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影视邂逅大数据:机器找演员、选剧本比导演靠谱

发布时间:2025-05-17 20:51

雷鸣 ABD爱梦娱乐CEO

雷鸣:ABD爱梦娱乐是一家研究娱乐媒介的公司。所谓的娱乐媒介,包括明星艺人、院线电影、周播电视剧、网络内容等方面内容。但我不觉得爱梦娱乐就是一家纯粹的大数据公司,因为我们搜集这些数据,主要是研究它们在娱乐市场上可能会导致的结果。

我们在艺人和影视内容方面做了两年多研究,现在整个团队对院线电影和网剧内容有很高的商业敏感度。我们的很多市场分析结果,也跟传统人士看法不一样。

我们发现,所谓公开的数据和我们得到的数据,比如舆情监控,其实并没有真正解决影视制作过程中的很多本质问题。大家用到的一些指数,实际上有很多盲 点。另外,在内容模型上,我们觉得剧本类型即市场,市场即观众,也就是说剧本决定了一部片子本质上针对的人群会是哪些,但对一部真正的院线电影而言,在剧 本选择阶段会耗费大量精力。

所以我们现在在教机器读剧本,做早期筛查。而且机器不仅要读懂剧本,读完之后还要给出分析结果,比如,这个剧本拍摄完成之后,电影明年上映,那么在不同档期里的票房区间可能会是多少?

这件事听起来匪夷所思。但事实上,从今年1月到3月,我们已经搜集了过去3到5年上映的、有票房结果的、不同类型的大概100部电影,之后将这100部电影剧本作为机器的训练册,最终机器给出的分析结果,与电影实际票房相比,准确率能达到25%。

牟蕾 数据猿创始人(左)

牟蕾:你们具体怎么教机器阅读剧本?电影题材有那么多种,这100多部剧本,你们是按什么原则挑选?

雷鸣:为了让机器理解剧本,我们会让懂剧本的人从内在冲突、外在冲突、主人翁的确立、剧情矛盾性等几个方向“教”机器读剧本。这也是跟电影学院的专业学生在分析剧本时是一样的角度。也就是说,机器在读剧本之前,肯定是人先去打标签。目前我们已经设定了大概22个维度让机器分析。

虽然让机器读懂并筛选剧本是件很难的事情,但在北美,这件事情已经做了至少10年。

另外,挑出的100多部用于训练的剧本,虽然类型很多,但像低成本的悬疑类、惊悚类我们一般不太考虑,这也就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因类型过多导致的分析难度。

刘鹏 猫眼电影大数据中心高级经理

刘鹏:机器读懂剧本后,如何对电影进行票房预测?你们从哪几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

雷鸣:在我们的数据模型里,电影的类型和剧本决定票房成功的概率是60%。机器在做票房预测的时候,会从三大方面进行分析,这也是我们主要研究的方向。

首先,是演员。在中国院线电影和网络电影市场上,演员是有票房号召力的。当剧本进入拍摄阶段,演员的上一部电影情况对这部电影的口碑和指数是会产生影响的。我们会用数据告诉制片方,这个演员在这种类型下表现的好不好,大家的预期会不会降低。

事实上,从近两年的数据监控上看,明星对院线电影票房影响最大的时间节点是上映首日,到第二天的时候,明星的大牌程度与票房关联度会降到32%左右。

第二,我们经常说到IP,IP对一部院线电影的整个影响其实也只在放映前三天,而且第三天就已经很弱了。

电影《中国合伙人》,因为有新东方这个大IP,又安排在暑期档,可是票房只在5000万左右,原因是中国社会对女性创业这件事情其实并不太关注。事实上,绝大部分国产片都是这样,即使有明星号召力,但票房就是上不去。

我们对2015年上映的每一部电影都用机器做了票房预测。在上映的7到10天内,准确率能达到64%。在这个过程中,购票网站的用户数据、市场数据 都会被我们列入参考数据。因为我们自己的数据没那么多,所以也做了大量线下问卷。但如果可以和你们猫眼合作,那么我相信机器对票房预测的准确率还会上一个 台阶。

第三,我们还会对观众进行研究。在做票房预测时,我们有16个“票仓人群”分析,基本会知道什么样的电影是什么样的人在看。而且,我们根据城市级 别,对观影人群做了六个层次的数据分析,第一层和第二层是尝鲜的人群,他们看完电影之后没什么信息反馈,也没留下什么口碑,如果一部电影的观影情况是这种 程度,很可能就会下线。

此外,我们还分析发现,三四线城市的观影人群很容易受题材和线下口碑影响。

刘鹏 猫眼电影大数据中心高级经理

刘鹏:机器读懂剧本后,如何对电影进行票房预测?你们从哪几个维度进行数据分析?

