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顶流恋爱”和“小花怼脸拍”占据热搜榜单时,知乎上悄然浮现出一个灵魂深处的问题:“陈思诚是谁?”——这位凭借《唐探》系列创造了46亿票房的导演,竟然在互联网时代成了个“最熟悉的陌生人”。原来在娱乐圈中,比起赚钱,让人记住您的脸貌似更加困难。
陈思诚的经历可谓闪耀无比:他是内地首位百亿票房导演,也是春节档神话的缔造者,更曾是佟丽娅的前夫。然而,一场街头采访揭示了残酷的现实——一位90后的女生在看着他的照片时犹豫不决:“是那个拍烂片的油腻男吗?”而一位70后的叔叔突然恍然:“哦!就是那个总演凤凰男的!”可见,观众能记住他所拍摄的电影,却无法记住他的面孔。
与流量明星在机场拍照轻松上热搜相比,陈思诚就像是行业暗处的“扫地僧”。网友们总结出他的存在感悖论:观众们在享受《唐探》IP的红利时指责他悬浮不接地气,而资本则在看着票房数字把他捧上了财神的宝座,吃瓜群众偶尔在八卦中才想起“这人还活着”。这就像你可能每日都在用WPS,却完全不知道求伯君是谁,现代观众早已将创作者异化为“内容生产工具”。
大数据也给出了冷冰冰的答案:陈思诚的百度指数远不及二线网红,然而在《唐探4》官宣的当天,相关股份却涨停。这恰好印证了娱乐圈的新规则——观众不需要记住导演的面孔,他们只需记得掏钱买票。就像你根本不在意外卖小哥的容貌,只在乎30分钟内能否送到热乎的披萨。
看看网友们的精彩吐槽:
“下次建议陈导在电影票上印上他的自拍。”
“他简直像公司里那个赚最多,却总是被念错名字的销冠。”
“记得他的,恐怕只有税务局吧?”
当我们在搜索引擎输入“陈思诚是谁”时,算法早已洞察了这场人间真实:观众不关心他是谁,只在乎他还能拍出什么。这或许就是娱乐圈中最公平的规则——让资本归资本,流量归流量,而坐在监视器后的人,注定要在银幕背后隐身,成为永不露脸的“票房幽灵”。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