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吗?今年的影视圈,简直可以用“大IP扑街”来形容。《大奉打更人》热度高开低走,《难哄》也是让人看了直摇头。而且演员阵容来来回回就那几张老面孔。有人会说:“大IP这么重要,怎么能让新人演呢?”哎,这话听起来好像有道理,但实则不然。
曾经,大IP和新演员几乎是绝配。比如《仙剑奇侠传》,胡歌就成了“仙侠游改”的标杆。还有《古剑奇谭》,捧红了某位不能提名字的李姓艺人。当年嗑这对CP的朋友们,咱们评论区集合啊!再说说《陈情令》,改编自墨香铜臭的小说《魔道祖师》,剧集一上线,主演们火速成了顶流。其中一位当时已经28岁了,这个年龄本该与流量无缘,却凭借一部剧彻底翻盘。
靠大IP翻身的例子不少。《镇魂》里的朱一龙,30岁的年纪还能从娱乐圈小透明一跃成为顶流。王鹤棣在《苍兰诀》里更是脱胎换骨,从“古偶丑男”到新生代影帝潜力股。杨洋几乎就是吃着IP红利长大的,从《盗墓笔记》到《微微一笑很倾城》,再到《三生三世十里桃花》等,他简直就是大IP时代的宠儿。
重新定义“平平无奇”
那么问题来了,为何现在的新人大IP组合越来越少呢?这背后其实是市场的选择。大IP自带庞大的粉丝基础,一旦改编成影视剧,往往能未播先火。比如《盗墓笔记》,它就成了新人争夺的香饽饽。因为哪怕演技不够好,只要有IP光环加持,人气也能迅速积累起来。影视公司、经纪公司以及视频平台都愿意用这种方式培养新人,毕竟万一真火了,那就是一本万利的好买卖。
不过,近几年这种黄金搭档似乎消失了。去年的《仙剑四》、《祈今朝》(仙剑六),还有今年的《大奉打更人》,起用的都是有一定知名度的演员。为啥?还是市场决定的。一方面,观众对“唯流量论”感到审美疲劳;另一方面,过度依赖流量明星导致IP剧质量下滑,偏离原著,甚至出现为了演员修改剧本的现象。结果自然是口碑崩塌,收视率下降。
短剧成新人温床
如今,新人找到了新的舞台——小成本短剧。尽管体量小,但凭借着精良制作和精准定位,短剧已经在市场上占据了一席之地。打开各大视频网站,首页推荐位绝对少不了它们的身影。短剧对于新人来说,是再合适不过的孵化器。先攒足口碑和粉丝,再寻求更大的突破。
综上所述呀,内娱减少推新人出演大IP,实际上是行业在多重压力下做出的适应性调整,也标志着中国娱乐产业正从流量驱动向内容驱动转型。只有优质的作品才能维护IP的价值,给新人提供真正立足的机会。今天聊得差不多了,各位怎么看这个问题呢?换作是你会怎么做?评论区聊聊~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