雷鸣:在我们的数据模型里,电影的类型和剧本决定票房成功的概率是60%。机器在做票房预测的时候,会从三大方面进行分析,这也是我们主要研究的方向。

首先,是演员。在中国院线电影和网络电影市场上,演员是有票房号召力的。当剧本进入拍摄阶段,演员的上一部电影情况对这部电影的口碑和指数是会产生影响的。我们会用数据告诉制片方,这个演员在这种类型下表现的好不好,大家的预期会不会降低。

事实上,从近两年的数据监控上看,明星对院线电影票房影响最大的时间节点是上映首日,到第二天的时候,明星的大牌程度与票房关联度会降到32%左右。

第二,我们经常说到IP,IP对一部院线电影的整个影响其实也只在放映前三天,而且第三天就已经很弱了。

电影《中国合伙人》,因为有新东方这个大IP,又安排在暑期档,可是票房只在5000万左右,原因是中国社会对女性创业这件事情其实并不太关注。事实上,绝大部分国产片都是这样,即使有明星号召力,但票房就是上不去。

我们对2015年上映的每一部电影都用机器做了票房预测。在上映的7到10天内,准确率能达到64%。在这个过程中,购票网站的用户数据、市场数据 都会被我们列入参考数据。因为我们自己的数据没那么多,所以也做了大量线下问卷。但如果可以和你们猫眼合作,那么我相信机器对票房预测的准确率还会上一个 台阶。

第三,我们还会对观众进行研究。在做票房预测时,我们有16个“票仓人群”分析,基本会知道什么样的电影是什么样的人在看。而且,我们根据城市级 别,对观影人群做了六个层次的数据分析,第一层和第二层是尝鲜的人群,他们看完电影之后没什么信息反馈,也没留下什么口碑,如果一部电影的观影情况是这种 程度,很可能就会下线。

此外,我们还分析发现,三四线城市的观影人群很容易受题材和线下口碑影响。

刘倍贝 爱奇艺自制剧中心资深制片人

刘倍贝:我再来补充一点,网剧的观众主要以年轻人为主。所以网剧更注重标题入口,也许一张海报就能体现它的营销 思路,看出来是不是具有吸引力。而且网剧的制作前期,会用很长时间做营销铺垫,即使热搜的关键词不那么清晰、明确,也可以通过前期宣传片、概念片,包括核 心宣传的价值点,逐步吸引观众来看。所以从这些角度看,我觉得机器更适合分析网剧。

雷鸣:我们也发现了这个问题。事实上,对机器来讲,网剧的题材、片名,都更容易作为流量入口。我们希望通过数据 挖掘,能知道每一种垂直人群他们感兴趣的点是什么,什么样的题材和标签是具有吸引性的,这样就能更好的让机器分析。总之,我们想利用机器解决中国影视制作 行业内容方面的问题。

而通过这几年的研究我们发现,大数据实际上解决了影视制作的三大问题。第一,项目开发,也就是剧本选择问题,这也是中国院线电影的制作瓶颈;第二, 艺人问题。我们经常见到,在影视立项过程中,挑选了很久的演员结果要么因为档期来不了,要么就是来了之后发现角色根本不合适,所以分析演员是很有必要的; 第三,优质项目和优质资源的匹配问题。

The end 后记: 人工智能是大数据技术发展的未来,试想阿尔法狗都战胜了李世石,机器读懂剧本又有什么不可能? 虽然我们此次的巅峰思享会已经结束,但行业内对影视大数据的研究与探讨还远没有结束。无论什么样的研究,大家的目标都是一致的,那就是为观众提供更娱乐化、更个性化的内容,真正将中国电影电视剧打造成能满足观众需求的优质产品。返回搜狐,查看更多

网址:当影视邂逅大数据:机器找演员、选剧本比导演靠谱 http://c.mxgxt.com/news/view/1248666

相关内容

影视剧导演怎么挑选演员
(寻味中华|戏曲)赛博朋克演绎梨园戏 AI邂逅剧中女主角
广东演员通告群:如何找到靠谱的群演机会
怎样才能当上影视演员 当影视演员讲解
东阳籍影视明星贾丽莉:难忘横店的邂逅
杨洋和王楚然:女明星与男演员的邂逅
关于在北京当演员,如何加北京演员通告群,哪里有比较靠谱的?
刘烨微博自曝准备当导演,明星转型当导演,靠谱吗?
电影观影意外邂逅,王源旁边的数字化洞察之旅体验
华语电影2014:大导演归来 血拼年代戏

随便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