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大力科普精神心理健康知识,可为何抑郁、双相青少年越来越多?
01、精神心理知识科普30多年了,为何患病率仍很高?
一年一度的“10·10世界精神卫生日”又到了。
前不久,国家卫健委发布了今年的节日主题:共建共治共享,同心健心安心。
此图为AI生成
这个主题突出了“共同”,简单来说,就是呼吁社会各界一起重视、一起实现精神心理健康。
如果想实现这个目标,心理健康与精神卫生知识的普及必不可少。
健康人群懂得提前预防,患病群体懂得及时正确就医,然后精神心理从业人士能帮助病患真正康复。整个社会的精神心理健康水平才能不断提高。
应该说,最近20年来,无论是官方的还是民间的,社会各界在精神心理科普方面确实做了大量工作。
以前很多人认为“抑郁症患者就是矫情”、“抑郁症患者就是玻璃心”,否认抑郁症的存在,但现在谈起抑郁症,绝大部分大众都意识到这是一种病。
以前只要被诊断为精神心理障碍,患者和家属恨不得保密一辈子,病耻感非常强烈。但现在越来越多名人明星愿意公开自己是患者,这对消除社会歧视有很大帮助。
不止明星,脱口秀演员Kid也大方坦诚自己被诊断为“双相情感障碍”。
从整体上来说,国内的精神心理领域是在进步的,值得庆贺。
可是,前进的道路上仍然充满荆棘。其中一个备受关注的严峻情况是:
近几年,大众的精神心理障碍罹患率(尤其是儿童、青少年群体),反而越来越高了!
为何“事与愿违”,问题到底出在哪里?
这个问题值得社会各界深入反思,尤其是父母和精神心理从业人员群体。
02、青少年患病,与父母的家庭教育方式密切有关
分析这个问题的原因,有点像剥洋葱。
越来越多青少年、儿童罹患抑郁症、双相障碍,儿童精神科门诊人满为患。去年就有新闻报道,自从开学以后,北京大学第六医院儿童精神科的大夫们就忙得不可开交。儿童病房也进入住院高峰期,很多孩子甚至住不进去。
而精准精神心理学深入到人的内隐记忆层面发现,这些孩子患病最大的原因是接受了错误家庭教育方式。
可能有的网友立刻表示质疑:
何医生,怎么能把孩子患病的所有责任都归咎于父母呢?这不是精神分析的理论吗?很多专家说了,这些精神障碍跟基因遗传有关。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已经反复解释过了:
抑郁症、双相障碍、精神分裂症等常见精神心理障碍的真正根源,不是神经递质浓度异常,也不是基因遗传;
而是心理社会因素,是患者后天形成的“病理性记忆”。
那患者的病理性记忆主要是从哪里来的?
根据精准化、系统化的临床心理干预发现,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家庭教育方式,还有一些来自于校园、互联网、社会,甚至是书籍、影视和电子游戏。
所以,孩子得病,确实不能全都怪父母,绝大部分父母的出发点确实是好的,但家庭教育的方式确实有问题,在无意中埋下了孩子的“病根”。
从整体来说,患病孩子的父母容易犯2种家庭教育错误。
第一种,父母受到个人经历和社会氛围的影响,过分重视孩子的学习成绩,盲目“鸡娃”。
他们为了达到“让孩子成绩好”的目的,家庭教育方式简单粗暴,忽视了孩子的感受和意愿,虽然初衷是为了孩子好,但对孩子造成了大量的叠加性心理创伤。
在这种情况中,往往孩子的精神心理问题一开始表现为厌学。
这部分父母的焦虑和出发点可以理解,现在的社会确实“内卷”成风。但他们其实没有真正掌握孩子成人成才的规律。
在决定一个人最终是否能够成功的因素中,最重要的是逆商(AQ),其次是情商(EQ),最后才是智商(IQ)。
而优秀的学习成绩,主要只是智商的体现,而且可能是父母、老师追在孩子屁股后面撵着、逼着,孩子才能考出好成绩。
如果孩子没有真正的自驱力、自律性,还缺乏越挫越勇的高逆商的话,不但出现精神心理问题的风险很高,将来步入社会了也无法立足。
第二种,父母并不会太重视学习成绩,甚至有意识培养孩子的逆商,但他们使用的方法不当。
比如明星姜文把两个6岁、4岁的儿子拉到沙漠里,每天让他们出门拉练。又比如电影《抓娃娃》中的富翁夫妻“装穷人、穷养娃”,让孩子在贫苦的环境中成长。
他们都想让孩子多吃苦,锻炼逆商。但“没苦硬吃”、盲目地“忆苦思甜”,反而可能对孩子造成叠加性心理创伤,孩子缺乏安全感,甚至会破坏亲子关系。
其实,当孩子在生活中、学习上遇到困难与挫折时,就是父母引导孩子培养逆商的好时机。
父母要懂得引导孩子积极应对,理性地分析原因,比如学习障碍背后的原因,思考解决方法并付诸行动,快速地完善自己的不足。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不仅能够塑造出越挫越勇的高逆商,还能实现螺旋式上升!
