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演员杨紫、王一博、迪丽热巴等人参演的部分影视作品遭遇恶意差评。在一些网络评分平台上,规模庞大的网友齐刷刷打出最低起评分,成功拉低了这些影视作品的观众评分。
杨紫参演的家庭情景喜剧《家有儿女》久负盛名,无论以收视率还是市场口碑来衡量,都堪称一部经典之作。王一博参演的《长空之王》,也是近期影响较大、票房与口碑俱佳的主旋律影片。迪丽热巴参演的电视剧《阿娜尔罕》不仅获得过“五个一”工程奖,还获得过中国电视剧最高奖项飞天奖提名。虽说理解文艺作品是“一千个读者眼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评价文艺作品也是“萝卜青菜,各有所爱”,但给这些已经拥有广泛声誉的作品齐刷刷扣上“一星差评”,恐怕很难完全归因为个人偏好。
事实上,规模庞大的网友群体对同一部影视作品给出两极化的评价,这种现象由来已久,也已经成为影视网络评分“饭圈化”的一种典型症候。这种现象跟影视作品的内容质量关系不大,主要取决于参演演员,而且集中在一些流量明星、偶像明星的身上。只要有某位流量明星、偶像明星参演,他们的“粉丝”就闭眼奉上“五星好评”,站在对立面的“黑粉”则反手就是一个“一星差评”——尽管他们中的不少人可能连作品都没有看过。
“粉丝”现象在娱乐圈广泛存在,热情的“粉丝”和“粉丝”的热情,也确实在激活市场人气、发展影视娱乐产业方面发挥了一定的作用。但凡事过犹不及,影视娱乐圈过度“粉丝化”甚至“饭圈化”不可避免地带来负面隐患,扭曲影视市场正常、健康的激励机制和评价体系。
娱乐明星拥有规模庞大、高度忠诚的“粉丝”群体,嗅觉敏锐的商家就投其所好推出“粉丝电影”,把“粉丝”的热情做成一桩巨大的生意。围绕这些影片,票房成绩和专业评价出现了巨大背离,显示出市场的激励机制一度发生了偏离。在“粉丝电影”风头最盛的几年,演员的人气、话题的热度、粉丝群体的培植,都可能比敬业的态度、精湛的演技和过硬的作品质量,更容易获得票房市场的回报。
除了扭曲市场领域的经济激励机制之外,过度“粉丝化”“饭圈化”还侵蚀着影视行业的专业评价体系。观众评分是市场口碑的直观表达,也是评价影视作品质量的一项重要指标。然而,如果“无脑好评”和“恶意差评”者泛滥成灾,他们就能左右影视作品的最终得分,使其偏离客观公正的评价功能。据报道,在大批网友集中给予恶意差评之后,电视剧《阿娜尔罕》在某评分平台上的得分就从8.1分“断崖式”降至6.2分,由一部高质量好作品“变成”一部差强人意的及格作品。
一些专业性奖项也可能受到过度“粉丝化”“饭圈化”侵蚀。有些影视奖项出于对市场的重视和对观众的尊重,在评奖规则里增加了观众投票的权重。由于狂热“粉丝”夜以继日的网络刷票,一些资质平庸的作品和演员“脱颖而出”,纷纷摘取奖项。如果重视市场、尊重观众的初衷变成了“按脸颁奖”,这种低质量的投票机制,无疑会消弭权威奖项的严肃性和专业性。
喜欢哪部作品、欣赏哪位演员,对某部作品打多少分、给予怎样的评价,这固然是观众的正当权利,但作为具有公共性质的评分平台和专业奖项,还是有责任完善规则、健全机制,努力追求评分和评奖的客观、公正、公平。比如,探索建立“看过作品的观众才有打分投票权”,健全完善重复投票、虚假投票、恶意评分的识别机制,努力扩大观众样本量,更好地发挥专业性、权威性评价的引导作用,都可以在短时间内收到成效。从长远来说,更加重视影视鉴赏知识的普及,帮助观众不断提高艺术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帮助“粉丝”走出狂热、回归理性,培育更加专业、成熟的影迷群体,都应该成为评分平台和专业奖项自觉承担的社会责任。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