主流媒体聚焦“南粤古驿道 海上新丝路”大型新闻摄影采访活动在珠海举行开镜仪式,王培瑜等一众音乐名家悉数登场,奏响了古驿道上的古音古乐,为现场观众献上了一场听觉的盛宴,让人领略到岭南文化的独特魅力。在国家十三五重点音像规划出版项目“中国南粤古驿道声音档案”所含专辑《古音峥嵘》和《驿道四季 天籁古音》中,听众们也都能欣赏到他那极富生命力和个人特色的乐声。

图为王培瑜在聚焦“南粤古驿道·海上新丝路”大型新闻摄影采访活动开镜仪式上演奏《平沙落雁》。图为王培瑜在聚焦“南粤古驿道·海上新丝路”大型新闻摄影采访活动开镜仪式上演奏《平沙落雁》。

图为《驿道四季 天籁古音》专辑。王培瑜与陈浚辉、谢声驿合奏的《百家春》收录其中。图为《驿道四季 天籁古音》专辑。王培瑜与陈浚辉、谢声驿合奏的《百家春》收录其中。

新声·争做时代的弄“潮”儿

“我们今天解读古音古曲,包括用我们现在的乐器,我们现在的演奏家演奏出来,重新来解读,重新把这些古典的东西呈现给当代的人来认识,我觉得是非常有意义的事情。”

王培瑜先生年轻时候有着“古典弦诗新生代”的称号,创作了《正气天祥》、《一湾春绿》等大量令人耳目一新的潮乐。他的演奏不但秉承潮州音乐的细腻柔润与含蓄飘逸,更能展现出“古曲新声、老调新风”的独有风格。“每一代人每一个乐师都有不同的理解。如何演绎这些古典的东西,不同的演奏家会做出不同的版本出来。我们在不断的求变,不断赋予曲目更有逻辑的结构,使其更加紧凑,变化更加丰富。”

传统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是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作为潮州音乐的一个实践者或称演奏家或传承人,王培瑜也不断对这个问题进行着深刻的思考。在他看来,音乐它不像是文物,古董,文物无法再造,但音乐缺可以在传统的基础上,在遵循传统音乐的演奏原则上求新求变,总而言之,潮州音乐要发展是离不开她的根基的。“我们并不保守,但是我们的根基一定要做好。”

2019年11月,为香港中乐团开讲《潮州弦诗细乐》讲座。2019年11月,为香港中乐团开讲《潮州弦诗细乐》讲座。

现在,他把工作重心放在了高等音乐教育院校内、以及国乐界的演出中,在高层次的音乐平台上对潮州音乐进行推广。对此,他在采访中指出,虽然现在潮州音乐在民间的状态很活跃,但主要停留在这么一个自娱自乐的层面上,作为一个艺术类的乐种,潮州音乐的现状不可以说是乐观的,专业化、职业化的程度并不理想。因而,潮州音乐必须要自强、自立起来,成为国人普遍认同的乐种。

王培瑜先生在教学上有着一套独特的理念和方法,为潮州音乐的校园教育补充了新内容。潮州音乐有着自己传承的体系,非常讲究师承,但是这一点在院校里边并没有充分体现出来。王培瑜在多所音乐院校任客座教授,补充了在院校里边比较缺乏的传统音乐教育的部分,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非常希望我们本土的这些传统音乐、文化艺术,能够在我们的中小学教育里边有所体现。普及方面我们要做,提高方面我们在音乐院校里面更是要有常态化的进入。编好教材,做好音乐最重要,口号式的东西毫无用处,自立自强才是推广潮乐的最好渠道。”他说。

如今,在当代文化环境中,一些传统音乐文化内容逐渐消失殆尽,究其原因,既有历史遗留的问题,现代人的不重视、不作为也是一个无法忽略的因素。“是以君子将有为也。”王培瑜先生弦歌不辍,几十年如一日地扎进潮州音乐的传承与推广事业中去,一路上不畏风雨,勇敢前行,实为我辈之楷模。

(版权所有,转载请注明出自南粤古驿道网,欢迎转载。)

网址:弦诗细乐话平生——非物质文化遗产潮州音乐传承人王培瑜的艺术追求 http://c.mxgxt.com/news/view/1230295

相关内容

王培瑜(著名潮汕传统音乐家)
音乐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
非物质文化遗产经纪模式探索——以“传+”平台为例
地域性非遗音乐文化的“多维”传承
非遗“闽南十番音乐”守艺人:传承在未来
——记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郑光荣
以科技助力非遗文化传承,华为音乐空间音频让传统民乐重焕“新声”
南音《弦管雅乐千古传》在福州市工人文化宫上演
非物质文化遗产面临传承困境
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让传统皮影戏传承下去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