对于精神心理障碍的患者而言,建立高逆商还能帮助他们加快康复,有效预防复发!
03、错误的家庭教育背后,是低效的精神心理知识
如果再深入思考,为什么那么多父母不掌握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
家庭教育的知识,是建立在精神心理学知识的基础上的。地基没建好,房子也不可能建得好。
此图为AI生成
所以,这背后很大的原因,是目前大部分精神心理的科普知识,是比较低效的,有些甚至是非常低效的、错误的,不仅非科学,而且对家庭教育、对亲子关系等有很严重的副作用,甚至可以说它们只是“信息”而不是“知识”!
比如,弗洛伊德创立的精神分析流派在国内大行其道,不仅在心理咨询、心理治疗中大量使用,还在所谓的“家庭教育知识”中大量出现。
事实上,精神分析流派对很多行为、表现的解读是非常表面的,甚至是牵强的、荒谬的,分析得一套套的,但严重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
其他疗法,比如认知行为疗法(CBT)、情绪平衡疗法、团体治疗、萨提亚家庭治疗等,虽然整体上有一定作用,有些也有一定的科学性,但对很多患者而言还是无法深入而高效,效果还不如精神科药物明显。
现在国内外精神医学有了很大进步,开始重视疾病背后的心理社会因素,一线治疗方法中也包括了心理治疗。
但是,很多精神科大夫发现患者接受了心理咨询/心理治疗后,病情还是没有起色,有的患者甚至对此很抗拒。
这令很多大夫认为心理咨询/心理治疗没用,进一步认为精神障碍的主要病因不是心理社会因素。
这些大夫的观点也会影响部分父母,削弱他们对于孩子心理健康的关注和重视,甚至一直没有意识到自己采取的家庭教育方式有问题。
那如果继续刨根问底,为什么国内外主流的精神心理学知识比较低效?
因为它们都还停留在人的外显记忆层面,只能通过人们记得的事来理解人的心理活动与行为。
但导致精神心理问题的病理性记忆,有很多储存于人的内隐记忆层面,个体根本想不起来。
如果不能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就无法真正理解心理活动和行为的根源,就无法帮助已患病的群体快速康复;
也无法对家庭教育提供真正科学有力的指导,父母们很难做好病因预防,患病率也就居高不下。
真正深入而高效的精神心理知识,应该是能够深入到内隐记忆层面去理解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比如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
前中国首富陈天桥在罹患了惊恐障碍后,开始了解医学、心理学。
他惊讶地发现,人们对大脑和意识的认知水平仍和50年前一样,发展非常缓慢,连真正的病因都还找不到。
他意识到了国内外主流精神医学、心理学的低效和落后,决心改变现状,他向美国科研机构投入了大量资金,用于研究脑科学,希望能够尽早找到精神障碍的真正病因。
陈天桥的努力是值得肯定的,可惜,从目前来看,他仍未找到正确的努力方向。
他仍然希望从生物学层面寻找病因,忽视了病理性记忆,直到目前,他投资的科研仍未取得突破,他又转向了佛学。
“世界精神卫生日”已经持续了30多年,很多精神心理从业人员主动担负起社会责任感,投入到科普行列。
可是,我们不能一直只埋头苦干,而要抬起头来看清楚方向。
科普知识是对的,但知识也有高效和低效之分;科学是有时代属性的,时代的巨轮在向前飞奔,科学也要不断发展,破框而出。
我们会继续分享更加深入、更加高效的精准精神心理学知识,希望越来越多的人看清楚精神心理问题的真相,掌握真正科学的家庭教育方式。
只有患病率大幅度降低了,精神心理障碍的治愈率大幅度提高了,康复者和家属也不再担心复发了,才能真正实现社会共同的心身健康!
网址:社会大力科普精神心理健康知识,可为何抑郁、双相青少年越来越多? http://c.mxgxt.com/news/view/1274987
相关内容
心理健康科普知识(一)“青年之声”专家:抑郁症患者青少年最多
瞄准抑郁痛点,CreNeuroS以精准营养维稳情绪健康
明星也有烦恼:赵露思回应抑郁症争议,如何看待心理健康?
2022版心理健康蓝皮书发布:你的焦虑和抑郁从何而来?
中国青少年2020年抑郁检出率达24.6%,其中重度抑郁检出率为7.4%
“小胖墩”为何越来越多
又一明星因抑郁症逝世!中老年人的心理健康问题比年轻人更隐秘
《健康观察室》“她这么爱笑 怎么会是抑郁症呢?”
王嘉尔自曝有抑郁症:明星心理健康引关注